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延武  吕志峰  吴晶晶 《商》2013,(14):172-173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发生衰退,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2008年以来我国国内经济转折下行,通胀问题、人民币升值、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挑战。作为实施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职能机构,我国央行根据不同的经济金融状况选择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保障我国经济平稳运行。本文立足于从2008年到至今的中国经济形势发展,来分析我国央行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的变化和效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研究了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区域效应,介绍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指出了我国货币传导机制的现状,针对当前在实施货币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政策调整的建议,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3.
2008年度,我国的货币政策10年来首度由“稳健”调整为“从紧”,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在我国的通胀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推出来的。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必将对房地产投资、住房需求到来影响,住房价格猛涨势头将会得到遏制,资本市场过热将会有所趋缓;其次,政府希望加大政策力度,旨在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第三,从紧的货币政策刚好配合我国在人民币升值的条件下加快经济结构转型,与人民币升值以及解决我国贸易顺差问题息息相关;第四,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劳动力市场紧张局面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4.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济环境更为复杂,货币政策面临更多的变量。那么,中国政府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是摆在中央银行面前不可避免的问题。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明年的经济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因此,我国目前执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5.
金融的发展提高了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影响了货币政策的运行环境和机制,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宏观经济的各种影响机制、途径也发生了变化。货币政策如何应对这一变化,如何调整以适应新经济运转态势的需要,就成为摆在政策界和理论界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理清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处理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的关系,合理运用黄金作为避险理财工具。  相似文献   

6.
陶思平 《商业时代》2012,(22):46-47
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再次实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世界经济相继遭遇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在此期间,我国货币政策频繁调整,这引发了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本文选取相关数据,对2005年7月-2012年3月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从我国央行的独立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程度、货币政策的时滞及政策协调性、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微观主体预期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研究了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区域效应,介绍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指出了我国货币传导机制的现状,针对当前在实施货币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政策调整的建议,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8.
试论我国经济启动时期积极的财政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树海 《财贸经济》1999,(11):18-21,61
中国经济在历经1992 至1995 年超过两位数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从1996 年开始放慢速度,并逐年下滑。为此,中央政府进行了新一轮的启动经济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相应的货币政策,放出“双松”筹码。积极财政政策是扩大内需、缓解国有企业困境、释放就业压力和尽快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可考虑从增加支出、增发国债、调整税制结构和选择适度财政赤字入手。同时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特点不同,应配之以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而非过松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美国分别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的货币政策走向对于两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美两国均实施了不同程度的宽松货币政策,而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和各国防疫政策进一步调整,中美两国基于不同国情实施的货币政策出现了背向而行的趋势。文章旨在通过对比中美2020—2022年的国内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实施情况,预测两国未来货币政策走向,从而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陈支农 《大经贸》2011,(1):58-60
201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1年经济工作,提出明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货币政策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这是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1.
2010年至今,我国经济出现连续下滑的态势,而且这种经济连续下滑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断增加。今年我国经济能否止跌回暖,主要取决于货币政策是否转换,而货币政策的调整又受到物价走势的制约。本文分析了当前经济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了经济状况对当前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调整货币政策以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货币或货币政策是否中性的问题是当今国际理论界的一个热点,西方经济学界对此争论数百年,至今未果,鉴于美日两国近半个世纪来的货币政策的实践,结合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当前的经济形势,认为21世纪我国的货币政策应用相机抉择向中性过渡。  相似文献   

13.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存在较大的经济和文化差异,尤其是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一致,货币政策的实施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域效应。本文在梳理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的新进展的基础上,力求拓宽研究视角,为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的货币政策调整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度,我国的货币政策10年来首度由"稳健"调整为"从紧",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在我国的通胀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推出来的.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必将对房地产投资、住房需求到来影响,住房价格猛涨势头将会得到遏制,资本市场过热将会有所趋缓;其次,政府希望加大政策力度,旨在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第三,从紧的货币政策刚好配合我国在人民币升值的条件下加快经济结构转型,与人民币升值以及解决我国贸易顺差问题息息相关;第四,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劳动力市场紧张局面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汇率调整与中国经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为了扭转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低迷和物价持续下滑的通货紧缩态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然而收效并不明显。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收效不大的情况下,国内外投资者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到人民币汇率适度调整的政策上。那么,我国现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困境何在?人民币汇率调整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到底如何?本文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背景下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其影响仍在蔓延,当前我国还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2009年中央围绕扩大内需、保增长等目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效果如何,是我们比较关心的问题。主要探讨货币政策的效果,首先阐述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含义和我国当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内容,并分析了我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应。  相似文献   

17.
2002年,我国抓住了入世和世界经济逐步复苏的契机,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良好。预计今年全年经济增长7.8%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1%左右,为明年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同时,当前国际大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非常有利,预测2003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仍可保持不低于今年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8.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作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点,成为经济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研究中有种争论即货币政策是否是中性的。关于此争论,根据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分两条思路进行分析,其一: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的调整→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消费,其二: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货币供给量变动→投资。以2008—2012年我国实行的货币政策为例,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是非中性的,货币乘数是稳定的,货币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作用不大,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应当逆风向实施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19.
贾晓萌 《中国市场》2014,(31):121-122
货币政策传导问题是关于货币政策作用过程和渠道及其作用程度和效果的重要问题,涉及经济金融的多个方面。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存款货币银行扮演着上承中央银行、下向企业和居民传达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并贯彻执行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角色。研究我国的存款货币银行对货币政策信号的传导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我国有效实施宏观经济管理,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万莹 《致富时代》2010,(9):18-19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的一种新型的货币政策理论框架,它在减低通货膨胀水平、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和经济增长、增强中央银行透明度和责任度,提高货币政策和中央银行的可信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我国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满足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相关条件。但可通过对货币框架政策的调整,来逐步向通货膨胀目标制靠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