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人民公社"的由来 卫星集体农庄在嵖岈山成立的消息,很快自遂平县委经信阳地委传到了中共河南省委和党中央,确实如同卫星上天,人们争相了解这一新生事物的模样.  相似文献   

2.
《农家之友》2010,(7):22-24
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坐落在河南省遂平县西10余公里处。当年,它的鼎盛时期,曾创下连续三个月月均接待参观者10余万人次的纪录。  相似文献   

3.
人民公社的出现与消失,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重要时段。其重要之处在于:社会主义事业刚刚起步,它就很快出现,并提出进行共产主义建设的命题。超越了不该超越的阶段,降低了建设共产主义的台阶,违背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为科学社会主义带来误解和设置了误区。在人民公社的实践中,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占据了全部空间,也贯穿于它的始终。即使它于1983年政与社分开时退出历史舞台了,但它在"三农"问题上造成的疤痕也还存在着,其直接和间接影响还潜存于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人民公社运动如此开局1958年4月22日,河南省遂平县嵖岈山的27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少数个体农户43370多人,为发挥水利设施效益、促进农林业生产,在基层干部和党员的发动、串联下,组  相似文献   

4.
《农家之友》2010,(4):22-24
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坐落在河南省遂平县西10余公里处。当年,它的鼎盛时期,曾创下连续三个月月均接待参观者10余万人次的纪录。  相似文献   

5.
诗三首     
孝感行孝感天人,葬父卖自身。寒秋泪生竹,热血暖床温。岈山中原有盆景,岈多奇石。美猴戏蟠桃,王母安瑶池。桂林桂林山水秀,人在画中游。两江四湖美,灯火映桥楼。诗三首@程俊山~~  相似文献   

6.
1958年“大跃进”最早的两颗小麦“卫星”相继在遂平县碴岈山卫星农业社诞生。新华社记者方徨日前接受媒体的采访,回忆了这一事件的始末。  相似文献   

7.
正1978年,甲生产队与乙人民公社签订"调用土地协议书"(以下简称"协议书"),约定乙人民公社调用甲生产队20亩土地用以建设社队企业纸板厂,并约定乙人民公社每年按该土地粮食产量的8折标准减免甲生产队的粮食征购任务。自签订"协议书"之日起调用土地由乙人民公社安排使用,甲生产队不得在该土地上种植其他作物或作他用。此后,该土地一直由乙人民公社下属企业纸板厂使用。1986年纸板厂取得集体企业营业执照,主办单位为所在乡的乡镇企业管理办公室。1998年,  相似文献   

8.
"宅基地换社保"的三个前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宅基地制度已成为近些年来的热门话题.农村宅基地与房屋产权在新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房地合一"属农民所有.在土地改革以后走互助合作道路,从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初期,这种制度未曾变动.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变革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是人民公社时期给体制的延续.由于制度安排的缺陷,农村公共物品的给供给存在总体水平不足、结构失调问题.本文选用新公共管理理论从制度变革的角度,阐释了"城乡统筹、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变革的路径选择思路.  相似文献   

10.
人民公社建立初期,由于不顾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盲目追求生产关系的高级形式,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原先家庭劳力加强,生活相对富裕的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引起他们的不满,生产消极,要求实行生产责任制;而贫农、下中农通过"社教"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公社有所认同,但也有一部分贫农、下中农在生产困难面前,尤其是受到富裕农民的影响,对集体化道路摇摆不定。在人民公社调整时期,一些地区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实行了包产到户的生产经营形式,在农业生产形势有所好转后,又受到批判而被禁止,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在"文革"期间,由于推行过"左"的路线,忽视了农民独立发展生产的需求,引起部分群众的不满。总体来看,国家在此过程中试图改变农民,而农民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人民公社的某些制度向有利于社员群众切身利益提升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土地权利历经了农民土地私有权及人民公社集体土地所有权"一权";集体农地所有权与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离的"两权";集体农村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与土地经营权分置的"三权"。与农村土地权利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历经了农民家庭分散经营、人民公社统一经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在多种农村土地权利和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中,最为科学的是将农村土地按用途分类,实行农用地"三权分置";与"三权分置"相适应的是现在各地农村正在逐渐转向的"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2.
我出生在山区农村,是社会主义同龄人,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下成长,历经了三年自然灾害的苦难和文化大革命的"洗礼".中学毕业后,我便成了生产队里的半劳力.地处山区的农村,人均不到半亩坡耕地, "山上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连年灾害多."  相似文献   

13.
30年前,我们实行的是完全的计划经济.在农村以人民公社的形式体现,城市的工厂和商店都是国营企业,并且对西方紧闭着国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个惊天动地的路线转换.以后的30年里,我国导入了市场经济原理,对外敞开了大门.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工厂还是学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4.
建国初期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合作社土地集体制、人民公社公有制的变迁.本文以组织公民行为为视角,分析了土地制度影响因素,认为互助合作的组织公民行为是农民土地所有制到合作社土地集体制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瞒产私分、包产到户的组织公民行为是农村人民公社所有制及基本核算单位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关注心理契约、组织公民行为与土地制度变迁的关系,对国家土地制度创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赣县是典型的"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人均8亩山地是人均8分耕地的10倍,而人均拥有的山地收入9.01元却是人均拥有耕地收入990.92元的1/110.这充分说明,赣县的希望在山,潜力在山,出路在山.众所周知,林业是陆地生态建设的主体,它既是一项公益事业,更是一项重要产业.  相似文献   

16.
品浓 《江苏农村经济》2007,(5):I0004-I0004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曲折发展,乡镇机构的境遇可谓命运多舛.从建国之初的"议政合一制"乡镇基层政权,到"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再演变到"乡政村治"二元治理模式下的乡镇政府,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城乡分治体制;"以农养政"的制度设计,乡镇政府如开足马力的"抽水机",把传统小农经济的有限剩余,过度转向工业、流入城市.  相似文献   

17.
乡镇企业应该归谁所有人民公社体制改革以后,原来人民公社所有的工业企业现在归谁所有?它是全民的公有制经济,还是集体的公有制经济?是原来的全社农民所有,还是现在的乡政府所有?是民办的,还是官办的?在目前的情况下.即使是对农村工作比较熟悉的同志,也不容易说清楚。据我了解,上海、广州、西安三地的情况是:1.一边挂一个乡政府的吊牌,一边挂一个人民公社的吊牌,这就分设了,但社办企业获得利润的分配权却是共同决定。这一权不分,就等于整个没有分。2.把原来的大队升格为乡政府,造成这一级的政权和经济企业不需要分  相似文献   

18.
<正>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现形式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形式历史演变。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的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过了"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人民公社"等几个阶段。初级合作社阶段,土地等生产资料在农民所有的基础上,作价(股份)入社,统一经营,按股分红,具有半集体经济性质。高级社阶段生产资料集体所有,集中管理、共同劳动、按劳分配,属于完全集体化的公有制。人民公社时期公有化程度更高,实行"政社  相似文献   

19.
福建位于祖国东南沿海,陆地面积12.14万km2,海域面积13.6万km2.山多林多是福建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山地面积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0%,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福建省属南方重点集体林区,80%以上的山林属集体所有.  相似文献   

20.
从七里营到向阳——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纪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农村改造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其中一项重大的改革是摘掉人民公社牌子,改革人民公社体制,人民公社为什么建立,为什么又撤销,从“七里营到向阳”诠释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