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978年我国开始了市场经济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其中,财政体制改革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国情的特殊性,我国财政分权改革的最初动因、改革的运行机制以及改革的效果都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大不一样。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道佛"文化的视角,探究我国财政分权在其演进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及其与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现代财税文化建设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分权改革尤其是1994年的分税制,赋予了地方政府特有的财政与政治双重激励,致使地方政府政绩导向偏离,政绩考核扭曲,深陷政绩困局。化解地方政府政绩困局,必须立足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内在关联,推进公共预算制度改革和财政分权体制改革,从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考核制度、实施地方政府绩效预算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中国财政分权制度变迁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财政分权制度变迁的过程中,缺少制度框架对各级政府的行为进行约束,制度变迁的法制化程度不高,财政分权和政府行政垂直集权之间隐藏着尖锐的矛盾,且财政分权制度本身也存在许多缺陷。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财政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包括: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应通过立法相对固定;政府间转移支付体系的设计必须和财政分权改革的目标相一致;应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合理划分税收立法权,实行预算硬约束,并调节好财政分权和行政集权之间的矛盾;在财政纵向分权的同时。横向财权必须高度集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地方政府间财政分权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自清末参照西方模式启动财政分权改革以后,财政分权既涉及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权,也包含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分权。随着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分权改革的展开,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分权思想也开始产生。清末、民国时期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分权思想对于当今中国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分权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集权还是分权是理解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关键,但目前中国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是不能用集权还是分权这样简单的标准就可以做出判断的。目前,我国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在分税制改革后仅属于形式上的财政分权。此外,自1949年以来,我国的政府间财政关系一直进行着集权和分权的循环,凸显出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随意性。财政制度要从顶层设计做进一步的改革,才能打破集权和分权的循环。进一步改革的关键是确立政府间的财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原则,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财政自治权。最根本的改革在于改变目前的"分权式威权制"制度,才能理顺财政关系,解决目前所有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集权还是分权或如何集权和分权,是厘清财政体制改革思路和确定未来财政体制改革方向需要讨论的焦点。自上世纪70年代末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财政体制经历了包干制改革和分税制改革两次由中央政府主导的以利益诱导为主要手段的强制性变迁。两种方式的改革都有自身的成本和收益。财政包干制的制度特征决定了其具有中央政府难以控制的交易成本,并具有成本递增机制。分税制是一种长期的合理制度安排,但其成本机制也确实阻碍了中央和地方理想收益目标的实现。进一步的制度变迁方向,是在坚持分税制分权化制度变迁路径的前提下,通过改进分税制的具体制度设计来使更多的外部收入内部化,并须以实现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分级行政和奠定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制度规则的宪法基础为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7.
现代财政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基础,作为财政制度重要部分的财政分权制度也被赋予现代化改革新内涵。制度法治化、权责划分科学化、运行规范化、管理民主化和资源配置公平性是财政分权制度向现代化转型的价值内涵及意蕴。纵观我国现行财政分权制度实践,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导向相距甚远。未来改革应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增强财政平衡功能、规范政府财政行为、合理划分财政权责以及推进财政法治化和民主化建设,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李岩 《当代经济管理》2012,34(12):87-9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很多国家实行或深化了财政分权制度,但是相关定量分析的结果并没有完全符合提高财政支出效益与优化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预期。财政分权在实质上是产权调整与再配置的过程,因而借助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对财政分权进行分析具有现实意义。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财政分权的制度取向是"还权于民"、"主权归民"和"民权共享",相关权利的重新配置将会决定财政分权的帕累托改进效果。同时也启示了中国财政分权的制度变迁取向:在充分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尽快优化现代化财政制度供给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逐渐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平衡发展以及财政分权实践的不断深化,财政分权领域的研究格局应由以往过多地注重于经济增长转到民生、社会发展方面,总结国际学术界的研究动向无疑对中国分权体制的研究与进一步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分权作为公共管理工具的价值意蕴是新近文献的特点,这在公共参与、政府责任与政府治理等议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取得的另一个共识是,实现分权管理体制的多重价值需要良好的治理框架与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0.
人口城市化滞后于空间城市化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基于同时考虑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的中国式分权视角,对人口城市化滞后于空间城市化现象进行解释.理论分析表明,在由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相互嵌入构成的中国式分权激励机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和改善政绩,具有偏重推进空间城市化、忽视推进人口城市化的动机.利用2000年~ 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式分权下的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对人口城市化滞后于空间城市化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财政分权程度越高,地方政府间竞争越激烈,人口城市化滞后于空间城市化的程度就越严重.因此,为了实现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的同步协调发展,中国需要对现行财税制度和地方政府治理机制进行相应改革.  相似文献   

