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吉林省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变化大体可以分为4个阶段(一)1952~1962年为起伏上升阶段。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由1952年的17%上升到1962年的27.2%。(二)1963~1975年为下降阶段。三产比重由27.2%下降为17.4%。(三)1976~1984年为徘徊阶段。基本上徘徊在18%左右。(四)1985~1992年为上升阶段。比重由1984年的19.4%上升到1992年的30.5%。从吉林省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变化情况看,其规律性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总的看,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全省工业化进程相比,明显滞后。目前,就全省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来看,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初期阶段,但第三产业的发展仍停留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的水平上。1992年,吉林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256.5元,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5%。按照发达国家经验,处在我们这一发  相似文献   

2.
当前关于人民币汇率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尚未有实证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构建人民币汇率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的计量模型,并运用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贬值,会使我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高科技产业的比重下降和非高科技产业的比重上升,东部第二产业在全国第二产业中所占的份额增加。人民币长期低估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具有过度工业化、产业层次偏低和地域分布不平衡的特点,因此,人民币汇率长期失衡是造就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快速的上升,从1978年的1.87%上升到1989年的5.69%,而后近20年的时间均在4%~5%左右波动,与欧美等金融强国相比差距较大。随着我国由工业化的中后期逐步向后工业化发展,金融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将不断上升,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随着世界制造业基地加快向中国地转移,有关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未来“制造工厂”的说法日益盛行,然而,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地位一直未变,所以在一个农业大国里尽早建成工业化,是提升我国国力的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国际上衡量一国是否完成工业化有3个最主要的结构性指标:农业产值占GDP比重必须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到60%以上。  相似文献   

5.
一、产业结构调整原则根据延边州自然资源状况和区位条件,以及市场趋势,应优先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新兴产业部门。同时对已形成的产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使之逐步趋于合理。二、产业结构调整比例一般地说,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态势主要由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目前延边工业化进程正处于由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是制造业、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将上升,初级产品的比重将下降。但就延边而论,前二者的增长弹性是不同的。根据需求结构、消费结构、产业关联特性、产业现状及未来市场发展预测等因素综合分析,延边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九五"期间,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将处于增长状态,第二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第一产业比重将有所下降。2000年以后,当全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图们江地区开发等外部条件发育充分,这将使延边第三产业得到更快地发展,而逐渐成为主导产业,第二产业中的加工业则向技术密集的新型工业转移。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在我国第二产业中占很大比例,是影响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行业。如何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在全球制造业中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及如何发展制造业.是决定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7.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两个主要因素。从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角度,依据1990—2008年的数据,对甘肃省第二、三产业促进城市化进程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表明,第二产业是城市化前期的主要促进力量,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第二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不再上升,甚至下降,这时就业人口比重不断攀升的第三产业成为了城市化进程的主要促进力量。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发展模式的衡量主要是通过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城市化率和工业化比较而确定的。根据国家统计局2001年的统计公告,到2000年末,我国城镇化率鸡为32%,农村人口所占比重接近70%,而第二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达49.8%,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仅为18.2%,非农化率(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80%。比较而言,我国农化水平超过城镇水平约50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超过城镇化水平接近20个百分点,与工业化和非农化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  相似文献   

9.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对轻工业生产的影响 1.轻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例将进一步降低 随着工业化的进展、科技的进步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进入了高质量和多样化阶段,人们对家电、住宅、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量增加,导致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原有工业结构发生变化。在世界经济中,从1950-2000年轻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由42%下降到31%,相应地,重工业的比重由58%上升到69%。预计本世纪初,轻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将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10.
金三林 《发展研究》2009,(10):52-5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需总体上保持了较快增长。其中,消费占内需的比重波动下降,投资所占比重则波动上升,总储蓄占GDP的比重稳定上升,投资和消费失衡问题日趋严重。根据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并考虑所处的发展阶段,我国较好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是:投资率一般不应高于40%,消费率不应低于60%。预计到2020年我国投资率可能降到35%以下,消费率可能上升到60%以上。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中国乡镇工业化的进程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苏、浙、沪、粤、鲁等沿海发达地区,这个新阶段在九十年代中期已经来临,其主要标志是已基本实现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转移。从常州来说,1995年农业劳动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下降到27.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为10.8%。可以说,乡镇工业化早期阶段的任务已经完成。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工业集约化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加速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和城乡建设现代化。 一、抓好战略性结构调整,是乡镇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工业总产值保持持续快速增长,1978年~1996年平均增长15.10%,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工业产业结构的重心实现了由轻工业向重工业的转移,1996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中,重工业所占比重已达到56.97%;工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每年发表的世界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已由1994年的第34位逐年上升到1995年的第31位和1996年的第26位。  相似文献   

13.
一、结论 (一)厉行节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能源是中国崛起的动力。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2001年,全国终端用户支出的能源费用达1.25万亿元,占GDP的13%,而美国仅占7%。 首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重化工业阶段,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50.6%上升到2003年的64.3%。重工业单位产值能耗约为轻工业的4倍。本项目对未来能源需求的情景分析表明,到2020年,高耗能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将大致保持在2000年的水平上。其次,城市化步伐加快会使人均能  相似文献   

