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小时候梦想成为政治家的李开复,没有想到自己在中国IT界及大学校园中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以至于被誉为“校园教父”。其实,在2005年7月5日之前,这位全球IT精英一直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引以为豪的“中国专家”。其实,李开复在中国本土的影响来自于早期在微软中国研究院,其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三维图形及网络多媒体等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2005年9月,围绕李开复与微软的官司纠纷,《中国新时代》记者曾两次专访了这位因为跳槽Google而引起全球关注的华人。其中,我们记录了李开复一个鲜为人知的表白:如果管理一千人我只是一个大齿轮,那照…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时代》2006,(5):110-123
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 提到唐骏.不得不提的是那段让他引以为荣的“微软经历”。《中国新时代》2005年11月号专访了唐骏——这位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阐释了他最欣赏的微软以及富有唐式特色的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3.
对话唐骏     
“我太能创业了!”《中国新时代》:在盛大的这几年,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唐骏:“最深的感受是我们把一家创业型的公司变成一家成熟型的公司,这是我给公司带来的最大变化。当然中间有很多事件性的东西,我觉得还是让我感受很多,无论是上市,还是我们的法律诉讼纠纷等等一系列东西,我觉得我们做了很多的大事情。因此过去的四年应该比微软十年经历得更多一些。微软十年更多的是学习,学习的过程,盛大更多的是经历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周渝渝 《新电子》2013,(19):20-20
来信点评:《IT时代周刊》总第280期,“特别报道”,《嫁给微软百年手机巨头复兴路漫漫》读者观点:诺基亚被微软收购,这两家公司都面临着整合难题。只怕到时,微软救火不成,自己反而引火烧身。  相似文献   

5.
鹤怀 《英才》2010,(2):127-127
这不是一本个人的生平故事记录,也不是一本纯粹的技术探讨。严格意义上讲,本书从第四章开始直该就不属于“解码刨新”的范畴了。当然,如果硬要说一个名人的成长历程与创新之举休戚相关,那读者也无话可说。其实,一个至今依旧成功的微软名人,本身已经给了读者阅读的期望。当然,如果你是IT行业内的专业人士,  相似文献   

6.
吴世雄,被誉为中国IT市场行销的“黄埔军校校长”,他专门总结了对于中国营销的认识:“在中国没有几亿美金的营销策划经验,无法真正理解什么是中国式的营销。”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吴世雄担任e B a y易趣C E O数月后,宣布推出免费策略的原因。其实,在被马云所领导的淘宝网成功地“虎口夺食”之后,腾讯推出的拍拍网也打出了免费的招牌,可以说,一场即将开始“拍卖网大战”,将让吴世雄真正体验到真正的中国式营销。《中国新时代》2005年11月号记述了这位从微软大中华区跳槽到eBay易趣的职业经理人的经历。对于曾经帮助英特尔在中国成功树立品牌…  相似文献   

7.
<正> 翻阅近期报纸,有几篇短文颇有意思。人民日报1月5日的记者评述:《IT巨头看好彩电说明什么?》(下称《IT》);中华工商时报1月2日李爱明:《抑制重复建设应避免一刀切》(下称《抑制》);中华工商时报1月7日黄庭满:《关注国企“家族化”现象》(下称《关注》);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12月22日梁小民:《国有企业的出路》(下称《出路》)。读完这几篇短文,连贯起来品味一番,脑海里就闪现出本文的题目来。 《IT》、《抑制》讲的都是产业情况,但透漏的信息似乎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8.
2001年10月,设在上海的微软亚洲技术中心升级成为微软全球技术中心,顿时引起世界IT业“眼球”的关注。新全球技术中心现有400多名员工,领导微软全球技术中心的总裁就是出生江苏省常州市、年方40的唐骏。1 绝顶聪明,注重实践 大学时的唐骏经常走“野路子”,跟一般年轻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但他知道,人要在实践中探索才能有大的发展。 唐骏掘到“第一桶金”,只是因为他比别人多动了点脑筋。20世纪90年代初,卡拉OK风靡亚洲,唐骏灵机一动,开发出了卡拉OK机为演唱者计分的功能。韩国某著名集团对此很感兴趣,提出买断专利。当年的唐骏只是书生一个,结果傻乎乎地签了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时代》周刊2007年1月22日的封面上,“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开始……”几个大字赫然醒目。这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成就已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高度关注。然而,我们必须面对的是,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迈向“深水区”,政治体制改革也将进入攻坚阶段,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金融体制改革等等带来的压力都在提醒我们:中国,应该以更加积极沉稳的脚步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之中。  相似文献   

