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张慧 《魅力中国》2009,(24):32-33
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使旅游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文章主要分析了旅游与环境的关系、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旨在为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2.
试论民族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莎莎  曾鹏 《特区经济》2005,(4):111-112
<正>民族体育旅游就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民族地区),能够吸引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人文旅游资源,包括民风民俗、竞技项目、文化娱乐、观光鉴赏和参与各种表演和竞赛活动,以及购买专项旅游品等。而民族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则是利用民族体育旅游资源这一特定人文资源为活动对象和发展基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毫不例外要遵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极具特色,但其落后的经济水平与自身突出的资源优势极不相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西部民族地区 旅游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在分析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及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挖掘出知识经济朝代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的需求热点,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论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是保护好我国的旅游资源——自然环境不受污染,璀璨文化不受破坏。在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注意抓好环境的保护工作,才能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族地区大多自然环境秀美、历史沧桑悠久、文化资源独具特色。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大多数民族地区依托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大力发展旅游业,本土旅游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其规模和品牌影响力都有了显著提升。同时,民族地区旅游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逐渐成为民族地区实现旅游收益增长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有效加快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全方位发展。通过游客视角分析,选取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为案例地,运用实地考察、数据对比和实证分析的方法,找出民族地区的旅游企业对旅游吸引力主要影响因素,进而通过总结这些主要影响因素提出相对应的旅游业发展提升建议,为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旅游业是人类发展行为的一种具体方式 ,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特征的产业部门 ,与“资源”之间具有很强的依存度。在70年代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粗放经营带来生态环境质量的破坏和对社会经济的巨大冲击 ,人们愈发认识到旅游活动应不以破坏自然环境为核心目标 ,更加关心旅游活动的长期生存与发展。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应运而生。世界保护联盟(IUCN)认为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不损耗或破坏资源的情况下所允许的开发过程。就旅游开发而言 ,范围要广得多。它包括一切具有吸引力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 ,以及旅游开发过…  相似文献   

7.
戈银庆  高育红 《发展》2000,(6):25-26
旅游业是人类发展行为的一种具体方式,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特征的产业部门,与“资源”之间具有很强的依存度。在7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粗放经营带来生态环境质量的破坏和对社会经济的巨大冲击,人们愈发认识到旅游活动应小以破坏自然环境为核心目标.更加关心旅游活动的长期生存与发展。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8.
对海南中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进行了介绍,分析海南中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提出了发展中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旅游业的本质和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业的本质和特点●郑本法郑宇新(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兰州,730070)一、旅游业的本质首先,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凭借或依据。只有具备了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旅游资源,才谈得上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道理很简单,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没有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0.
张瑛 《辽宁经济》2007,(11):42-43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西部地区。由于自然生态条件、历史等因素造成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社会、经济(包括旅游经济)的发展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经济基础及旅游业的发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业的融合是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业融合主要包括原生性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化和民族文化元素在旅游业的运用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2.
旅游业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但是随着新型旅游地的不断兴起,传统旅游地的创新发展,区域间的旅游竞争日益激烈。民族地区旅游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构建核心竞争力。文章界定了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点,探讨了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由核心资源、核心能力和核心产品组成,并分析认为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中民族文化是核心资源,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核心能力,民族文化体验是核心产品,最后提出民族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培育策略。  相似文献   

13.
李晓川 《特区经济》2010,(9):150-152
旅游城镇是区域旅游业发展中最为灵活的环节,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与资源、环境、社会难以和谐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就在于通过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建立形之有效的推动、支撑和参与等三大系统,探讨建立符合桂北地区旅游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旅游业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族地区利用地缘优势,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与周边国家加强旅游业的区域合作,是双赢发展的需要。当前,制约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因素主要是周边国家社会制度与我国不同,体制性差异大,法制建设滞后,社会不稳定,民族文化心理阻碍,地区安全因素,旅游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国家问贸易发展不平衡等。但与周边国家加强旅游业的区域合作是维护亚欧地区稳定与发展的共同需要,是民族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最佳切人点,是打造旅游支柱产业的现实需要。周边国家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亟待开发,双方拥有共同开发的核心项目,合作前景广阔。市场需求是最大的发展动力。因此,民族地区应重视与周边国家加强合作,抓住机遇,不断拓宽市场的纵深,提高旅游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当前,地方政府和国家应积极帮助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是一个亟需研究的关键性课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于东部地区,但其独特而丰富的各类资源为自身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前需要清醒分析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正确定位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目标,从而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并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崭新道路。  相似文献   

16.
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是呼伦贝尔旅游资源的灵魂。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呼伦贝尔地区的原生态文化以其历史、文化和社会等价值昭示旅游者,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做好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发展工作,是实现民族文化与地区经济良性互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际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国内旅游市场的生机勃勃以及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为青海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青海省地处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要大力发展高原旅游业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就必须依靠丰富的旅游资源,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打造旅游精品,尤其是具有青海特色的高原旅游“特品”、“绝品”,以充分发挥高原旅游的潜力,使旅游业真正发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如何从民俗和文化内涵的角度进行开发,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已成为当今人们十分关注的课题。《福建省文化旅游业2010—2012年发展规划》曾强调指出:应加快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加快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文化旅游产晶是旅游目的地为旅游活动中的购物者,提供富有当地民族、民间特色文化和具有工艺性、  相似文献   

19.
一、提高发展旅游业在振兴东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切实加大政府主导的力度 东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是东部地区的优势资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振兴东部地区经济,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旅游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旅游业作为东部地区经济振兴的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来培育和发展,使旅游业在自治区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提高这一认识,对于东部地区加快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初丹 《黑河学刊》2010,(7):139-139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活动的要素之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最基本条件,其核心是吸引力因素。当前,博物馆成为了旅游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旅游业包括的三个主要方面内容中,博物馆属于与逗留有关的行业。博物馆的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吸引力的定向性、不可移动性、易损性、可创新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