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任何一种社会形式的形成和发展,都必然以产业发展为基础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产业经济行为和发展方式的文明。可见,产业生态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产业生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保产业作为"21世纪最具生命力的朝阳产业",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突出,已成为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和商业竞争抢滩"布局"的新领域。产业不成规模、产业层次不高、分散不够集群、市场拓展困难、开发能力不足,是宁波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宁波还没有形成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规模效应。加快宁波生态环保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要着力做好产业规划,加快建设生态环保产业园区,激发企业主体活力,扶大扶强龙头企业,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研发,加快构建政策支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论生态城市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建设离不开生态城市产业的发展,生态城市产业的发展也必将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产业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等。实现产业生态化的基本措施包括将产业生态化纳入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依靠科学技术椎动生态产业的发展、完善生态产业管理以及建立有利于生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等。  相似文献   

4.
促进园区产业氛围的形成,围绕产业园区运营和企业后续服务做深耕,使企业在产业园区能够不断成长,才是一个园区成功的核心和关键,是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产业园区的运营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园区运营商都在强调"产业生态",北京经开作为较早提出低碳智慧园区概念的企业,在产业园区建设运营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  相似文献   

5.
人类在诞生后的几百万年中,文明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极易受到破坏且很难修复,必须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对该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剖析,从宏观上探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建设贵州生态文明之间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已列入我国"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总体布局,绿色化转型发展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和普遍重视。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下,研究如何充分挖掘"生态财富",释放更多"生态红利",成为青海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亟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以青海省门源县为例,基于生态经济化视角,运用市场化手段,围绕"种养游"这条发展主线,提出门源县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青海省及国内其他地区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宁海县牢固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在各个领域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宁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从宁海的实践来看,循环经济发展起步于生态示范区的创建,得力于发展模式的推动,突破于示范基地的建设,受益于发展理念的落实。着力推进生态产业体系建设,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宁海按照"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发展思路和产业联动的要求,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资源共享,以生态生产力理念积极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  相似文献   

9.
正一、生态文明与鄱阳湖城市群生态文明关注人与人关系,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生态城市群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环境优美、服务功能较强的城镇体系。生态城市群成为鄱阳湖经济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它有利于鄱阳湖经济区生态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打造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增长极;有利于促进国家生态安全及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陈英葵 《中国经贸》2008,(24):45-46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极易受到破坏且很难修复,必须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对该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剖析,从宏观上探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建设贵州生态文明之间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中共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理论升华。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生态文明。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生态文明的一个突出特征。生态文明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必须以维护人类经济利益为前提。生态文明的建设不能离开人类经济的发展,而人类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必须实行人的生态化转向。具体我们可以从硬约束和软约束两方面着手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2.
方健忠 《浙江经济》2012,(21):50-51
新形势下加快开化科学发展,需要重新审视生态,重估生态价值,创新生态路径,走出生态新路作为钱塘江源头的开化县,生态资源丰富,生态功能重要,生态优势明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化县贯彻落实全省"两创"总战略、"两富"新目标和衢州市"一个中心、两大战役"等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为契机、以钱江源旅游度假区建设为龙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积极打造国家东部公园,着力挖掘生态潜力、创造生态价值,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在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中实现  相似文献   

13.
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产业联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对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375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产业和产业联动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产业联动的模式,该模式共分为区域内产业联动模式和区域外产业联动模式两大类。通过分析不同的产业联动模式对产业竞争力各个要素的影响,深入分析了产业联动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产业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西部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产业联动进行了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产业生态:企业集群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借鉴产业生态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从产业生态的视角,对企业集群的四种发展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企业集群的生态型发展模式将是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2015年10月云南省的工业转型会议上领导做出指示要积极进行全省产业结构的改革和发展,从原来的低端产业逐步向高端产业过渡,以实现云南省工业的信息化、高端化和环保化,建设云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发展模式。众所周知云南省植被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保护的较为完整,各类野生动物和植物丛生,加上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此外,云南的热能、风能、光能、地热的资源可观,这就使得云南省在资源方面具备了很明显的优势。这些优势使得云南省在产业化改造之路上节奏更快。产业生态化改革既要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还要利用这些生态优势提升产业的附加值,为云南省的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16.
许明  史安玲 《特区经济》2014,(7):117-118
本文对甘肃省金昌市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中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论证和分析。作者认为,金融生态在支持金昌市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中存在金融生态主体设置的不合理、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特征与金融生态自我调节矛盾突出、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发育程度低和信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本文从加强政策资金支持及区域金融生态主体建设、优化企业间的改革加强信用建设、强化金融生态自我调节范畴等方面系统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旨在为金昌市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29次提到生态,12次提到生态文明,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并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积极的响应。建设"生态文明"上升到国家战略。一、农田废弃物及塑料对人类生存  相似文献   

18.
胡今 《辽宁经济》2012,(11):43-45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农村各地区产业的发展必须走生态化发展的道路。推进农村产业生态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条件日趋恶化、乡镇企业的生态环保问题、长期的"二元化"发展及农村地区的人口素质及生态意识较低等。生态文化建设在农村各个相关领域的缺失及不完善,是形成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有完善生态法制文化建设、建立生态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广绿色经营、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完善生态园区建设、加强生态教育、倡导绿色消费及推进民间环保组织与企业及行业协会建立协作关系等。  相似文献   

19.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不仅顺应全球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大势,同时对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文章在分析研究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面临机遇及存在问题困难的基础上,对如何支持和加快发展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绿洲寓于沙漠,有着非常脆弱的生态本底,绿洲经济的发展必然有其独特的规律。本文在回顾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内因论”经济发展模式.以此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绿洲经济发展的本质属性.指出生态产业是符合“生态内因论”经济发展模式。生态产业的发展必将成为绿洲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