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21世纪的中国进入新城市时代,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剧烈。本文以济南市为例,探讨中国特大城市人口和经济的空间重构规律,研究发现:人口规模呈周期性涨落,各街区的人口变动较为明显且已出现逆城市化态势,人口分布不平衡且在空间上存在突变和周期性变动;中心城区的经济空间重构极为明显,第一产业空间压缩,非农产业空间转换剧烈,第三产业空间整合提升。研究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2.
居民日常出行既反映城市人口转移与集聚的真实路径,也体现着城市不同空间的使用强度差异。基于深圳第五次居民出行调查数据,研究从出行规模、出行时间和出行目的三方面分析城市居民出行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利用SPSS的K-MEANS聚类方法将市域482个交通小区划分为高热、次热、低热三类区域;由此识别出全市三级出行中心,三条出行走廊和五个出行组团,并将深圳城市出行总结为"多心多廊组团式"空间结构;最后从中心城区与外围郊区出行空间模式、城市出行中心与建成环境中心体系比较、五大出行组团发展差异等方面总结了深圳城市出行空间结构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居住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不同居住区域类型的空间组合形态。近年来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 ,市场经济迅速发展 ,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居民的收入差距日渐扩大 ,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同时 ,伴随住宅商品化的全面推行 ,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和居住分布也发生了分化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分异日趋明显。目前迫切需要对我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居住地域空间分异进行研究。本文对上海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初步分析 ,以期为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一、开埠之初…  相似文献   

4.
人口密度模型能够模拟城市人口分布的演变过程,反映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研究采用2000年和2010年分街镇人口数据,先运用GIS空间分析法探讨天津市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后利用人口密度模型对主城区空间结构变化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天津市主城区人口分布呈现圈层化、离心化和多中心的变化特征,城市发展尚处于郊区化初级阶段;主城区在2000年时已经出现多中心结构,十年间副中心对城市人口分布的影响逐渐增大,多中心的城市结构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5.
基于35个大城市企业空间分布数据,结合Lasso和OLS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了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度和集聚度对城市PM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企业空间分布表征的城市空间结构能够有效反映城市经济活动空间集聚对PM2.5浓度的影响。在控制城市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后,发现多中心城市的PM2.5浓度更低,而空间结构越紧凑的城市PM2.5浓度则越高,城市空间多中心发展对PM2.5浓度的影响大于城市空间集聚度。总体来说,在中国主要的大城市中,分散化多中心城市拥有更好的空气质量。建议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政策,鼓励适度分散的多中心城市发展,以实现更高的城市空气质量和更少的污染物排放。  相似文献   

