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官本位在中国根深蒂固,之所以根深蒂固,是因为在中国私有产权缺少保障,有古话为证:“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能不亡。”就是说,皇权不但可以随意地剥夺产权,甚至可以随意地剥夺人权,“穷不和富斗,富不和贵争。”就是说在富人面前,穷人的私产就没有保障了,在官员面前,富人的私产又没有保障了。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在皇帝身边设有“规谏之臣”专使“监督皇帝”议论朝政,实效如何,实难定论,但多少表明了监督之必要。史载,唐代韩休为相,不干荣利,守正不阿。唐玄宗在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错。辄问左右:“韩休知否?”言终,韩休谏疏已至。,玄宗曾临镜默默然不乐,左右劝道:“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于旧.何不逐之!。”  相似文献   

3.
明熹宗天启二年,内阁首辅叶向高给皇帝上疏,要求辞职.他说阁臣名为宰相,其实是“天下第一困苦无告之人”.这已经是叶向高第二次入阁拜相了.第一次是在万历三十五年到四十二年,七年间他光以“乞休”为名的辞呈就上了62欢.在辞职“密度”最高的时候,每五天他就给皇帝递上一封辞官疏.写封辞职信不难,但是一连写数十百封,每次的内容还都...  相似文献   

4.
布帛之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在世,衣食住行尤为重要。中国古代纺织品衣料主要有三种:一是丝绸:二是麻、宁、葛;三是棉花。由于我国上古无棉花,它的传播和普及乃是宋以降,故宋以前经济条件较好的官僚士绅才有资格穿着丝绸服装,经济条件较差的普通百姓则只能穿着麻、宁、葛“布”制成的服装。鉴于古书《小尔雅》中有“麻、宁、葛曰布”之说因此,古人常将庶民百姓称为“布衣”,并且随着岁月的推移,“布衣”还成了人们表达谦卑的礼貌用语。例如,诸葛亮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表后后主刘禅的《前出师表》中就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隈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于感染,遂许先帝以驱驰”。由此可见,穿麻葛布的普通百姓被称为“布衣”,并且成为古代知识分子的谦称,其历史已经十分久远了,中国古代赋税按征收的物质形态划分经历了劳役地租,实物税收和货币税收三个阶段,在实物税收阶段纺织口不仅可作为实用货币被广泛使用,而且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被封建朝廷称为“布帛之征”。  相似文献   

5.
《保险研究》2011,(11):I0015-I0017
包销包赔,是指保险公司通过费用率的限定将销售和理赔工作按固定费用率包给中介机构,将风险基本转移给销售方,从而获得固定利润。日前,据了解,保险中介机构美臣金融服务集团(下称“美臣”)正在向保险机构游说这种“大包”代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使民重死而远徙。老子的本意,是让民众出于畏惧而颠沛流离地向皇土之外迁徙,帝国的统治将接踵而至,帝国的版图便随之扩张。后世儒生把“使民重死而远徙”篡改为“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并不断地重复“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样的犬儒哲学,使明清之际中国闭关锁国,不再具有咄咄逼人的开放扩张,变得内敛内斗了。  相似文献   

7.
钟伟 《中国外汇》2010,(15):65-65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使民重死而远徙。老子的本意,是让民众出于畏惧而颠沛流离地向皇土之外迁徙,帝国的统治将接踵而至,帝国的版图便随之扩张。后世儒生把“使民重死而远徙”篡改为“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并不断地重复“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样的犬儒哲学,使明清之际中国闭关锁国,不再具有咄咄逼人的开放扩张,变得内敛内斗了。  相似文献   

8.
在银行基层网点日常的经营管理和业务操作中,时常能听到有的员工说:“差不多就行”。由此,我想起了一篇讽刺“差不多”先生的笑话。说有个“差不多”先生觉得凡事儿差不多就行:陕西山西差不多,“干”字“十”字差不多。最后直至这个”差不多”先生被一个“差不多”的兽医给医死了,仍觉得死了与活着差不多。  相似文献   

9.
二十四、上计、听计——我国审计的起源 我国审计有史可据,似应始于春秋末期,其形式是地方官到年终把辖区内土地和人民的增减,钱谷的出入,汇总上报国君审查,叫做“上计”。如刘向《说苑·政理》篇记:齐景公时,“晏子治东阿,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这种上计制度到战国时已普遍实行。国君对地方官要亲自听取上计官吏的陈述,据以考核地方官的政绩,叫做“听计”,与《周礼》中的“听其会计”含义相同。“听”有检查考核之意,“听计”或“听其会计”,都是以检查会计文书来确定地方官政绩的办法,是我国审计的开端。 值得研究的是《周礼》还记述:司会之职是“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宰夫之职是“岁终则令群吏正岁会,月终则令正月要,旬终  相似文献   

