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女性话语"是近年来才浮出中国历史地表并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女性话语"实际上是一种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重新命名和定位的语言符号体系,它是对固有的"父权制"话语体系的解构和颠覆.  相似文献   

2.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黑猫》的男主人公"我"最初品性温厚,由于酗酒逐渐变得残暴,最终成为"杀人犯"。这种恶性转变表面上是由酒精引起,实则是男主角为遮掩人格中的女性气质——"阿尼玛"的结果。荣格精神分析理论中的"阿尼玛"原型可合理地解释小说中男主人公的病态心理形成。  相似文献   

3.
明代文学文化领域出现了反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风潮,作为最富盛名的杂剧代表,《牡丹亭》成功塑造了杜丽娘这样大胆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形象,并被后人看作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表现。文章将通过细读,主要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从第十四出《写真》中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画像的描写来剖析杜丽娘的自恋和她的内心世界,同时试图赋予杜丽娘自画像以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民间集体智慧产物的"白蛇传"传说,往往带有不可规避的男性中心视角,而李碧华的中篇小说《青蛇》对民间传说"白蛇传"的重写,从主题上,解构了男权话语;从人物形象上,颠覆传统阐释,发掘了被掩盖的小青形象和被理想化的白素贞形象;从女性意识上,灌注了现代都市女性意识。李碧华的这种女性抒写试图打破男权中心文化中的"想象女性"的女性异化形象,还原女性真实的生活面貌,在解构中重塑女性形象,探讨女性命运。  相似文献   

5.
《我的光辉生涯》中西比拉对婚姻的拒绝、对精神生活的营造和对男性所期待的女性性格的颠覆,是迈尔斯·富兰克林对女性主体性话语建构的有益探索,但是迫于当时的话语语境,女性话语的主体性建构依然无法摆脱男性强势文化的枷锁和桎梏,只能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女性作家的地位和女性书写的困境依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曾在西方世界掀起过一场庞杂而旷日持久的"精神分析热".他一生著述颇丰,然而在弗洛伊德式革命所带来的众多成果中,却较少有人论及其精神分析理论形成的思想渊源、实践来源及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来源。这在旅美华人女作家严歌苓的创作中表现尤为明显。以《人寰》为例,它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为理论支撑,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恋父情结”;特殊年代里,人性遭受到的压抑和力比多的冲动;以及在超我的作用下,人性本能的自我超越与升华,深刻揭示出了女性内心隐秘的情感,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同时,也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8.
主要对元代闺阁女性和风尘女子这两类女性的作品进行探讨,试图从中挖掘出一些新鲜的内涵.借以打破主要由男性把持的主流话语对女性的主观描述和断言,从这些女性的自我写照中发现元代女性真实的内心表白。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简·卡佩恩导演的电影<钢琴课>中女主角艾达"哑"的象征意义以及她独特的话语回归方式, 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个以男性话语权为主的社会里,女性只有选择一种特殊而执着的方式,以对抗男性中心并最终找回自我的声音.  相似文献   

10.
从"马和非马经济学"的视角看,中国经济学界可以划分为"马经话语群"和"西经话语群"。话语群并不是严格的"学派""流派"概念而仅仅表明其成员有着相同的话语体系、使用着相同的概念范畴,同一话语群也不意味着其基本立场、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一致,相反,可以有着截然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政策主张。西经话语群中的"市场化改革派""现代经济学派"或"西经中国化派"和马经话语群中的"新马派经济学"是当今中国最重要的3个经济学派别。不同的学术派别代言不同的人群,其声音都会通过种种渠道反映在国家改革、开放和发展的高层决策和具体实施方案中,化为一定的社会行动,这些行动是全方位的,先是在变化着的各个方向的边际上然后是整体上逐渐改变着各行为主体的利益格局,由此规制着整个社会改革演进的趋向。  相似文献   

