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一个寺院,尽管规定了若干不可违背的清规戒律,并三天两头地宣说,但总有些僧人不以为然,屡次犯戒。一天上午,刚刚做完早课,僧侣们正要走出禅房时,寺院方丈扬手碰落了供台上的一个大瓷瓶,落地摔了个粉碎。众僧人一下子愣在那里,不知方丈是无心所致,还是有意为之。  相似文献   

2.
有一个故事很耐人寻味,说的是山上的寺院里有一头驴,每天都在磨房里辛苦拉磨.天长日久,驴渐渐厌倦了这种平淡的生活.它每天都在寻思,要是能出去见见外面的世界,不用拉磨,那该有多好啊!不久,机会终于来了,有个僧人带着驴下山去驮东西,他兴奋不已。来到山下,僧人把东西放在驴背上,然后返回寺院。没想到,路上行人看到驴时,都虔诚地跪在两旁,对它顶礼膜拜。一开始,驴大惑不解,不知道人们为何要对自己叩头跪拜,慌忙躲闪.可一路上都是如此,驴不禁飘飘然起来,原来人们如此崇拜我。当它再看见有人路过时,就会趾高气扬地停在马路中间,心安理得地接受人们的跪拜。  相似文献   

3.
郁荣 《中外企业文化》2011,(11):I0030-I0031
从前,一个术士警告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说:“你住的地方将会有东西掉下来,砸到你。”于是他立即离开家,把床放在旷野上,露天而睡。一只老鹰抓着一只乌龟,飞过那里,把埃斯库罗斯的光头当成了石头,把那只乌龟丢到他的秃头上,想把乌龟壳敲碎——可怜的埃斯库罗斯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相似文献   

4.
心中只有锁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老锁匠准备从两个徒弟中挑选一个,把最绝密的开锁技巧传授给他。他让两个徒弟同时各开一个保险柜,结果大徒弟用了10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而二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众人都认为大徒弟必胜无疑。老锁匠问大徒弟:"保险柜里有什  相似文献   

5.
龟兔经过三次赛跑,似乎皆大欢喜。可兔子还总是有些别扭和烦恼。日久又得了寒热病,瘫在灌木丛中。一会儿浑身冒汗,一会儿又冷得发抖,痛苦不堪。碰巧爬来一只热衷美容的乌龟。兔子对他说: “好心人……水……我头发晕,浑身无力……池塘就在附近,只有几步  相似文献   

6.
师徒之情     
老赵是预制加工厂的元老级技师.大学生小吴分给他当徒弟,没有什么仪式,师徒协议一签订,师徒关系就正式确立了。第一年,小吴人前人后都称赵师傅,上班下班帮师傅背着装图纸的工具包,两个人形影不离.老赵逢人就夸,自己的徒弟不仅聪明、肯学、能干,还特尊敬他。他不仅夸.在生活上也特别关心徒弟,只要自己有口好吃的,肯定少不了小吴的。两...  相似文献   

7.
痛苦和盐     
人生的苦痛犹如一定数量的盐,当你痛苦时,不妨把承受的容积放大些。印度有一个师傅,对徒弟不停地抱怨这抱怨那感到非常厌烦,于是有一天早上派徒弟去取一些盐回来。  相似文献   

8.
寺院物业管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0年5月15日,广东省华侨物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侨物业")在广州大佛寺住持耀智大和尚的邀请下进驻大佛寺,将先进的物业管理思想与物业管理方法引入大佛寺管理,与大佛寺僧人携手合作,共同对大佛寺进行管理。这在国内物业管理和寺院管理领域尚属罕见,掀开了物业管理与寺院管理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9.
《科技与企业》2007,(8):52-54
在《西游记》故事中,为什么一个平庸无能的唐僧能率领三个本领超群的徒弟获得取经事业的成功?这三位徒弟为什么能屈居唐僧人领导和管理,并能克服各自的缺点和不足.充分挖掘了自身的潜力,力保唐僧取经成功呢?这取决于唐僧的管理人才和开发人才的高超艺术.也是一种现代的人的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成功宝典。  相似文献   

10.
正"师傅带徒"是一项优良传统,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得到很多企业的推崇。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多元化,当师傅的老职工开始抱怨: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好带了!师傅们认为,现在年轻的徒弟自以为比师傅多点"墨水",就不把师傅看在眼里,看不起师傅们几十年来辛辛苦苦总结的经验;而徒弟们觉得师傅懂得的都是些老掉牙的东西,还保密,处处留一手。于是乎,都看对方不顺眼,工作起来别别扭扭。  相似文献   

