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章从梳理中国传统文化消费理论入手,着眼于中国当代消费现象,论述了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时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魏薇 《中国经贸导刊》2010,(23):101-101
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核心思想“天”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是传统哲学的主要命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农耕是我国主要生产方式,这就要仰仗于天,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木精神。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媒不仅仅是传播的工具、手段,它还是特定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的载体。传媒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对意识形态功能的执行,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媒介权力这一桥梁来实现的。媒介权力的实质是物对人的控制,它有着自己的主体性特征与来源基础。媒介权力是历史的产物,它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停地发生转移。如今,媒介权力体现出由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话语”向“科技话语”和“消费话语”位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五四运动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精神、外来文化的冲击与融合、建国以来教育体制和社会现实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明显下降这一教育学现象。本文旨在通过题为“我的中国心”的问卷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现状,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神的内涵,发挥其强大的感召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文化具有权力距离高、集体主义取向大、不确定情境规避性强的特点,领导者会根据与下属的关系来划分“圈内人”与“圈外人”。在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下领导者会给“圈内人”提供很多资源和职业支持,而与“圈外人”多是权利、任务关系,对其关照较少。如此亲疏有别的关系,一方面会产生很多对“圈内人”及组织有益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其可能存在的阴暗面。本文基于领导成员交换理论探讨了在这种亲疏有别关系下的组织行为,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中国农村传统社会特有的信任来源——“关系”入手,探讨人际关系对信任与合作行为的影响.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最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情感性关系与工具性关系是合作社内部人际信任形成的基础,从而影响内部合作的效果;人情和面子是影响合作社成员间情感性关系与工具性关系建立的重要传统社会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精神资源。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确立正确的道德体系,可以促使农村社会形成和谐的社会,从而形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符合的道德体系。农村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农  相似文献   

8.
后税费时代的乡村治理面临着治理内卷化的风险与挑战,以权力结构的视角审视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嬗变可以发现乡村治理正在经历着从想象共同体到利益共同体的演变。通过对我国乡村治理研究与实践的回顾,可以发现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着三种权力模式:宗族式治理模式、公司型治理模式以及灰色化治理模式。这三种治理结构中暗含着“体制内”精英与“体制外”精英的“合谋”与“博弈”,包含着精英结盟与精英俘获的权力格局与权力运作模式。伴随着传统乡村熟人社会行为逻辑的消解,乡村治理的支配规则正在由传统礼俗与规范向经济理性转变,而乡村治理中各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也正在由想象共同体转变为利益共同体,最终导致乡村治理的内卷化。  相似文献   

9.
世俗与超越     
华方田 《三联竞争力》2007,69(12):71-71
佛教来自异域,而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的原因是佛教在中国,自始至终主动地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从佛教初传中土时与黄老之学、神仙方术的混杂及“格义”佛教的产生,从对魏晋玄学的吸收和依附到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创立,从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一直到近现代人间佛教理念的创发,皆为注脚。  相似文献   

10.
高苗 《商》2014,(6):62-62
中国有着“东方文明古国”的著称,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然而中国元素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与精华。在提倡弘扬中国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今天,大部分现代服装设计师都把中国元素作为他们服装设计灵感的源泉。中国元素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独特的服饰设计、丰富的民族文化及社会文化内涵。因此,现代服装设计中融合中国元素既能向全世界展现出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以及优良的道德品质,又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闪烁着中国人文主义的光辉岁月。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服饰的价值及特点,并对中国元素在现代服饰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援藏精神,将援藏精神阐释为“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并发表了对援藏精神的讲话,初步形成了援藏精神的理论释义。援藏精神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责任观的论述支撑了援藏精神的理想信念;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本观的论述支撑了援藏精神的价值原则;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奋斗观的论述支撑了援藏精神的民族气质;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死观的论述支撑了援藏精神的品质品格。  相似文献   

12.
斯宾格勒有句名言:“世界的历史就是城市的历史”。城市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可记忆、可遗传,可延续。一个城市有形的建筑风格、文学艺术、传媒网络和各种文化产品,以及无形的历史沉淀、精神风貌、道德理念共同组成并反映着一个城市特有的精神。城市文化在世界文明向现代发展中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文化的发展从传统转向现代、从农村转向城市,才成为一个真正自觉的趋势。城市的文化素质、精神内蕴主要通过城市形象表现出来。本文试图通过对城市文化形象的分析,得出城市时尚文化与城市精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尚妍  刘文奎 《现代商业》2007,(30):271-271
在现代文化向农村社会传播的过程中,大众传媒不仅本身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被农民群体所接受,成为农村文化变迁的内容之一,而且充当了推动农村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加速器”。  相似文献   

14.
张佑林 《商业研究》2005,(14):68-72
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的主体是“观念人力资本”即企业家阶层,而其形成与传统文化所蕴涵的创新精神具有内在的渊源关系。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型新构想,开创性地提出了“观念人力资本”的概念,而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是“观念人力资本”形成的源泉。  相似文献   

15.
周蜜 《商》2014,(6):67-67
“天人合一”思想是曷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一定范围内,它已经被作为易学甚至整个中固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是中国人的智慧与对天、地、人、自然关系的探索的蛄晶,对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科学、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等,都有深远的影响。然而,当代社会是高度文明和发展的社会,科学发展、思想进步,“天人合一”思想还有没有其现实意义,是否能够继续在当代社会中体现其价值呢?  相似文献   

16.
刘璨 《适用技术市场》2014,(3):165-166,169
就科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概念进行了探讨,并就其关系展开讨论。以韦伯和法兰克福学派关于“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的一系列理论解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结合历史资料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文化的阻碍。最后,对两者目前在中国的现状作了分析,认为尽管存在冲突,两者仍可并行不悖地继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7.
廖峻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2):203-204
在近代以前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和中庸理论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法律文化传统,这一传统造成了当前我国社会多元混合社会秩序和二元法律文化结构的总体性法律文化背景,这一法律文化背景中包含着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等诸多矛盾关系,运用中庸理论这一传统智慧的结晶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多元法律文化的矛盾,使之达致和谐,对于构建我国法治社会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宋戈 《商》2014,(50):99-99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与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体系。这种“会通”精神体现于古建筑中,就是建筑技术和艺术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以及传统建筑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兼容并蓄。中国传统建筑很重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在自然环境中揉入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中国传统建筑体现出传统文化追求多样性统一的特点,即所谓“和合不同,奇偶结合”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着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9.
儒家慈善文化与志愿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相通性和内在契合性,找准传统儒家慈善文化与志愿精神的内在契合,让志愿精神上升为个人的道德信念、人生信仰和普遍准则,既有助于培育和弘扬志愿精神,又利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递传统文化底蕴。以儒家慈善文化涵养青年志愿精神,具体表现为:一是以“仁爱之思”推动关爱他人的内在追求;二是以“义以为上”塑造成仁践义的道德情操;三是以“天下为公”激发心怀社会的奉献精神;四是以“积善成德”促进博施济众的慈善实践。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急剧变化凸突显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断裂”概念虽然抓住了中国社会急剧变化这一基本特征,但对其变化过程的处理相对简化。一方面,“断裂”概念难以把握变与未变、现代与传统之间双向、动态的缠绕与纠结;另一方面。它未能标示出中国传统文明与“外源性”现代文明之间的异质性和历史落差。要克服“断裂”概念的局限并从而对当代中国问题有一个真切的把握,就必须看到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异质落差式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