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国内银行经营仍侧重于传统的存贷业务,并将存贷利差作为利润的主要来源.然而,运用金融工程学中的期权理论,可知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中隐含期权的结论.因此银行的利润来源并不能简单归结为存贷利差,还应考虑其中隐含的期权成本.笔者分解其中隐含的期权,分析了隐含期权的特征和期权执行的条件,并通过无套利分析的方法对商业银行存贷业务隐含的期权进行了定价,得出了几个具有借鉴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高额存贷差和人为压低的存款利率,使得存贷差“逆向”补贴效应明显,形成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扩大现象。利率水平的扭曲不仅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而且也使得居民福利遭受损失,有违经济发展的初衰。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利率管制背景下,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对基尼系数的影响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居民收入的差距,建议拓宽居民投资渠道,放松民营银行准入和加强利率市场化改革,以缓解资金供求上的结构矛盾。  相似文献   

3.
高息存贷──农村金融秩序混乱的源头韩青海农村金融秩序混乱,无序竞争,其导火线是农村信用社和基金会的高息存贷,两家相互攀比,以争储源。信用社利用存款扩股化的形式,招揽储户,一年期存款利率最低1.5%,高出银行储蓄存款利率4.02个百分点;农村基金则直接...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张掖市信贷资金流失的现状和特点,认为金融机构存贷增幅差异、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国有商业银行及信贷管理体制制约、邮政储蓄的市场竞争优势等资金流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银行业与实体部门盈利水平的背离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与广泛关注。本文在存贷利差是银行主要利润来源的假设框架内,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并结合实证分析,论证了作为分割银行业与实体经济收益界限的贷款利率具有合理性,而作为分割银行业与储户收益界限的存款利率具有非合理性,即通货膨胀条件下,贷款利率随投资收益率的提高而及时调整,而存款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反应具有粘性,结果使银行的存贷利差加宽,是银行高利润的形成渊源。由此证明了银行高利润并非源于侵害实体经济利益、而是源于侵害居民储户利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陕西省1988-2007年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采用共积性检验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陕西省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金融发展指标选择金融相关比率FIR,金融中介效率指标选择存贷利差和存贷比,经济增长指标选择人均实际GDP增长率.研究结果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金融中介效率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存贷利差的缩小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递延法与存贷计价中的先进先出法的比较分析,以利于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所得税会计。  相似文献   

8.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激烈的竞争使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减少,需要商业银行更合理地运用资金,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提高表外业务盈利水平,通过多元化运作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加入WTO给金融业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国有商业银行普遍采用了统一法人管理和上收贷款权的方式来严格控制风险和不良贷款,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存贷差急剧增大,惜贷行为屡见不鲜.对此,我们走访了一些企业和银行发现:一方面企业诉苦,银行贷款条件过于苛刻使他们贷不到款,另一方面银行发愁,多数企业信用等级过低,他们的款放不出去.如2003年4月末,工行白水分理处各项存款余额17514万元,各项贷款余额5218万元,存贷款差12296万元,贷款占比为29.8%,存贷比例低于40%,特别是自1999年至今,工行除了向个人发放少量住房贷款外,仅向域内企业发放贷款一笔50万元.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发生了较大变化,出现了所谓的流动性过剩。本文从银行存贷差背离、流动性比率下降、超额准备金过高、利率倒挂方面总结了目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进而运用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对目前的流动性过剩困境进行了剖析,在分析了其对当前金融体系不良影响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扭转流动性过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影子银行,可以看作仅仅是银行的影子.银行为规避监管,追求较高收益,主导了资金转出传统存贷系统,在资产负债表外办理资金中介业务.其主要问题是扰乱了利率体系和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助长了经济结构的非市场化倾向.解决问题的思路,首先要促使影子银行体系透明化运作,其次是改革相关规则,让市场发出正确的信号.  相似文献   

12.
基层动态     
浅谈从紧货币政策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一、对农村信用社可能产生的影响(一)信贷额度减少,利润增长受限。农村信用社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其利润主要来自于存贷利差。而从紧货币政策势必导致农村信用社在内  相似文献   

13.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成本收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证券化是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结构化融资工具,通过证券化改变银行贷款的流动性.证券化顺利发行要求参与的各方能够获得相应的利益.在我国现有利率水平下,在银行存贷利差保持一定距离的条件下,通过对形成资产池的贷款进行分级管理,资产证券化是能够顺利发行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为我国金融改革推进的关键性环节之一,改变目前存贷利差过小,计息规则不匹配,愈期罚息利率低于正常贷款利率等弊端,建立高效的利率信息沟通网络及协调的资金定价体系,同时完善内控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即将加入WTO,大批外资银行将不可避免地涌入我国金融市场,在外资银行进入我国之初,由于网点、人才等因素限制,外资银行的存贷业务不会有很大发展,他们会把中间业务的发展作为进军我国金融界的切入点,逐步扩大他们的经营范围和业务品种,这将给我国银行业务带来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随着传统的存贷业务获利空间缩小,外资银行的涌入,我国商业银行只有切实改变观念,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和前途的认识,树立市场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把中间业务的营销列为与资产、负债并重的主要业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7.
王月玲 《西部金融》2007,(12):55-56
近年来,哈密地区金融机构存贷差逐年拉大."贷款难"与"难贷款"现象并存,资金供求矛盾愈来愈突出.本文通过透视哈密地区存贷款差额形成的成因,从切实加强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加大社会诚信建设宣传教育力度、改善司法环境、加快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等多角度提出相关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8.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及改革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雪莲  刘冉 《大众商务》2010,(10):30-30
在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大背景下,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拓展方向上仍然以存贷业务为主,不利于增强竞争力,因此改革并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与国外银行相比具有较大差距,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创新方面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所以我国中间业务的发展并没有预期的状况好。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而提出了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传统的存贷业务的利差收入逐渐减少,中间业务在提高我国银行自身经济效益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起步较晚,无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与发达国家都存在着很大差距.面对金融同业竞争加剧和入世后外资银行进入的严峻形势,中国的商业银行必须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必须考虑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通过对某市746户企业的调查测算分析,国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消化因改征消费型增值税而减少的财政收入。这些途径包括已基本结束的期初存贷抵扣、以欠税抵固定资产进项税、所得税负担能力的增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