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的接踵而至,使得世界经济失衡原因与再平衡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首先,本文回顾了世界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两方面的文献,并通过引入新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框架,指出美国政治制度的系统性缺陷——"选票至上"的公共物品供给逻辑造成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性问题。其次,国际货币体系是通过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传导机制最终造成了世界经济失衡的局面。因此,世界经济再平衡与美国政治决策机制改革只是同一逻辑的不同表述。最后,欧债危机为世界经济复苏与再平衡增添了巨大不确定性,当前再平衡进程受阻的必然结果是贸易摩擦和汇率争端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2008年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国际金融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主要分析了国际汇率体系、国际收支和国际储备体系、国别经济政策与国际间经济政策协调的变化。在后危机时期,美国经济也受国际金融格局变化的影响,包括美元中心地位的问题、“中心一外围”模式可持续性的问题和美国的国际经济领导权问题。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国际几种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增大,国际汇率体系弹性增大,国际收支总体失衡程度下降,美元为主的国际储备体系呈多元化趋势,先进经济体与新兴发展经济体的经济协调在加强,美元的霸权地位面临挑战,美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中心地位在下降,美国在国际经济的主导地位也在逐渐下降,新兴经济体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关于国际价值的理论,散见在他的《资本论》和其他经济著作中。本文梳理了有关马克思国际价值的论述。接着以科技革命引发的信息化、全球化为线索,阐述了当代世界经济变化对国际价值的影响。进而分析了新时期国际价值的形成、实现的特点,以及国际价值规律作用的变化。研究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和新时期国际价值的变化,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与国际经济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2022年国外政治经济学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在价值理论与阶级理论研究方面,对价值与价格关系的经验验证、价值规律的阐释、阶级关系变化和阶级斗争新策略等问题进行了考察;在资本积累与社会再生产理论研究方面,对原始积累的持续性、过度积累危机、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在马克思主义货币金融理论研究方面,围绕货币的性质、现代货币理论、虚拟资本的特性与运动规律、金融资本和金融化问题等方面展开了分析;在数字资本主义研究方面,对平台经济的垄断和金融化、平台商业模式及其影响、算法资本主义的特征与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最后,在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的衰落和危机趋势方面,着重聚焦当代资本主义增长动力减弱、陷入长期停滞和生态危机加剧等问题。2022年国外政治经济学研究延续了2020年以来的研究倾向,更加聚焦现实问题,重视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相结合,密切关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对现实问题展开了长期、深入的研究,从理论上揭示当代资本主义各种矛盾与危机的根源,为开展反资本主义斗争、寻找替代性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1990年以来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51次以发生了货币贬值为特征的货币危机为样本,且对货币危机后的产出变化进行的经验分析表明,危机前的经常账户状况、危机阶段的外资净流量对于危机前后的经济增长率变化有显著影响;此外,银行危机会显著地降低危机国的经济增长率。而外债余额占GDP比例、国际流动性指标、金融开放程度以及货币危机阶段的利率提高与否等因素,对货币危机前后的产出变化都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此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催生了国际经济秩序的变化,世界经济新格局正悄然形成。世界经济形势出现了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快、国际经济治理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和南北差距进一步缩小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危机都有论述。本文对这两大学派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从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及解决危机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尤其针对危机产生的根源问题,结合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进行了剖析。比较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危机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全面、透彻地认识经济危机,尽力避免危机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2013年,我国经济学界对国际经济热点问题进行了积极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主要包括: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再认识与经验总结;对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问题形成多种认识;关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与人民币汇率问题形成不同见解;对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认识更趋理性;关注对外贸易的新变化及转型升级的迫切性等。  相似文献   

9.
