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2015,(46)
新常态是当前我国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我国规划未来各项建设工作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趋于老龄化,养老事业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很多学者都就养老事业的发展状况展开研究工作。医养结合指的是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有机结合,为老年人提供身体健康关怀与生活照顾融合为一体的服务,这一养老服务模式已经被很多学者所认可。在本文中,笔者从新常态与医养结合的有关概念入手,深入探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构建策略,为养老事业的改革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也愈发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将"医"和"养"结合在一起的养老服务机构,较为全面地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因此受到越来越多老年人的青睐。从消费者剩余的角度,探索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的满意度,从而为更有效地提高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满意度提出相应建议,以实现老年人获得满足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马文清 《现代商业》2014,(24):89-90
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预计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结合胶州市的情况来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由于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失能与半失能的老年人,"健康中国"实施计划中提到我们要大力推进医疗服务到社区与家庭,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紧密合作,实施开设养老机构的同时,开展医疗健康服务.由此有许多企业也将目光转向了渐渐成长起来的医养结合养老产业,医养结合模式下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服务业在不断改革与创新,"医养结合"作为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老年人养老需求。在通过数据分析影响老龄人口对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态度的因素,为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方式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巴彦淖尔市作为内蒙西部的城市之一,也在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目前开展的模式主要包括:在养老机构中创办医疗机构、在医疗机构设立养老院和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协作服务三种。文章通过分析巴彦淖尔市医养结合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期推动巴彦淖尔市养老服务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在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并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仍在不断加强。老年人人口数目的不断增加预示着我国养老机构将会迎来较大的挑战。而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服务模式仍有很大的不足,服务专业性质不强、服务设施落后等问题经常出现。本文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对我国的养老机构服务模式进行探究,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养老机构的快速发展,以完善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8.
养老和看病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社会背景下,患病老人的养老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迫切。文章通过搜集整理目前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提出公立医院与养老机构联动,实现医养结合、健康养老并推广应用。通过"医养结合"这种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解决当前城市老人尤其是患病老人养老问题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为当前城市养老模式的优化寻找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步加剧,老年人对医疗服务、养老服务及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推进医养结合政策是当前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党的十九大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因此,文章通过反思中国当前养老模式的现状,以及矛盾,总结国内外先进的养老经验,探究中国式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促进我国老龄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的愈加安康,老年人口寿命均有所延长,与此同时一些老龄化的问题也就接踵而至。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失能失独老人等数量逐年上升,老年生病患者日益增加,而当前的医疗服务水平不能承受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就医压力,医疗资源短缺,为应对其引起的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新模式。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是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共同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远大目标。结合当前社会下的老龄化背景,从医养结合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多元化医养结合的模式,重点探讨医养结合的难点,并对如何健全完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提出发展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拥有近十四亿人口的大国,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的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老年人对中国社会幸福感的影响日趋升高。作为我国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得到了国家以及全社会的关注。文章将立足于医养结合的先进养老理念,从国家政策以及社会需要等多种层面出发,深度地剖析医养结合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是:总量大,增速快,结构复杂。我国老年人口于2013年突破2亿后,据预测,2020年将超过2.48亿,2050年全国30%是老年人口。目前,全国社区日间照料服务床位为19.8万张,城市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覆盖率仅分别达到41%和16%;全国各类养老机构4.5万家,养老床位431.3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床位为22.24张。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面临着深度老龄化的巨大压力。随着社会代际关系的不断变更,"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渐渐地展现出其适应性。通过数据分析当下老龄化人口的养老需求和对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接纳认知程度,以为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推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谷丽琴 《市场周刊》2020,(13):0162-0162
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为新时代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北湖区60岁以上老年人共有63059人,占总人口的15%,按照国际社会老龄化的比例(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在新时代以新理念为指引加快推进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是当务之急,需要寻求良策。  相似文献   

15.
童晖 《商》2014,(37):75-76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民生问题之一,如何更好的安置老年人,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其实是衡量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因素,也是牵制我国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如今社会中,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养老越来越依赖于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社会化养老方式,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着两大主要问题,一个是基本生活的养老问题,另一个是医疗问题,然而普遍的养老方式中都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因此,我们希望“医养结合”这种新型养老模式可以将养老和医疗护理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可靠舒适的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16.
随时代发展,老龄化是我国不可逃避的发展趋势,尤其是老年人口占比相当大的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更是不断加深。笔者通过分析当代时代背景下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变化趋势、养老问题、养老模式,提出了如何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合理赡养农村老年人的新型养老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了当前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这也使得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整合优化势在必行。由于在推进医养结合过程中,涉及较多的主体,且各主体作用表现不同,因此要想最大化地满足老年人的医养服务需求,需要深入研究构建相应的合作机制。基于此,本文重点就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下的合作机制构建进行分析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基于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各自独立、无法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的现状,我国提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文章简述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接着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养老机构的供给能力已经无法承担我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因此在 2014年我国提出了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即(PPP 模式)应用于养老行业,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服务短缺的压力,但同时也暴露了该模式下养老行业所存在的问题,文章从我国 PPP 养老项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21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6亿人,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康养服务模式不断革新,健康养老产业迎来万亿蓝海市场。以威海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威海市养老服务产业市场进行简要分析,发现其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强,但存在公办养老机构建设不足、政府资金支持压力较大等问题。基于此,提出智慧养老服务新模式,运用PEST分析方法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认为其拥有政策红利、服务内容丰富等优势,具有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要等独特客户价值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