11.
在福柯认为,话语是社会中权力关系的产物。正是在不同的潜在时代场域里,带来了萧红、张洁、铁凝女性创作呈现出不同的女性话语空间。从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到女性“精神主体建构”,直至女性“生命主体建构”,体现出中国现代女性意识不断确立完善的历史过程.也透视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社会运动中“人”的现代化进程。因此,以时代思潮为切入点,考察比较三位女作家创作,究其深层意义远远超出文学自身。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主义批评作为动态发展的理论,经历了建构-解构-再建构的运行轨迹。在倾吐女性心理诉求的同时也在以解构双声话语为先导,谋求两性的平等对话。性别政治理论给新时期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一个具有实践性的策略,颠覆性别二元论思想,消弭主客体的矛盾性,揭露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对女性的遮蔽。把女性从一切形式的压迫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3.
佳亚特里·C·斯皮瓦克是美国当下最活跃的后殖民批评家之一,她始终站在女性的立场上,以“属下女性”为批评和关注的焦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和解构主义等策略,坚定不移地针对资本主义后工业时代的种种问题进行着文化文本政治批判,因此她将自己描述成“实践性的解构主义女性马克思主义者”。她的“属下”概念是其后殖民批评的理论根基,又是其女权主义批评的精髓所在。从“属下”出发,通过解构和批判,她剥去笼罩在“属下女性”身上的各种权利话语对女性主体意识的遮蔽,揭露出帝国主义文化霸权对第三世界的统治和压迫,并通过解构历史的方法为属下的主体意识去蔽,批评矛头直指西方的话语霸权和认知断裂。  相似文献   

14.
英语话语风格具有性别特征:在言语交际中男性常采用支配、粗犷和随意违反言语交际规则的话语风格:而女性则比较注意遵守各种言语交际规则和面子理论,更多地采用含蓄、得体和礼貌的交际风格使言语交际能进行得更为顺畅.  相似文献   

15.
"你听我说"是现代汉语特别是口语对话中较为常见的话语标记,先从语用功能的角度分析它的解释、劝说、延缓和插说功能,再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元话语"你听我说"对元认知的交互性体现,揭示了它在话语交际中的互动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女性偏重于直觉感悟,话语具有情绪化与非理性的特点,它使女作家的写作在前理解的空间和情感视点上获得独特的艺术趣味。这种非理性与情绪化由感性与理性的复合性审美心理构成,使小说话语具有饱满的张力,使小说文本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7.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批评相互渗透。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猛烈批判现代资本主义全面异化的过程中,密切结合20世纪西方社会发展的新特点,也对精神分析学进行了大胆吸收和利用。他们试图架起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学之间的桥梁,达到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合作,开展现代社会中的心理学革命。  相似文献   

18.
佳亚特里&#183;C&#183;斯皮瓦克是美国当下最活跃的后殖民批评家之一,她始终站在女性的立场上,以“属下女性”为批评和关注的焦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和解构主义等策略,坚定不移地针对资本主义后工业时代的种种问题进行着文化文本政治批判,因此她将自己描述成“实践性的解构主义女性马克思主义者”。她的“属下”概念是其后殖民批评的理论根基,又是其女权主义批评的精髓所在。从“属下”出发,通过解构和批判,她剥去笼罩在“属下女性”身上的各种权利话语对女性主体意识的遮蔽,揭露出帝国主义文化霸权对第三世界的统治和压迫,并通过解构历史的方法为属下的主体意识去蔽,批评矛头直指西方的话语霸权和认知断裂。  相似文献   

19.
教育智库的建设意味着我国教育研究的路向开始摆脱以西方理论话语研究范式为重心的传统而走向注重于本土实践性教育话语构建的研究范式。在教育理论话语纷呈的今天,这一转变无疑是教育研究的话语领域的一次重要革命。通过对我国近现代教育研究话语谱系的追溯,也能清晰地显现出本土实践性的教育话语体系在教育实践构建中的革命性作用。由于教育智库的出现为研究者和政府部门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为本土实践性教育话语的建构提供了土壤环境,而借鉴国际教育智库成功的发展经验又有利于我们建设一批功能更加齐全的智库。这要求我国新型教育智库建设要借助国际比较的方法,在现代化和传统之间、科学性和人文性、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寻找平衡点,在域外和民族教育的发展史中找寻本土化教育话语建构的路径。具体来讲就是教育智库所形成的教育理论并不是"听来"的,也不是"想来"的,它应该是"可靠的"、"有用的",并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即理论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实践进行了客观系统性的研究基础之上的。由此而言,中国的教育实践应该是教育智库本土实践性教育话语构建的基本的逻辑起点,从而,教育智库对于当前中国教育研究的话语与教育实践就具有了革命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采取何种言说方式,取决于其相应历史阶段的基本范式和语境逻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言说方式及其语言艺术提升主要体现在:与早期的"启蒙化"范式、语境相一致,采用通俗化的言说;与"本土化"范式、语境相一致,采用民族化的言说;与当代"大众化"范式、语境相一致,民生化的言说是它的本质要求。民生化的言说方式从根本上要求体现民生视角,从话语生成创造、话语品格锻造到话语风格塑造上,全面构建民生化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