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经济三大失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松祚 《新财经》2013,(5):14-14
从金融视角深入分析2013年一季度经济数据,中国经济三大失衡日趋严重。一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背离;二是金融体系内部失衡;三是经济体系整体负债率越来越高,杠杆率越来越高,头重脚轻根底浅。  相似文献   

2.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对经常性背离关系的论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虚拟化的趋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经常性背离。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构建货币、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模型,发现货币流动的非对称性和资产收益率相等的偶然性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应对背离有所为,使其波动幅度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虚拟经济运行的独立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颖 《开放导报》2009,(3):32-36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虚拟经济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实物产品的生产过程,甚至根本就不需要与实体经济联系起来,这就是虚拟经济自身运行的独立性。对美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指标数据进行分阶段处理,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自由化的经济模式下,依赖于全球实体经济的支撑,美国虚拟经济运行的独立性趋于增强。虚拟经济运行的独立性增强导致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进而导致美国次贷危机并引发世界性金融危机。因此,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虚拟经济的发展应当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中央将发展实体经济提到国家战略高度,并做出推进金融改革,振兴实体经济的战略部署。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严防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是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重要任务。文章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多元内涵出发,立足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互动发展,研究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合理量比关系,提出当前要通过市场化改革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因子、分类治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控制政府债务以降低融资成本、打造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量比失衡的预警构架等措施,构建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合理量比结构。  相似文献   

5.
过去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产生了虚拟经济不断与真实经济相背离的趋势.虚拟经济与真实经济之间相背离的这种现象,来源于国际货币体系中主要国家中央银行的业务模式.因此,需要从国际货币角度来理解全球失衡和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内生的失衡导致了经济体系的风险。这些风险包括实体经济中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之间增长比例失衡;虚拟经济中资产价格背离实体经济的支撑而大幅涨跌;要素价格低估和收入分配中经济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和居民收入增长率之间的比例失衡。经济肌体本身比例失衡隐含的脆弱性,遇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时,导致国内经济的不稳定。因此,作者认为,不仅要强调短期应对的调控政策,更应重视经济的长期制度安排,保障经济稳定。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中国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出现了明显的背离,本文试图从虚拟经济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通过货币、虚拟经济与卖体经济关系模型分析发现,股票资产收益率和实物资产收益率的差异是股实背离的主要原因,而收益率差异又根源于股市结构和实体经济结构的非对称性,这种非对称性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市场体制改革的滞后。  相似文献   

8.
过去40年里,全球经济决定性地从产业资本主义向全球金融资本主义转变,从而导致当今世界经济最大的不平衡。其核心特征有二:一是虚拟经济(金融业或资产价格)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循环、自我膨胀,虚拟经济开始主导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之投机行为开始主导整个经济体系的价格机制。  相似文献   

9.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过分背离被认为是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根源。美欧目前都提出要恢复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似乎预示着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回归。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和金融市场将向何处去,能否退回到物质资本主义时代并限制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略有放缓,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期目标回落至7.5%。国家政绩观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力保国民经济"软着陆"的决心,已然清晰地呈现在数字之中。全球信贷危机的教训让人们重新审视实体产业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虚拟经济的泛滥势必对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实体产业产生消极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至今难以摆脱经济衰退的产业根源,便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的后果。产业兴国始终是保证我国经济成功转型的中流砥柱和产业升级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下的全球经济:从失衡到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全球经济失衡到金融危机产生再到失衡调整的内在逻辑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全球经济失衡可持续的基础在于,美国金融体系的高度发达和实体经济中高收益行业的存在。而当这些条件不具备时,经济失衡的调整将不可避免。从性质上看,本次美国金融危机是居民过度消费以及外部经济失衡纠偏调整的表现形式。同时,金融危机的发生并没有改变当前的国际金融格局,在缺乏制度和技术创新的情况下,全球经济的增长必将进入一个高波动低水平的增长阶段,此时任何指标反映的经济复苏都缺少创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有一个重大失衡,那就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脱节,“脱实向虚”趋势日益严峻.具体表现是:一是企业家投资实体经济的意愿显著下降,大量资金开始进入房地产和其他资产投机领域,资产泡沫愈演愈烈;二是部分货币资金在银行金融体系内部空转,相互买卖,交易费用层层加码,客观上增加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三是经济体系整体负债率快速提高,尤其是2008年4万亿大规模刺激之后,经济体系负债率或杠杆率直线攀升.  相似文献   

13.
冯琦 《特区经济》2009,(11):257-259
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增长相背离,引发泡沫经济。一旦泡沫经济破灭会给宏观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虚拟经济负面影响的必然结果。因此,适度发展虚拟经济,预防泡沫经济的发生,对于促进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胡宏 《中国西部》2012,(13):32-36
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略有放缓,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期目标回落至7.5%。国家政绩观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力保国民经济“软着陆”的决心。已然清晰地呈现在数字之中。全球信贷危机的教训让人们重新审视实体产业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虚拟经济的泛滥势必对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实体产业产生消极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至今难以摆脱经济衰退的产业根源。便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的后果。产业兴国始终是保证我国经济成功转型的中流砥柱和产业升级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防止其过度膨胀而产生消极破坏作用,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金融视角深入分析2013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我们看到中国经济三大失衡.日趋严重。 首先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背离。一季度M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5.7%,信贷增长14:9%,M2净增额达到61951.2亿元,问比增长4088%,M2与GDP之比超过200%;社会融资总额新增61479亿元,同比增长58.09%。社会融资备分项指标亦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协整理论、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时间序列处理技术对美国经济结构、财政赤字、汇率与其贸易收支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长期内,实体经济占比的增加会改善贸易收支,虚拟经济占比、财政赤字增加会恶化贸易收支,而汇率水平对于贸易收支的影响不显著;短期内,实体经济占比、虚拟经济占比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与长期相一致,财政赤字则相反,而汇率水平的上升在短期内导致贸易盈余的增加,但弹性值有变小的趋势。其政策的含义在于:影响美国贸易收支的主要因素来自其财政赤字及其国内经济结构,即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创造GDP的比例关系,而非汇率因素。因此,只有通过协调其国内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减少财政赤字,收缩储蓄-投资缺口才可以有效地调节贸易失衡问题,而不能一味地强调汇率因素。  相似文献   

18.
张自然 《首都经济》2008,(11):26-26
在全世界的目光中,美国金融危机正从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进而对实体经济形成拖累。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下行的担忧进一步加剧,“保经济增长”成为主基调。  相似文献   

19.
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联系日益加强。基于广东2003—2012年间的货币过剩数据、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VAR模型等方法对三者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货币过剩程度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产生明显刺激作用,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产生较大影响的结论。因此,目前应当高度关注过剩的货币发行可能产生的后果。  相似文献   

20.
虚拟经济既是世界经济的演化进程和发展趋势,又是已经形成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状态。文章通过分析和研究虚拟经济运行的行为基础.进一步澄清虚拟经济良性运行的内在规律和客观要求.以期合理确定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思路。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