10.
提到唐骏,不得不提的是那段让他引以为荣的“微软经历”。《中国新时代》2005年11月号专访了唐骏——这位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阐释了他最欣赏的微软以及富有唐式特色的管理理念。其实,在历任微软高层中,唐骏走得算是比较体面的。比尔·盖茨委以“名誉总裁”的身份,直到现在,唐骏还心存感激。因为这是对于自己10年微软生涯的一个最高评价,而这十年除了改变他的人生,也让他的事业如日中天。有人说,唐骏是一个充满激情冲力与冷静战斗力的综合体。诚然,从跨国公司高管到民营企业总裁的跨越,他曾这样注解:“盛大是一列高速前进的列车,搭乘这…  相似文献   

11.
岳辅臣 《新电子》2014,(12):8-8
来信点评:《IT时代周刊》总第296期,“封面故事”,《巨人的底气IBM再变身》 读者观点:既然“深蓝”(Deep Bluc)超级计算机能够在国际象棋的棋盘上多次战胜人脑,那么,IBM在大数据领域的预研就有了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2.
在微软,还有30多位普通员工志愿者报了名,正在等待着为盲人讲电影的机会严芩,微软(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软)人力资源部经理,至今她还记得自己作为公司的志愿者第一次给北京红丹丹文化教育中心(以下简称红丹丹)的盲人讲电影的情景。因为之前其他同事讲解时,严芩曾经提前观摩过几次,所以在讲之前,她心里还是比较有底的。按照同事传授的经验,她提前把要讲的电影——《爱情麻辣烫》看了两遍。“记住里面主要的人物关系是最重要的,但最后在讲时还是有点跟不上画面。”严芩笑着说,“看来还要多总结点儿经验,跟大家交流交流。”在微软,还有30多…  相似文献   

13.
《IT时代周刊》总第291期,“封面故事”,《BAT收购潮汹涌下一个将是谁?》 读者观点:如果京东等电商的价值链都在微信上,都在腾讯的体系里,那腾讯就没有必要再自己费力劳神地去做电商了。  相似文献   

14.
夏业良 《经营者》2005,(5):112-112
人离不开故事,人的一生就是从听故事开始,而到讲故事结束的。听的第一个故事千差万别,因为每人的妈妈总是不一样;临终遗言是人讲的最后一个故事了,人之将死,百分之九十说得都很有悬念感:“我有一笔钱藏在……”华章新书《用故事轻松领导》就把爱讲故事的人和爱听故事的人牢牢地拴在了一起——故事已经是个卖点了  相似文献   

15.
《新电子》2008,(3):50-65
知名企业身上到底散发着什么样的魔力让世人敬仰? 是这些公司拥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软实力! 现在,创新和软实力已成为国际社会和企业的主流。2007年,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经验和实践成果。1月24日,《IT时代周刊》和传媒领袖网在北京举办了《IT时代周刊》第三届年会——“创新与软实力竞争高峰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董事长张亚勤;诺基亚全球副总裁邓元錾;AMD全球高级副总裁郭可尊:盛大网络总裁唐骏;分众传媒CEO江南春等业界领袖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各自的观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强调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故事,最重要的是解决好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讲什么、就是要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发展大势,聚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流展示好。怎么讲,从营销、品牌类课程的视角,就是将知识点和中国企业、中国品牌的故事结合起来,以及在案例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体现国货的品牌价值观与品牌伦理。  相似文献   

17.
以前从网上读过贵刊的文章,尤其是财经商界人物的报道最为精彩。看了贵刊11月号刊“微软叛将”的专题,集中把6位微软前高管出走的内幕呈现出来,有一股视觉上的冲击力。在我的印象中,职业经理人的跳槽比较常见,甚至是正常的。否则,似乎也不能叫做“职业经理人”。对于这些明星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从汽车、石化等国有企业管理层年轻化的调整,到家电、IT企业的高层大换班,到民营、乡镇企业的接班人逐步把持重权,古时“禅让”与“世袭”的故事在中国企业界重演。中国企业到了“权杖”交接时代今年4月,河南地产界重量级人物建业集团老总胡葆森面对媒体坦言,他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时代》2006,(5):78-87
“骑着老虎”的外行 “和专业化搞IT的人士比,他们是猎手,我的阿里巴巴就是瞎子,他们在拿着枪到处打老虎逐个被老虎吃掉时,我这个外行的瞎子却骑在老虎背上.晃晃悠悠的活了下来。“《中国新时代》记者专访阿里巴巴CEO马云时,他幽默地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外交上要走独立自主的路线.现在则是要在产业发展中走自己的路。身为全球第一大手机王国.第二大IT硬件生产国.中国还要“吃软不吃硬”——扶植国产软件.全力抵挡微软的东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