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几年来,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义丰镇花陇村农民宋文宏,利用水田养蛙5亩,搞起稻、鱼、蛙、虾生态养殖模式,刚起步就显示出许多生态优势,大大提高了稻田综合经济效益,是当前生态渔业好模式。经过实践,水稻每亩平均产量500公斤、鱼60—100公斤、蛙150—200公斤、青虾3—5公斤。1、稻田条件。①选择水源有保证、保水能力强、田块成型的稻田;一般农户操作该模式田块3—5亩为宜。②加高加固田埂,田内建鱼涵沟(半旱式稻田就不再开鱼沟),其面积占稻田的20%,均按常规稻田养殖沟系要求开挖。③田块周围用聚乙烯网布围高1郾2米的防逃设施;田内设牛蛙食…  相似文献   

2.
<正> 一、稻田养虾的田间准备 养虾的稻田要求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保水力强、土质肥沃、用电、交通方便。每块稻田面积一般以10亩左右为宜。田埂四周应加固夯实,防止漏水。稻田四周开挖环沟,环沟沿田埂内侧或离田埂2—3米开挖,沟宽3-5米,深1.2-1.5米,坡比1:2,田块较大的稻田中间开挖“+”字形或“井”字形  相似文献   

3.
<正>稻田养泥鳅,是在稻田实行鳅-稻连作或鳅稻轮作,是生态、高效、环保健康的现代农业种养结合模式。稻田沟中养鳅,沟上田块种稻。泥鳅可为稻田除草、除虫、减少劳力投  相似文献   

4.
<正> 一、养殖泥鳅、青虾的莲田条件及工程改造 1、养殖田块的条件: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符合国家养殖水质标准,且保肥保水无渗漏;养鳅田面积一般5—10亩。 2、养殖用莲田工程改造:沿莲田四周挖2—3m(视田块大小而定,田块较大则开沟较宽),深1m的围沟,开挖时表面肥泥可抛向田中,下层死板土用于筑埂,埂宽2m,高0.6—  相似文献   

5.
<正> 一、稻田选择与整理。选择通风透气、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无毒、排灌方便、土壤保水性能好的田块作为养殖稻田。面积1—2亩为一单位,最好连片开发。对选择的稻田,在移栽前要进行整田。具体方法:在田中开挖“田”、“日”字形沟。水沟规格:沟宽1.5—2.5米,深0.8—1.5米,开挖面积占稻田面积的20%—30%,挖出的泥土用于加固田埂,田埂加高夯实后高度40厘米。仅养殖鱼或虾只须在进排水口设置防逃网栅,养  相似文献   

6.
生态养泥鳅,包括稻田养鳅、慈菇田养鳅、荸荠田养鳅等生态兼作模式。水田中有丰富的天然饵料,农作物(水稻、慈姑、荸荠等)又是很好的遮荫物,水田深度也正好符合泥鳅生长。泥鳅在田中钻洞松  相似文献   

7.
<正>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在我地区已经多年了,稻田一般亩放苗0.5万尾,放苗规格5cm以上,一般亩产量200kg左右,亩纯利润一般在4000元左右,稻田养殖大鳞副泥鳅技术成熟,现将有关稻田养殖大鳞副泥鳅工艺流程介绍给大家:一、稻田的选择与建设稻田的选择,养泥鳅的稻田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以3-5亩为宜,稻田要求交通方便、靠近水源,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稻  相似文献   

8.
<正> 利用木箱养泥鳅,是适应山村条件的一种家庭养鳅方式。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1、准备工作。养殖泥鳅的木箱规格为2—3米,宽1—1.5米,高0.8米,要求木箱内壁光滑,在箱的一面或两面开设3厘米直径的注、排水口,在注、排水口和箱上盖设置铁丝网。 2、苗种投放。在木箱内堆放泥土和切碎的稻草或堆肥(每箱3千克左右),注入温水,深以浸过土层30—50厘米为宜。在箱内泥土中埋没数支互相连接的水管,保证注、排水。每个木箱约注水1.8—5升左右。3—5天后,每平方米投入鳅鱼种1500—2500尾左右。放养  相似文献   

9.
<正>3月2日,重庆铜梁县"稻鳅双千项目"启动,200万尾鳅苗投入200亩稻田进入饲养阶段。据铜梁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人介绍,"稻鳅双千项目"是一种生态型水产养殖,即在稻田种植水稻的同时养殖泥鳅,并达到每年粮食产量一千斤/亩和泥鳅收入一千元/亩的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一、田块选择和田间工程稻田养虾的田块要求不漏水,靠近水源,进排水方便,尽量远离农药用量大的农田,面积以2—5亩为宜,利用低洼农田,经简单改造而成。通常稻田四周挖深沟作为暂养沟,一般深0.8—1.2m,宽3—5m,坡度1∶2,加高塘埂。稻田中间再开田字形或井字形的深沟,沟宽1m,深0.6  相似文献   