10.
在很多古代后宫争宠的影视剧中,那些妃嫔为了得到皇帝的宠幸,挖空心思,不择手段。争来争去,结果无非是、有人一朝得宠,有人则在冷宫中与寂寞相伴。在股市中,当然也有受股民追捧的“热门股”,更有被人丢弃、遗忘在角落里的“冷门股”。股民炒股,当然希望能有幸赶上热点行情,骑上黑马,  相似文献   

11.
民以食为天,婚丧嫁娶过年过节无一不吃.在土家族民间俗语中,更是有“吃饭皇帝大”的说话,寓意吃饭一事比皇帝重要,即使是皇帝的圣旨驾到,也要等吃过饭再说.足见“吃”这件事的重要. 得益于造币技术工艺的进步,与吃有关系的纪念币也不少,各种食物、食材、饮料都在纪念币上出现过,美食与纪念币的结合,才真是秀色可餐.  相似文献   

12.
人逝股套后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人死了,钱还没花完”,这是小沈阳在《不差钱》小品中给出的答案。把这句话套用到股市中,就成了股民: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人死了,股票还没有解套。我有一位朋友叫吴建民,因患直肠癌已于2008年8月离开人世。建民生前在街道办事处工作,离我家不过百米远。我们属于那种“生得不亲住得亲”的朋友,常常一起喝酒、K歌,有什么困难也是尽可能相互帮忙。  相似文献   

13.
天崖 《理财》2011,(8):81-81
皇帝是古代至高无上的人物,作为古代宫妃们的大靠山,宫妃们的待遇自然是由皇帝他老人家来给的。 实际上,宫妃们的“薪酬”,在早期是食物供给制,主要发给稻谷、生活用品等。她们深居皇宫大院,衣食无忧。  相似文献   

14.
春节前,中央电视台播映的44集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从“骂名”声中,看到胤祯确是康乾盛世一位承前启后的皇帝,是一个锐意革新的皇帝。他推行的新政,都是利国利民之举,特别是对国家财政的整顿和管理,获得相当好的效果。这对...  相似文献   

15.
在人们耳热能详的安徒生《皇帝的新装》里,当人们为了不暴露自己“不称职”或“太愚蠢”。睁眼说瞎话。赞扬“皇上的新衣真是漂亮”的时候,一个小孩却叫出声来:“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孩子的爸爸说:“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大家把孩子的话私下里传播开来,最后老百姓都说皇帝“实在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相似文献   

16.
公元5年(平帝元始五年)汉平帝死,只有两岁的宣帝玄孙孺子婴为帝。太后下诏,令外戚权贵王莽居摄,时称假皇帝。第二年改元居摄,改立孺子婴为皇太子。随后王莽镇压了部分刘氏势力的起兵反抗,遂在公元8年(居摄三年)废孺子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新”。王莽篡权后,为了大肆搜刮民财,  相似文献   

17.
景兴是安南黎中兴朝显宗皇帝的年号,黎显宗皇帝在位46年(1740-1786年),是黎中兴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其间所铸行的景兴年号钱币其数量之大、种类之繁多,堪称安南古钱币之最,被泉学界誉为“景兴钱现象”。  相似文献   

18.
《金融队伍建设》2006,(2):59-59
我国封建时代的等级尊卑十分严格,连服饰穿戴也有严格规定,如黄色是皇帝的专用服色,其他人(除太监外)一概不能“染指”。各级官员服饰也不相同,不能乱穿。官职品级不同,衣服颜色也各异。这种制度就是“品色衣”制度。  相似文献   

19.
李军 《金融博览》2013,(2):68-69
历书是按一定历法排列年、月、日并提供有关资料的书,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历书,过去又称“历日”、“宪书”、“通书”。在封建时代,由于它是皇帝颁布的,所以人们又称为“皇历”。  相似文献   

20.
徽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典型的儒商,“贾而好儒”是徽州商帮的主要特色。“儒”主要有四层内涵:一是指有文化、有学识的人,如“儒生”、“儒士”等;二是指读书人出身的或有学问的大臣.泛指官员.如“儒臣”,“儒将”等;三是指学术、思想.如“儒学”、“儒术”等;四是指道德、人格,如“儒道”、“儒雅”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