6.
谢智敏  甄峰  张姗琪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10):48-57,封2,封3
大数据的出现为城市就业空间的精细化研究和规划带来新的契机,以手机信令数据为基础,融合多源数据手段,通过多尺度GIS空间分析、单中心与多中心模型验证、规划对比分析与二元逻辑回归等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城市就业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并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作为实证分析对象,主要结果如下:①随着空间尺度的不断缩小,就业空间结构的多中心性初步显现,城市外围的大厂新村与徐庄高新区基本形成副中心,但新街口主中心依然强势,与其周边地区呈现出紧密粘连的一体化特征.②城市规划与现实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带缺乏就业人口集聚,中心体系规划中的主中心发展较为滞后,需因地制宜持续强化多中心空间结构.③在就业空间主中心—副中心—密集区—稀疏区不同层级之间,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与空间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应着重在多类型交通协同、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与产城融合发展方面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作为一个拥有715平方公里、550万人口的岛国.在面临人口与土地利用紧缺的问题时,能够实施高效率的城市规划以及优化经济增长方式.沈阳市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在辽宁及东北区域的中心城市作用,为中国东北区域重要的经济贸易、 金融中心.曾经以工业发展为主的城市,经济转型发展已初见成效,城市结构由曾经单中心的形式向多中心转型振兴的途中.而随着城镇化率逐年提升,人口集聚,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及经济发展速度滞后等问题.在城市结构、 生态建设以及经济发展方面,新加坡的规划方式对沈阳城市发展有着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新加坡和沈阳城市规划的研究,从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变化,分析沈阳城市规划进程中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城市经历了从工业城市到现代创意城市的演变与发展.城市演变与发展的关键在于城市产业经济的结构变迁导致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巨大变化:文化产业在国际创意大都市中心城区的集聚改变了中心城区的功能、改变了过去单中心的城市形态而构建了多中心的城市形态,并带来了国际创意大都市人口、土地及就业密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是城市“腾笼换鸟”、促进区域协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将济南东部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济南市2010~2017年二手房挂牌交易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这一政策实施对区域房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给所在区域的房屋带来了显著的溢价效应,溢价程度约为4.6%,且这一结论通过了多项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搬迁改造对房价的影响在时间上呈现持续显著增长趋势、在空间上呈现随距离增加而减弱趋势;潜在机制分析发现搬迁改造会通过促进人口聚集、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来影响房价。此外,进一步分析表明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对房租起到了抬高效应,但对房屋挂牌交易数量不存在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进城市更新决策、改善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0.
渠涛 《城市发展研究》2012,19(11):138-141,145
以城市交通为视角,对天津中心城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当前天津中心城区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城市蔓延现象突出、城市交通拥挤严重、城市土地集约度不高以及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造成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城市土地利用与道路交通建设没能有效结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个统一城市土地利用与道路交通建设的规划方案。结果发现,该方案不但能塑造一个高效的城市空间结构,还能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使用效率、降低市民的出行时间,提高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以及控制城市的扩张速度和方向,防止城市蔓延等优点。因此,建议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道路交通规划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来疏解单中心城市的交通拥挤是城市规划历来的理想,但这种理想正日益受到实证研究的挑战.关于多中心空间结构能否节省通勤距离与通勤时间,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分析表明,两种截然相反的实证结论源于两种不同形成机制的多中心结构,改善交通出行的多中心结构是以就业与居住就地平衡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2.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空间结构之一,既是一种地理空间结构,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空间结构,它是城市机能平衡与否、秩序与效率的状态和水平好坏的一种反映。正确认识城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的基本特征.掌握其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内在动力.对于正确认识城市的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的各项职能,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非正规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仍然缺乏以城市或区域为尺度、以空间统计为方法的非正规经济空间结构研究。流动商贩是非正规经济的重要部门,结合地统计方法(Geo-Statistics)和空间结构模型,研究北京市朝阳区流动商贩区内分布。研究发现:区域内流动商贩分布呈现出显著的集聚分布,并在区内具有多个中心地。其与人口的中心地相互耦合,反映出居民需求在形塑流动商贩集聚格局中的重要影响,以及非正规经济的依附性特点。而流动商贩与正规商业的中心地在本区域并不吻合,两者并没有发生明显的集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京的城市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14.
1.前言在构筑中国城市科学理论大厦中,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机制一直是城市规划界十分关注和着力研究的主题。我国目前的城市化阶段与一百多年前的西欧相仿,西方国家总结的相应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和启发作用,但我们的物质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而且我们所面临的资源环境与人口及空间压力远比西方国家为甚。深刻分析这些差异,才有可能使我们在重构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以梧州为例陈宏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是以城市各物质要素空间区位特征及其组合规律为范畴的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世界上城市发展过程不同,表现形态各异,但具体到每一个城市而言,其产生、形成和发展存在内在的规律,呈...  相似文献   

16.
在空间结构视角下,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对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进行测度,并以长三角城市群108个县级小城市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小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 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内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小城市经济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一结果在不同的稳健性检验下都成立.对于人口规模较小的县级小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促进效应更强.在作用机制方面,多中心空间结构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与市场潜能的途径来提高小城市经济效率.因此,强化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有助于长三角城市群小城市经济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热点,但当前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缺乏对其内涵的准确认识。在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内涵界定的基础上,以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相关理论为指导,分析山东省区域经济结构特征,构建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测度、"中心—外围"均衡性测度、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指数,得出以下结论:(1)30年来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分异呈"均衡→非均衡→均衡"趋势;(2)地市中心城区增长极作用明显,以"集聚型"、"均衡型"地市为主;(3)区域经济板块日渐合理化和高度化。从区位与交通条件、要素禀赋、全球化、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等4个视角解析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特征机理。研究对于促进山东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信息网络发展重构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和人口活动,世界城市通过生产者服务企业的空间组织影响着我国城镇群发展。利用"世界城市网络"理论与方法,本文以珠三角地区为例,探讨了如何通过研究国际高级生产者服务业公司业务联系的方法来认识世界城市对特定区域的影响力。分析表明:香港、纽约、伦敦等世界城市和上海、北京等地区中心城市对珠三角影响显著;世界城市对珠三角的影响力与自身网络连通度和区位条件相关;深圳、广州中心城区等多个城镇节点发挥对外经济联系功能,与珠三角"多中心"空间结构相吻合;不同行业的生产者服务业公司在网络规模、选址倾向等方面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9.
后奥运时期北京城市的发展、应对北京轨道交通时代的城市规划、加大南城规划发展、中心城区的房地产开发、住房保障规划、人口规模调控、城市节能与低碳城市等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空间结构布局是城市综合发展需要考虑的核心因素,对于规模巨大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更是如此。目前,中国部分超特大城市实施多中心策略,其是否满足生态城市的建设需求值得探讨。基于2005—2019年中国超特大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社会网络法测度城市多中心程度,实证考察大型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其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超特大城市的多中心程度对城市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均呈现先增加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对拐点进行分析发现,多数超特大城市处于提升多中心程度将促进碳减排的阶段。机制分析说明,城市多中心程度通过城市创新影响碳排放,城市公路设施水平则负向调节城市多中心程度对碳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