11.
<正> 淮安市南闸乡省级稻田养殖区周马片1200亩稻田进行主养异育银鲫技术推广示范,取得满意的结果。年底亩平收获水稻462公斤,鱼114.4公斤,其中银鲫68公斤,亩产值1794.8元,获利1183.5元,比常规鱼养殖效益增加300元左右。现将有关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供养殖者参考。 一、稻田选择与准备:  相似文献   

12.
农存 《农家之友》2011,(10):21-21
生态养鳅,包括稻田养鳅、慈菇田养鳅、荸荠田养鳅等生态兼作模式。水田中有丰富的天然饵料,农作物(水稻、慈姑、荸荠等)又是很好的遮荫物,水田深度也正好符合泥鳅生长。泥鳅在田中钻洞松土,捕食害虫,既有利于农作物  相似文献   

13.
生态养鳅     
<正> 生态养鳅包括稻田养鳅、茨菇田养鳅、荸荠田养鳅等生态兼作。水田有丰富的天然饵料,农作物(水稻、茨菇、荸荠等)是很好的遮荫物,水深符合泥鳅生长要求。泥鳅在田中捕食害虫,钻洞松土,增加肥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同时又符合泥鳅、农作物(水稻、茨菇、荸荠)需水、喜肥的习性,从而共生互利,互促  相似文献   

14.
<正> 一、人工繁殖 1、亲鱼培育。选择2—3龄、体重0.5公斤以上的雌鱼和2龄、0.25公斤以上的雄鱼作亲鱼。亲鱼池面积以1—2亩、水深1—1.2米为宜。放鱼前7—10天,亩用生石灰60—75公斤干塘消毒,或120—150公斤带水消毒;放鱼前4—5天,每亩鱼池施有机肥300—500公斤作基肥。亲鱼入池培育一般从越冬后春季水温升至10℃以上开始,亩放亲鱼200公斤左  相似文献   

15.
正自2011年以来,我们就在杭州余杭地区开始了泥鳅稻田养殖新技术探索,泥鳅稻田养殖成功的关键是"一高""五早""一捕"。1."一高"田间工程要做到田埂实,田块不渗不漏;稻鳅生长空间布局合理,鱼沟占大田总面积5%~10%;排灌系统设计科学,  相似文献   

16.
正二、"稻鳅共作"模式稻鳅共作就是将稻田进行适当改造(主要是开挖鱼沟和鱼溜),以便在稻田系统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泥鳅的种养模式。这种种养模式在不影响粮食产量的情况下,可亩产泥鳅100kg左右,亩增效1000元以上。并且可以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改善土壤条件,提高稻米和水产品的品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是典型的低碳渔业、循环渔业、生态渔业,值  相似文献   

17.
<正> 泥鳅的生命力较强,食性广泛。人工饲养可投喂蛆虫、昆虫、豆饼等。凡水源条件和保水性能好的空闲青贮池、沟、渠、塘、稻田等,经生石灰处理和培肥水质后,均可作为人工养殖场地。一亩水面最高可产泥鳅700—1000千克;稻田亩产一般也达150—200千克。 一、鳅池的建造 鳅池的建造应选择阳光充足、引水方便的地方,以两个以上的鳅池相连结为佳(以便鳅苗的繁殖和成鳅养殖)。鳅池面积最好在4平方米以上,深度以70—80厘米为宜,池底  相似文献   

18.
<正> 一、稻田养虾的田间准备 养虾的稻田要求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保水力强、土质肥沃、用电、交通方便。每块稻田面积一般以10亩左右为宜。田埂四周应加固夯实,防止漏水。稻田四周开挖环沟,环沟沿田埂内侧或离田埂2—3m开挖,沟宽3—5m,水深1.2—1.5m,坡比1∶2,田  相似文献   

19.
<正> 1 稻田养殖 1.1 田间工程和防逃设施建设 几年的实践证明,搞好田间工程和防逃设施建设,是保证稻田养殖取得高产高效的首要因素。首先,加固加高田埂,田埂要求高度1米以上,顶宽1.5米左右,并夯实,提高保水性能;二是开好“一塘两沟”,“一塘”主要作用三个,即苗种培育、苗种暂养和成品囤养,深度1.5—2米,面积占整个养殖总面积的10%—15%。“二沟”主要指围沟和墒沟,其面积占整个养殖水体的20%以上,10亩左右的稻田,围沟开口宽3—4米,20亩以上的围沟开口宽4—5米,沟深均为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我国淡水池塘、稻田养殖泥鳅面积不断扩大,但目前制约泥鳅养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苗种。笔者根据近几年实施水产三新工程项目的经验,总结大鳞副泥鳅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关键技术,供广大养殖户参考。一、亲鳅引进与培育1.亲鳅培育池的准备。亲鳅培育池可选择连片土池,单只池面积1~2亩,池深1~1.5m。使用前夯实池底,池壁用窗纱网贴面。池塘一端设进水口,另一端设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