11.
前几次介绍克劳士比的理论时,我们介绍过“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Do It Right The First Time简称DIRFF)”这是克劳士比零缺陷理论的精髓之一。这次向大家介绍的是,如何才能做到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克劳士比先生也给了我们正确的答案。这就是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对”,如何做才能达到“对”这个标准。 克劳士比很赞赏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工程施工中,师傅正在紧张地工作着。这时他手头需要一把扳手。他叫身边的小徒弟:“去,拿一把扳手。”小徒弟飞奔而去。他等啊等,过了许久,小徒弟才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拿回一把巨大的扳手。说:“扳手拿来了,真是不好找!”可他发现这并不是他需要的扳手。他生气地说:”谁让你拿这么大的扳手呀?”小徒弟没有说话,但是显得很委屈。这肘师傅才发现,自己叫徒弟拿扳手的时候,并没有告诉徒弟自己需要多大的扳手,也没有告诉徒弟到哪里去找这样的扳手。自己以为徒弟应该知道这些,可实际上徒弟并不知道。师傅明白了:发生问题的根源在自己,因为他并没有明确告诉徒弟做这项事情的具体的要求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无敌理发师     
《西部财会》2005,(9):56-56
理发师带了个徒弟,徒弟学艺几个月后正式上岗。他给第一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长。”徒弟不语。  相似文献   

13.
在不久前刚结束的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车工决赛现场,记者看到一位老技工刚下赛场,就急火火地跑到一边,打开手机,边比划着手势边大声地说着什么……等他通话完毕,记者上前搭讪:下赛场了,还这么紧张?”“咳,心里总惦记徒弟,怕哪点儿没嘱咐到,技术上出了毛病,那可是企业上百万元的损失!”话语间透着焦急。在跟他的攀谈中记者得知,原来这位53岁的师傅正在带一位28岁的博士生徒弟,师傅上赛场了,徒弟碰到了高难度的技术问题,急需向师傅请教,于是,下了赛场的师傅第一件事就是用手机指导徒弟,先把生产现场的技术难题解决了。记者对眼前这位朴实憨厚…  相似文献   

14.
鼓励是美德. 理发师傅带了徒弟.徒弟学艺三个月后,这天正式上岗.他给第一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长."徒弟不语.  相似文献   

15.
一个学佛人去拜访德高望重的老禅师.开始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他态度十分傲慢.后来老禅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禅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吗还倒呢?”禅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嘛还要到我这里求教?这就是“空杯心态”的起源.  相似文献   

16.
一副竹编的箩筐。师徒两人轮流挑着。师傅姓刘,四十开外年纪,大家都称他刘补锅;徒弟姓张,大约也有三十岁了,乡亲们戏称他为补锅张。  相似文献   

17.
20厘米见方的纸板上,两条威武的飞龙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在北京市西城区召开的百名英才表彰大会上,"面人郎"徒弟张宝琳创作的面塑"二龙戏珠"引得观众啧啧称奇。"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被形象地称为"老布鞋"的何凯英,飞针走线30余年,每年有上万游客专程来看他纳鞋底儿。从抓药、配伍到包药全是行家的鹤年堂药师王国宝,到每天慕名  相似文献   

18.
比起流量和直播,马保国更想谈中国传统功夫、谈武德——他想谈的,同样也是外界质疑声最大的马保国坐在石板凳上,看着正在练武的徒弟们。有路过的陌生人驻足围观时,马保国就会颔首微笑。在他面前,两个徒弟扭在一起,一人用手勾着对方的脖子,一人伸出脚,在比试摔跤。  相似文献   

19.
谁束缚了你     
《英才》2008,(7):12-12
希迁和尚从六祖处得道,在衡山南寺宣讲。一个僧人学佛数年,觉得仍未悟道,十分苦恼。他来问希迁:“大师,怎样才能解脱?”希迁将僧人的身体转了转,反问道:“谁束缚了你?”僧人遥望天边的夕阳,又问:“如何能往生西方净土?”希迁对着僧人的脸仔细瞅了瞅,  相似文献   

20.
生命树     
某寺院有两棵树,一棵是高大挺拔的银杏,一棵是干朽瘦弱的女贞。 60年代这个寺院曾被接管过,所有的房舍都被改做了囚室,专门关押那些被打倒的人。在这儿关押过的人很少有活着出去的,因为这个地方的改造力度比其他地方都严厉。然而,有一个人,他在这儿蹲了 12年监狱,却站着出去了,这个人就是这个市的老市长。起初,人们都以为他是因为对正义充满信念才活下来的,然而,在非正式场合他总是说,是一棵树救了他,这棵树就是寺院的那棵银杏。他进来的时候,那棵树刚茶杯那么粗,正对着囚室的窗口。有一天,看管他的人在这棵树与女贞树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