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交通量和轴重不断增大,渠化交通日益严重,使得沥青路面的车辙越来越严重.车辙损坏已成为沥青路面的主要破坏形式之一。沥青路面车辙通常是指在荷载作用下沥青面层或基层产生的永久变形以及侧向流动变形。车辙可导致沥青路面结构破坏.有雨水时,会使行车产生水漂.严重影响沥青路面的正常使用。为了改善此种状况.掺加抗车辙剂是提高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前,已建成的道路中90%以上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人们普遍认为这种“强基薄面”的半刚性沥青路面不适应现阶段的重载交通道路的需要。时至今日,交通量和交通荷载的增长是世界范围各国的一个共性问题。为应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损坏,国外继全厚式沥青混凝土路面和高强度厚沥青路面之后又出现了长寿命沥青路面。长寿命路面的理念是为保证路面能够使用40~50年而采用较厚的沥青层的柔性路面。  相似文献   

3.
<正>超限会导致沥青路面结构过早遭受破坏,致使路面使用时间达不到设计使用年限,甚至在通车后很短的时间内,路面结构就出现严重的疲劳开裂、坑槽、拥包、车辙、沉陷等病害,降低路面的使用功能。在路面损坏的肇因中,行车荷载占主导地位。行车荷载对路面损坏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即轴载大小和行车作用次数,行车荷载导致的损坏与行车荷载关系密切。车辆超限导致的轴载超重和行车作用次数的几何级数增加效应,会导致路面迅速出现各种病害,超  相似文献   

4.
沥青路面早期损坏与结构设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对沥青路面早期损坏还没有严格的定义.但谈到早期损坏.一般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特征:一、路面在施工完成并通车后2年~3年或3年~5年内即发生功能性损坏或结构性损坏。二.所有损坏都是在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15年)内发生的损坏.路面中修和大修提前。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现象引起了很多道路工作者的关注.许多人都著书立说,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绝大部分属于沥青路面。大多数公路在通车两年左右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在路面的早期损坏当中,主要表现为路面的车辙破坏、中面层和上面层的水损破坏,尤以早期车辙破坏较为多见。究其原因,与目前重载、超载和交通量大等特点密切相关。为减少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当中的车辙损坏,本文就其优化方法进行理论性的分析。优化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在沥青路面的模量比出现变化时,  相似文献   

6.
印发关于防治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委),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天津市市政工程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局: 为防治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延长使用寿命.提高服务水平.在总结和分析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的基础上.我部制定了《关于防治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指导意见》.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贯彻执行.并制定具体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7.
目前.沥青路面尤其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大量过早损坏造成了很大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重视。交通部、各省市以及大专院校、研究机构花了大量精力和经费,采取了多种措施如SMA、改性沥青、提高集料质量.增加路面强度等措施试图解决路面早期损坏现象。遗憾的是,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早期损坏现象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具有增加趋势.以致于从政府到研究人员普遍感到十分迷茫,路面技术似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解决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途径.提出了在半刚性材料层上增设大粒径沥青碎石排水层或抗疲劳层的组合式基层优化设计思路.并对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进行了设计和验算分析.认为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是一种比较适合于重载交通的路面结构。  相似文献   

9.
唐津高速公路属于重载交通沥青路面,在Superpave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抗剪性能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通过结构力学分析提出抗剪控制指标,使设计的沥青混合料在使用期限内不发生剪切破坏,达到有效控制车辙病害的发生,减少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延长沥青路面使用寿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存在多种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与沥青混合料制备技术并用的局面,究竟哪一种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和混合料制备技术能解决我国公路建设中遇到的一些如泛油、开裂等早期损坏问题,这是每一个公路建设科技人员都希望得到的答案。Superpave技术是美国公路研究计划(SHRP)耗资5000万美元的沥青研究项目主要研究成果,这种技术是否适合我国国情,能不能大面积推广,专题进行了详尽地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分别对层间连续状态、半连续半滑动状态、完全滑动状态下,变化不同荷载作用,对路面结构的受力状态进行分析,得出在重载交通作用下和层间处于滑动状态下,沥青路面易发生结构性破坏,大大降低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同时结合唐津高速改扩建工程实际,提出透层和下封层的施工过程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沥青路面技术巨大转变的时代。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沥青针入度规范和经历了约半个世纪的马歇尔混合料设计方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交通量的剧增,轮胎气压和轴载的增加,更严格的环境要求,以及新材料层出不穷,许多完全满足现行规范的沥青路面仍发生了车辙和剥落,低温开裂等早期破坏,也就是说现行规范控制不了沥青路面的某些早期损坏,  相似文献   