11.
“双向”分权视角下的财政风险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向"分权即政府向市场分权与政府内部财政分权。在分权推进的过程中,伴随着财政风险的增减变化,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政府向市场分权有利于降低财政风险,但这种积极影响呈现出下降趋势;政府内部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不利于财政风险的降低;"双向"财政分权立体交叉推进模式所产生的制度性摩擦大大增加了财政风险。因此需要以合理的制度安排消除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2.
财政分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典型事实,而与此相伴随的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诸多学者试图从财政分权的角度来透析中国经济发展,但其基本上都是单纯从GDP的增长率来进行分析,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文章跳出单纯GDP考察指标的视角,以包容性增长的视角对中国的财政分权作用进行再衡量.采用SPSS的相关分析进行考量,发现中国的财政分权无益于促进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并进行了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考核指标构建.  相似文献   

13.
该文分析了财政分权对我国地方发展的利弊,认为分权化改革是我国未来省以下财政体制完善的根本取向,并提出了省以下财政分权的原则:统筹规划、因地制宜;转变职能、简化程序;严控预算、调剂财力。  相似文献   

14.
财政分权和绩效管理是目前世界上公共经济领域两个热门的改革话题,但财政分权与绩效管理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存不存在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呢?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对深化我国的财政分权和推进我国的绩效管理又有何启示意义和指导作用呢?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两方面研究财政分权与绩效管理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并从这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出发,提出深化我国财政分权、推进我国绩效管理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南京十年,即1927~1937年,农民的税费负担迅猛增长,但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踌躇不前,形成二元背离,"农村公共财政陷阱"形成。其主要问题是效率与公平原则遭受破坏,表现为吃饭财政、城乡失衡、贪腐横行。避免农村公共财政陷阱的当代启示是,加强制度建设,转变基层政权职能、完善地方财政分权体制、走财政法制化民主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政府行为与转轨国家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轨国家随着自身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其中的金融制度也由计划金融转向了市场金融。在这个强制性的转轨过程中,政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全球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作为转轨国家,政府可通过补贴、税收等手段培育国家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同时不断调整财政功能和金融功能,扭转金融资源财政化趋势,促进金融机构的商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省以下分权改革由地方政府参照中央与省的制度安排自行调整,省内财政体制的安排存在较大差异.文章利用中国的县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省以下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规模的关系,结果表明, "双重援助依赖"的地方财政制度显著扩张了地方政府规模,其原因主要在于地方官员的"横财效应"机制和转移支付存在的严重"粘蝇纸效应".因此,想要约束政府规模的膨胀,一个有效的方式便是通过制度安排消除省内地方政府的"双重援助依赖"格局,通过县级政府竞争提高地方政府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18.
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来 ,河北省财政收入得到快速、稳定增长 ,但由于目前该省财政经济存在许多问题 ,影响了财政运行质量。因此 ,应在确定财政运行质量判断标准的基础上 ,评价财政运行的质量 ,并通过加大财政改革力度 ,建立财政平衡机制和财政风险防范机制 ,完善财政体制 ,加强财政法制 ,改善财政运行的外部环境等措施 ,实现河北省财政运行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