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产生农村留守子女问题的经济社会根源主要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城市农民工"临时工"地位,教育体制上的块块分割,家庭结构单薄化条件下的家庭功能失调,农村留守子女成长环境欠佳以及农村教育资源紧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是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子女问题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2.
马如栋 《发展》2008,(5):76-76
一、关于留守儿童基本问题的介绍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词汇最早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现阶段主要是指农民进城务工后,广大留守在农村而得不到正常结构家庭所抚养的农民工家庭的未成年子女。由于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社会架构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民工在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生活学习等诸多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纷纷加入到“打工族”行列,由此产生了大批享受不到父母关爱、得不到学校良好教育的农民工“留守子女”.这些“留守子女”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不得不接受祖辈的隔代教育,而在这种特殊的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长的留守子女,普遍在学习、行为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文章针对农村“留守子女”隔代家庭教育问题,分析其现状和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以期为解决农村隔代家庭教育问题提供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庞小燕 《理论观察》2007,(2):105-106
留守子女教育问题是城镇化中伴随农民流动转移产生的一个社会问题。当前,农村留守子女教育环境不容乐观,如家庭教育不够充分、学校教育问题严峻、农村滞后文化环境制约等,这给留守子女的身心成长带来一定冲击和影响。因此,必须加以研究,寻求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社会变革时期,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由此而产生的农村留守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变革时期的一个独特社会问题.本文在考察四川地区留守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留守青少年德育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了留守子女德育教育问题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杨静慧 《乡镇经济》2011,2(3):36-39
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学校和家庭因素。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明确政府职责,调动社会力量,变革教育机制,强化家庭观念。  相似文献   

7.
何光洁 《魅力中国》2011,(14):221-222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脚步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一方面带来了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另一方面也带来致使较多农民工子女留在家乡生活,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些孩子在人身安全、成长成才教育等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便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查阅、分析国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当前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留守儿童需求出发提出一些农村学校的教育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湖南省农村存在规模庞大、身心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的"留守子女"群体,文章从构建农民行动决策的成本收益框架入手探讨了湖南"留守子女"群体的成因,并分析了"留守子女"身心发展受到负面影响的原因,并从减少"留守子女"群体数量和让"留守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劳务输出带来的儿童问题有两类。一类是流动儿童,这一类比重小,条件好,父母有能力带子女在外学习、生活;另一类是留守儿童,家长带不走,留在农村,许多人靠爷爷、奶奶或者亲戚照看,问题十分突出。那么,留守儿童究竟是个什么问题?我认为,首先,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是农村城镇化伴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农村留守妇女现象已经成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留守妇女现象给农村社会治安、经济发展、家庭和睦等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农村留守妇女问题解决得好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对农村留守妇女现象作出探讨,以求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大规模的“打工潮”而来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数量迅速增长,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之一。针对面临的“留守儿童”严峻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基于“中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监测与评价调查数据,运用倍差估计方法,分析了父母外出打工及返乡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发现,(父母)外出打工者的性别对子女成绩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父亲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并无显著影响,而母亲外出打工会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产生显著的负效应。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相对于父亲监护类型,母亲监护更有利于儿童的学业成绩。此外,父母外出打工之后是否遐乡并不会显著的提高留守子女的成绩,这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子女学习成绩的影响同时存在“收入效应”和“教养缺失效应”的双重作用,打工带来的家庭经济状况好转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父母养育角色缺失所导致的社会化过程不完整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而且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只是一种暂时的社会病理现象,它主要是在社会制度缺陷、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城乡文化差异的影响下出现的.我们应该从社会制度创新、改善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环境和融合城乡文化等方面着手,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13.
思想道德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的弱势群体。文章概述了农村留守儿童及思想道德的现状,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探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加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强化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先导作用;发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营造良好的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发挥自身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其产生的根源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街导致的,但是目前存在的教育制度、户籍制度等社会问题也进步限制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途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有力的监管,造成了一系列的自身发展问题,如他们在教育方面、心理方面、安全方面等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针对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需要构建政府、社会、家庭多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王萍 《改革与开放》2011,(8):128+130
在笔者家乡,绝大部分中青年男性劳动力在北京务工,他们的父母、妻儿则"被留守"在农村,大量农村留守家庭形成。本是"顶梁柱"的中青年男性成员角色暂时脱离家庭,产生角色失调现象,影响了农村留守家庭的功能的正常发挥。笔者基于社会角色理论,从角色紧张、角色不清以等角度阐释一般农村留守家庭的功能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力度越来越大,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文章以"四川省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课题组调查为基础,结合寄宿制学校的特点和优势,力求探索出能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张志华 《发展》2013,(5):90-90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大的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陈云桥 《特区经济》2007,(2):149-150
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流动,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现象。家庭结构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了家庭功能的有效发挥,家庭功能出现失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功能失衡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进程中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唐燕 《老区建设》2010,(14):50-5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国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家庭中父母双方或一方是缺失的,在留守期间,这些儿童会出现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给社会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所以留守学龄儿童的教育、发展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现有的研究资料看,人们大多是将目光放在农村留守学龄儿童的教育问题上,而忽略了学龄前留守儿童特别是由农村转向城镇居住的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发展现状,本文则以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为视角,探讨家庭教育弱化对学龄前留守儿童社会化成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时为了让子女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大批农民离开家乡进城务工,随之而产生的另一个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不仅反映了农民工的权益保护问题,也是对教育管理的一种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