14.
自1996年以来,柳州市经济发展相继进入类似发展经济学所说的起飞、加快和提升时期。相应地也体现在国税收入总量不断增长。2010年国税收入达到124.66亿元,占广西全区国税收入比重为19.28%。2010年"两税"收入达到100.64亿元,增值税收入增速小于消费税,"两税"增速小于国税收入,增值税占国税收入比重由1996年的70.93%下降到2010年的54.92%,消费税比重由1996年的22.01%上升达到2010年的25.81%。2010年外资企业所得税收入为10.99亿元,内资企业所得税收入9.35亿元,前者增速大于后者,外资企业所得税占国税收入比重逐步上升。第二产业国税收入比重由2001年的81.11%上升到2010年的83.69%,第三产业国税收入比重由2001年的18.89%下降到2010年的16.28%。"十一五"时期,"两税"行业结构中汽车"两税"贡献率为39.74%,卷烟为39.53%,批发和零售业排在第三位,为9.85%。本报告对上述重要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张国兴 《经济论坛》2005,(15):76-78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点和先行产业。我国早在建国初期就确立了电力工业先行的地位。从电力能源消费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和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来看,发电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20.60%上升到2000年的41.72%,同期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1980的4.81%上升到2000年的11.2%,电力行业已成为能源工业中的支柱产业。电力工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的作用,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正>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客观要求。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分析探讨。 一、粗放型经营——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增加值率逐年下降,农业宏观经济效益不高 1994年,全省农业增加值率为 50. 3%,比 1978年下降 14. 6个百分点,比 1985年下降 17. 5个百分点。“八五”前四年,农业增加值率环比下降的百分点分别为1.8、1.0、2.4、5.7。与此相反,农业中间消耗逐年上升,占农业总产出的比重由1985年的32.2%增加到1994年的49.7%。据钱纳里等人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一书中的研究,当人均GNP增长到400美元后,农业物耗占农业总产出的比重增加到 32.2%,当人均GNP增长到1500美元进入工业化末期时,这一比例增加到 45.8%。我省目前人均GNP约为800美元,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物耗比重已达46%以上(不含中间劳动消耗),显然偏高。“六五”时期,全省农业增加值年递增速度仅比中间消耗低0.3个百分点,“七五”低6.7个百分点,到“八五”前四年两者的动态差距猛增到13.7个百分点,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反差愈来愈强烈。 (二)生产成本上升,农业微观经济效益下降 1980——1994年,全省化肥施用量年递增6.1%,而同期粮食亩产仅年递增2.8%。据六十年?  相似文献   

17.
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将跃上一个新台阶。到2020年GDP总量将达到43200亿美元,在世界占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我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将由目前的3.4%提升到7.6%。再奋斗30年,到2050年比2020年再翻两番,我国的GDP将超17万亿美元。届时,我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将达到12%~16%。 2.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  相似文献   

18.
据初步统计,2004年长江三角洲地区16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775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4977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由上年的20.4%上升到21.1%。其中,上海GDP突破7000亿元大关,达7450亿元,“龙头老大”再称雄。江苏沿江8市实现GDP超过1.2万亿元,占长三角的比重达到42.8%,比上年上升了0.6个百分点,而上海、浙江板块所占比重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9.
本报告从国税宏观税负和国税税收弹性的角度揭示了柳州市经济增长和国税收入的关系。柳州市国税宏观税负从1996年的7.52%上升到2001年的10.36%以后逐步趋于平稳,2010年宏观税负为9.89%。广西全区1996年宏观税负为4.79%,2001年为5.79%、2010年为6.81%。广西国税宏观税负和柳州市国税宏观税负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国税收入弹性从1997年开始经历较大幅波动,2002年之后基本围绕1波动,国税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性逐步增强。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由1996年的46.16%上升到2010年62.96%,第三产业则由35.97%下降到28.76%,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1997年的39.20%上升到2010年的73.33%,第三产业则从53.63%下降到20.21%。第二产业国税收入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2010年为74.78%,第三产业国税收入贡献率逐步增加,2010年达到25.22%。第二产业的税负由2001年的19.88%下降到2010年的13.15%,第三产业税负上升。第二产业的国税收入比重高于其在GDP中的比重,而第三产业则相反,国税收入对第二产业具有依赖性。本报告考察的六大重点产业中,在2001~2010年期间,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大小排序为建筑业、工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业国税收入平均增速大小排序为房地产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工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产业国税收入规模大小排序为工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建筑业,产业增加值与国税收入的关联性不强。  相似文献   

20.
入世后我国服务业发展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并享受相应的待遇,这将会对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利于我国服务业在新的形势下健康、快速发展。一、我国服务业的现状1.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长期以来,受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和对服务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从我国服务业人员占全国从业人员的比重看,2000年,全国从业人员为7115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50%,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22.5%,服务业所占比重为27.5%。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