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源与发展》2007,(1):23-29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发展期,经济的高速增长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我国的经济方式仍处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方式,“资源-产品-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尚未形成。许多可利用或可再生利用的资源成为废弃物,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产生的污染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加剧了资源日益短缺的紧张形势。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彻底改变资源消费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体制创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出两个最典型的特征:一是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二是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从各方面因素和条件判断,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本上取决于体制创新,关键在于增进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是资源战略的实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客观要求的重要途径,是促进资源连续使用以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安全措施。本文通过分析循环经济会计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循环经济会计的存在问题,主要包括:会计核算内容不完整、缺乏对循环成本的反映以及缺乏对环境、资源成本与收益计量的披露,最后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完善循环经济会计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3月12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6.
社会经济科学发展,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既要求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又要求社会发展从单一的经济增长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的质量,增加发展的“绿色”成份,包括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内容。科学发展模式就是为实现资源减量化和高效利用,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发展效益。  相似文献   

7.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活和生产的基本条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文章结合磐石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制约因素,并对磐石市土地资源利用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贾静  张莉 《河北企业》2005,(11):13-14
<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一直处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之中。据粗略统计,我国每年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达400亿元。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的主题。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中国自然资源利用和管理的现状出发。认真分析中国的国情,改变现在的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这就对我们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提出挑战,由此产生一个新的会计学分支——环境会计。环境会计  相似文献   

9.
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彧 《企业经济》2006,(9):12-14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严重损害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转变增长方式是解决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中心环节。本文阐述了我国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性,分析了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所需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0.
崂园 《上海土地》2007,(5):23-25
作为资源约束十分突出的城市.上海当前正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和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在切实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中,根据“控制总量,优化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的原则,着手建立土地开发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互动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因此传统的数量型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转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从稀缺、欲望、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等经济学的重要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分析它们与资源环境危机之间的必然逻辑关系,结果表明传统经济学在基础层面上不适合指导人们的经济活动,应当建立新的经济学,把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引入经济系统中,使其逐渐成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以拓宽经济学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的分析 ,说明信息产业与经济的高速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真审视我国的资源态势与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作了深入的思考,以期我国能够选择适宜于本国国情的资源的环境政策,用可持续的目标引领现在的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14.
资源富集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转变紧紧依赖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促进资源富集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实施的各种政策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一些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和冲突,为此,需要协调好那些能够影响资源富集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标实现的利益关系,或者那些会被该目标实现过程所影响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就目前的情况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王寅 《乡镇企业科技》2013,(31):167-169
深化资源价格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我国已成为资源消费大国。而我国资源和要素价格严重低估,资源和生产要素价格低于市场均衡价格水平,资源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过低的资源要素价格加剧了产业结构失衡和经济的粗放增长。因此,本文分析资源价格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询资源价格改革的制约因素,提出进一步深化资源价格改革的对策措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资源贸易理论与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主流的理论和政策都是生产方式的产物,不同国家生产方式不同,国际资源贸易理论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国际资源贸易理论与政策进行研究是我国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国际资源贸易的发展概况着手,对国际资源贸易政策措施的经济效益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正>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利用资源的每一次进步,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资源对经济发展也有很强的约束作用,资源的承载能力制约着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和方式。上个世纪的100年里,拥有世界15%人口的发达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化,但与此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和矿产资源。进入新世纪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将陆续步入工业化加速阶段,资源消耗强度会明显加大。全球的资源供应以及与此相关的安全问题,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应对。  相似文献   

18.
水、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尽管从某些自然资源的绝对量来看,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但若以人均拥有量来衡量,却是资源贫瘠国.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节约资源、走资源循环利用的路子应该是我们惟一的选择.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采用的却是粗放型增长方式,持续20多年高速增长,消耗了我们太多的家底:几种主要的矿产资源已经开始依赖进口维持生产,石油的进口量更是世界第二.面对困局,解决问题无非两个办法:开源、节流,而最根本的,应该是节流.  相似文献   

19.
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一个重大国情.我们创造了过去无法比拟的生产力,但我们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四高一多"(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由于能源和各种资源消耗强度较高,污染排放量较重,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20.
陕西科教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实证分析与财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融合,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陕西省科教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育投资和公共研发资本与GDP呈线性相关,但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其原因是科研活动与经济建设的关联度低,特别是财税政策的主导作用严重缺位,影响了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应用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公共财政的视角看:加大财政教育和科技投入总量并创新其投入方式,完善财税优惠激励措施以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是为科教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