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托迭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基础上,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选择的成本收益进行比较,并对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我国人口流动的实践和托达罗模型提出的背景极为相似,即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并涌入城市和城市失业现象并存.文章最后指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最佳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文著 《商业研究》2005,(24):123-125
十六大发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质上就是要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其关键就在于如何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以大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基本目标,发展我国县域经济必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3.
范仲文 《商场现代化》2006,(18):183-184
论文分析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提出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4.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县域城镇化的推进和少数民族地区劳动者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不断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转移。文章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县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并提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县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本文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研究对象,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有效转移成为振兴东北经济的关键。创新管理是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象最佳途径。以创新的视角去解决和完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和优化资源配置 ,以有效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必然是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劳动力的迁移其实是劳动力对经济—社会系统做出的反应,有其自然性和内在规律,我们国家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已经达成了共识。文章在大量已有研究基础上试图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均衡假说,旨在比较系统全面地解释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向和逆向转移的推阻机制,为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应的劳动力转移政策提供两种思路。  相似文献   

8.
李继云 《商业研究》2008,(5):177-180
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消除二元经济结构,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以云南劳动力转移为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城市化水平滞后、现行的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发育滞缓和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是两者不能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改革户籍与土地制度,赋予农民工平等的劳动力保障权利、坚持多元城镇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原则、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机会等是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之良策。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河南作为农村人口占75%以上的农业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为突出。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变农业大省为经济强省,是关系到河南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和重大战略问题。结合河南实际,对目前河南农村劳动力的资源现状和转移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加快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的有效途径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笔者主要从江苏和宁夏两省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主要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合江苏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的成功经验,尝试提出宁夏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