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主要就兵团农业“走出去”的现状及优劣势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对农业“走出去”的重要性认识;制定农业“走出去”整体规划;选择好农业“走出去”的目标市场;选择好农业“走出去”的方式;继续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造龙头企业;推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生产,打造绿色品牌;努力推进农业工业化,提高农产品的出口附加值;进一步加强行政部门的作用,努力为农业“走出去”创造良好条件;继续加快农业技术引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的"无税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号称以农立国,其实是以农养政;奉行“重农”,其实是“吃农”。除了在短暂时间内实行过无税,整个历史其实就是一个“吃农”的历史。只有到现在,中国农民才迎来了“无税时代”的曙光。“无税时代”风光无限拿出了“真金白银”保护最大的弱势群体———每年200多亿的扶贫资金,280亿的减轻税负,加上近400亿的转移支付,近千亿元的“真金白银”,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收获。对中国农民来说,这份“大礼包”的意义,不仅在于负担的减轻,更意味着党和政府为保护农民这个最大的弱势群体迈出重要步伐。强化了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由于整个国民…  相似文献   

3.
《农业经济问题》2005,26(8):74-74
经过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中日农业经济学会合作学术研讨会“转型期的中国农业”2005年7月19日在日本北海道大学成功举行,中日学者100多人参加了会议。此前,7月17日下午,中日农业经济学会还举行了中日农业经济学会学术交流协定的签字仪式。  相似文献   

4.
继去年飞来“非典”横祸之后,粮食安全问题曾经浮出水面,如今,禽流感疫情又鹤唳一时,农民增收任务也越来越重。有权威专家指出:无论是保证粮食安全,防治禽流感,还是增加农民收入,都无不与农业部提出的农业“七大体系”建设有很大的关系,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根本上重视和推进农业的“七大体系”建设。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农业部常务会议最终在不久前讨论通过了《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那么,《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究竟为何物,它是怎么出台的,有哪些重大的意义,应该怎么去开展“七大体系”的建设?本期“特别报道”通过评论员章、综合追踪、院士解读、相关连接等形式,力求给读一个满意的答案,以期对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知本农业:中国农业发展的新战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对“知识农业”、“资本农业”进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知本农业”的概念。并结合WTO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阐明了在知识经济、WTO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战略思路。重点探讨了“知本农业”战略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浦北县以打造“中国蕉乡”品牌为契机,全力推进“品牌农业”发展战略,夯实农业基础.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建设“十大农业发展基地”.打造优势农产品,发展龙头企业。逐步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拉长了农民产业链,使品牌农业撑起农民增收一片天: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35.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47元.实现了新的跨越.  相似文献   

7.
何劲 《农业经济》2003,(12):3-4
当今中国的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也是困扰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大难题。中国要想在二十年间实现小康目标,关键在于真正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切切实实地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日本苹果泰国米,美国甜橙韩国梨…….如今,面对国门之内琳琅满目的“洋”字号农产品,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中国农业如何才能真正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绿卡”。大量事实证明,只有在生产、加工乃至包装的每个环节均采用“标准化”的技术,农产品才可能品质优良、价格金贵。  相似文献   

9.
一、“三农”问题引发粮食安全危机邓小平同志在八十年代中期就指出:“中国经济要出问题,可能就出在农业上。”又说:“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农业上如果有一个曲折,三、五年转不过来。”还告戒说:“要避免过几年又进口上千万吨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大庆 《中国农史》2004,23(1):103-112
“本”和“末”是中国经济思想史中的一对特定范畴,“本”泛指农业,“末”泛指工商业。所谓“本”、“末”观,就是指古人对农工商业及其相互关系的看法,其中包括“重农轻工商”的观念。古希腊虽然没有与中国相对应的“本”、“末”概念,但却不乏对于农工商业及其关系的思考。本文即选取古希腊的几位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或立法者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古希腊人的“本”、“末”观进行一些粗略的考察,以期获得一个总体性的认识。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与中国先秦的情况相似,古希腊的思想家或立法者无不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工商业居于次要地位,而且,对待“末”业的态度也存在着相对宽容和相对严厉两种倾向。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希文明所处的相似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其社会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山东省莱阳市结合自身实际,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三化”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促进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通过“三化“,找到了加快经济发展的切入点莱阳不仅农产品资源丰富,而且在80年代初就有企  相似文献   

12.
规模经营是发展农业的一条道路.当今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农业经营都是靠扩大耕地面积,采用机械操作,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总成本.达到高收入。从长远看,我国农业也会走这条道路。但在中近期,我国的农业发展道路应是“小规模、高效益”。我们主张农业生产走“小规模、高效益”的发展道路主要基于如下三点理由:  相似文献   

13.
徐旺生 《中国农史》2002,21(4):12-18
本文提出一个“效率空间”的概念 ,然后从农业起源方式、生活方式和继承制度等三个方面 ,论证中国传统农业不存在效率空间 ,是一种“效率”较高但是没有“效率空间”的农业类型 ,而西方古代农业是一种“效率”较低但是有“效率空间”的农业类型。文章还认为 ,黄宗智教授的“过密型增长”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晚期的表现形式。实际上 ,早在秦汉时期 ,中国单一种植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模式 ,无需太多的土地即可养活较多的人口 ,对劳动力有较高的需求 ,局部地区已经出现“过密型增长” ,只是因为存在异地移民 ,才使得这种“过密”表现得较隐蔽。近代以后 ,中国东南地区已经无可垦之地 ,才会出现典型的“过密型增长”。  相似文献   

14.
对"三农"问题与出路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农”问题是历史的沉淀,是客观和主观矛盾运动的产物,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也是社会政治安定的敏感性问题。文章分析了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弱化区域,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民组织化水平低、农产品竞争力弱、城镇化率低、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不良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两高一优”农业资金投入与农业发展周静刘长远一、增加发展“两高一优”农业资金投入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九十年代我国农业在继续重视产品数量的基础上,转向高产优质并重、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是顺应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跨越、实现中国农业世纪梦的客观要求,是我国...  相似文献   

16.
梁利 《农业经济》2006,(8):58-5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发表。这是2034年以来中国连续第三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了中国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相似文献   

17.
许多学者指出,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三化”,就是“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农村工业化”。其中,“农业产业化”的目的在于提高农业生产力;“农民组织化”的目的则是实现农业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农村工业化”的目的在于 为农业提供技术、就业及服务支撑。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从发展过程来看,“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是一个相对漫长的经济投入和积累过程,而”农民组织化“则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实效。为此可以认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促农增收的首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加入WTO一周年和党的“十六大”胜利闭幕之际 ,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主办的“农业形势与农村发展高层研讨会”于 2 0 0 2年1 1月 2 5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局局长潘盛洲、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司长李炳坤、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司长薛亮、国家计委产业经济研究所姜长云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研究所王德文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农业经济问题》主编朱希刚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凤彦研究员、中国农…  相似文献   

19.
一、深刻领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紧密联系农业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针,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989年12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立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以后,1992年,我国政府就提出了促进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1994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和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  相似文献   

20.
江泳 《农业经济》2002,(1):16-17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 :“‘三个代表’要求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要求。”学习“七一”讲话精神 ,关键是抓住“三个代表”思想这条红线 ,自觉地用这一重要思想统领各方面工作 ,创造性地推进新世纪改革发展的实践。本文试运用“三个代表”思想观点 ,论述一下解决中国农民问题。  一、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中国农民占世界总人口的 15% ,占世界农业人口的3 5%。世界上任何一个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