13.
正项目通过足尺路面环道结构响应观测、路面结构模型试验、典型路面材料模量应力依赖性分析、路面力学计算等手段,研究了沥青路面材料与结构非线性特性,揭示了不同荷载模式下路面材料的硬化损伤和软化损伤机理等。其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了沥青路面设计分析理论,为完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提供了新途径。沥青路面材料非线性特征荷载作用下路面结构的真实力学响应,一直是路面结构分析理论与设计方法研究中的基础理论问题。由于组成材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路面  相似文献   

14.
沥青混合料是沥青路面的铺筑材料之一,由沥青和骨料组成,内部含有孔隙空间,同时沥青属于高分子材料,其老化问题不容忽视。沥青的流变学行为,意味着沥青混合料在交通荷载作用下会发生黏塑性变形,同时由于沥青混合料内部的多孔性质,进入孔隙的水会在动水压力的作用下导致沥青从骨料上剥落。因此,可知环境影响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原因之一。目前,沥青路面设计的分析表明,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并没有直接考虑长期的环境作用对路面性能的影响。为更准确地考虑环境对沥青路面的影响,本文基于路面结构可靠性理论,提出在路面结构设计指标中加入沥青混合料的级配和孔隙率的构想,同时提出检测应以钻芯取样的样品为主,且现场钻孔及层间黏结状态也应纳入验收指标。  相似文献   

15.
针对重载交通下沥青路面扩建工程新建段结构设计验算要求,本文采用BISAR程序对重载作用下五种沥青路面结构进行力学计算,分析路表拉应力、沥青面层底部拉应力、和路面结构最大剪应力等力学指标随荷载的增大的变化情况,从而推荐在重载作用下能够与老路面协调统一经济可行的扩建工程路面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6.
按直观形状来分,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主要有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龟裂等几种。在沥青路面裂缝形成过程中,往往既有荷载的作用,又有温度的原因。在各种沥青路面裂缝中,典型的裂缝形式就是反射裂缝,即基层产生裂缝后,在温度和行车荷载作用下,裂缝逐渐反射到沥青表面.路表面裂缝的位置形状与基层裂缝的基本相似。对于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以横向裂缝居多,对于在柔性基层,裂缝形式则备种各样.这主要取决于路面基层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损害是指沥青路面在路面结构中存在水分的情况下,经受荷载和温度的反复作用,沥青膜逐渐从集料表面剥离,并导致集料之间的粘结力丧失而产生的路面逐渐出现麻面、唧浆、网裂,松散、坑洞等病害。目前,水损害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最主要的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18.
当前,因沥青混合料均匀性差而导致沥青路面早期病害和损坏是我国公路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造成路面早期损坏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就面层施工质量而言.沥青面层混凝土的不均匀性是最重要的原因。因此.从使用沥青混凝土转运车改善沥青混合料的离析着手,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从而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已成为公路建设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3月1日.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沥青路面设计指标和参数研究”通过专家鉴定。该项目提出了一整套新的沥青路面设计指标和参数体系.为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的全面修订奠定了基础。该项目研究成果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研究提出的设计指标和参数.改换了现行设计体系的损坏模型,改变了各项参数的性质、测定方法和仪器以及数值。这些变更会给与路面设计和研究有关的各方面人员带来不小的影响.会产生一些不适应和不习惯。为进一步促使大家接受和应用,本刊特别约请该项目研究专家就具体情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0.
应用聚酯玻纤布有助于解决沥青路面早期损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是我国目前路面结构的主要形式,但半刚性基层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收缩裂缝并引起公路路面早期损坏是工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采用封层或玻纤格栅处理.效果均不理想。另外,罩面养护工程中,裂缝处理不彻底,很快形成反射裂缝.影响路面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因此,开发应用具有防水和加筋功能的土工新材料对于公路建设和养护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