汪占熬  陈小倩 《经济纵横》2012,(10):110-113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逐步推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不断爆发,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对我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效应的研究成果,重点放在空间经济学作为指导理论之后的最新进展上,并提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动态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以期对研究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欧债危机的爆发,凸显了对世界经济失衡根源与再平衡研究的重要性。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的视角,对美国现行政治制度进行考察分析发现,美国政治制度的系统性缺陷在于,"选票至上"的公共物品供给逻辑,决定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而该体系又通过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传导机制造成了世界经济的失衡。因此,世界经济失衡的根源在于美国现行不合理的政治制度,而当前的欧债危机是世界经济失衡的必然产物。当前再平衡进程受阻的必然结果是,贸易摩擦和汇率争端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纵观经济思想史上经济危机理论的演化与争论,从否认普遍危机的萨伊定律到指出生产与消费存在矛盾的西斯蒙第,再到因提出有效需求而承认危机的马尔萨斯与凯恩斯,对危机问题的相关论述均未能触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定框架。相比之下,马克思经济学的危机理论不仅全面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而且为深刻解析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充分表明回归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基础并将其应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叶金 《经济前沿》2010,(2):156-160
在"后危机时代的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暨第四届亚洲经济合作与创新论坛"上,国内外近百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危机对经济金融理论发展的影响、后危机时代的亚洲经济合作与创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等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3.
郗希 《经济学动态》2015,(4):121-129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性别差异视角被诸多学者广泛用于金融危机的研究中,他们探讨了金融危机与性别观念结构的相互作用、女性所遭受不平等冲击等问题,并扩展其研究至无偿抚育型经济等非正式经济层面,进而探索有助于社会公平的危机治理政策。这些研究在国际经济学界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本文对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供此领域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4.
国际货币危机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经济师》2005,(6):255-256
随着国际货币危机的频繁发生,国际货币危机理论也日趋活跃。这类理论主要集中在对国际货币危机产生的原因和传染机制两方面进行解释。文章首先介绍了解释国际货币危机产生原因的三代理论模型,然后概括了有关货币危机国际传染机制的相关理论和模型,最后综合分析了现有货币危机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以期对以后的理论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的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探讨了美国透支消费模式的发展趋势、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背离能否纠正、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向、金融危机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及宏观经济政策等问题。本文认为,美国彻底摆脱透支消费模式的条件并不具备;发达国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趋势不会根本逆转,但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宜推动二者的过分背离;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不能逆历史车轮而行,目前建立全球范围的超国家货币从理论根据和现实考量上说还是美丽的理想,最现实的途径是坚定不移地做强自己的货币;危机并不表明,市场应重新让位于政府、国有化是济世良方,只是说明,危机中不要受左右教条的束缚,要敢于打破政府与市场、国有和私有、管制与放任的界限,该出手时就出手,同时要区分权宜之计和根本之计;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的金融重构是对全球化条件下金融发展共同挑战的率先探索,我们不应低估,应高度重视,密切跟踪,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际贸易组织的不断扩张与延伸、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国际经济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国际经济统计数据的挖掘自然也上升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议事日程.本文从国际经济统计概念的界定入手,构建国际经济统计数据的基本框架,以清晰人们对国际经济统计的范畴和国际统计数据框架的模糊认识.并以国际经济统计数据采集与发布的主体为着眼点,就国际经济统计数据的统计规则、获取路径、质量控制、发布与检索等问题做一比较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以满足国际经济统计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急需.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我国经济学界对国际经济的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本文将从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人民币汇率水平与汇率制度改革、利用外资及外资银行问题、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粮食危机问题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观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2009年国际经济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国际经济热点问题主要有:国际金融危机问题;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问题;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主权财富基金问题等。本文拟就这些国际经济热点问题的研究观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卫兴华  尹辉 《经济纵横》2012,(3):16-21,63
2011年,我国经济学界对世界经济的一些重大问题继续进行研究和探索,取得一些新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问题,贸易保护主义与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安全问题,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人民币国际化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刘航  张雨微 《经济学家》2014,(6):103-104
正国际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论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延伸和发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世界经济格局不断调整变化,服务业主体化和产业融合化的趋势愈加明显,生产模式及交换范围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诸多现实问题为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应用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以中国研究者为代表的理论界开始了国际价值理论的当代化进程。一、国际不等价交换是否存在,形成因素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