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内地多个省份相继派驻干部“下乡驻村”,掀起了新一轮干部“上山下乡”潮,一时引起社会热议:今年2月10日起,历时8个月的“干部下乡运动”在河北全面推开,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下乡采访时常听到农民抱怨,好多下乡支农干部对“农事”一问三不知,这让农民们很失望。下乡“支农”,把好技术、好经验、好方法传授给农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笔者建议,各地在选派支农干部时,应把好人员关,被选派的支农干部应把好自己的农业知识关,尽可能地多掌握农业技术、多了解农业信息。只有这样,下乡支农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支农干部才能受农民欢迎。  相似文献   

3.
干部下乡吃“派饭”的传统不能丢过去干部下乡工作,都到村民家里吃派饭,这不仅有利于干部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使干部更了解农民,关心农民疾苦,还能减少集体开支,减轻农民负担。近些年,许多地方干部下乡不再吃派饭。村里来了人,不是在饭店招待,就是安排到村里的饭...  相似文献   

4.
干部下乡,农民三盼周德刚(江苏省射阳县委统战部)到乡下去,是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是我党优良的传统。如今,对于干部下乡,农民有“三盼”:一盼下乡干部能及时传达党中央的“声音”。在农村,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党和政府改革开放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三下乡”活动受到农民欢迎。但不少地方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农村生活、生产困难很多,仅靠一时的“三下乡”服务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各级干部常到农家看看,多做一些实在的服务工作。   现在干部下乡条件好了,工作服务对象、方法都发生了变化,虽不同 60年代那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但那时干部的艰苦作风值得发扬光大,农民盼望孔繁森式的干部常到农家来。特别是城里的干部也应常下乡,做好本行业的支农服务工作。   干部常到农家看看,实际上是体察民情、调查研究的过程,干部常到农家去,不能为农民增加负担,要…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下乡采访时常听到农民抱怨,好多下乡支农干部对“农事”一问三不知,这让农民们很失望。下乡“支农”,把好技术、好经验、好方法传授给农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笔者建议,各地在选派支农干部时,应把好人员关,被选派的支农干部  相似文献   

7.
“下基层”也称“下乡”,它本是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了解“下情”、掌握“下情”的一种有效途径,对基层而言,也是莫大的好事。但笔者下乡时了解到,这样的好事并不是由衷欢迎。基层害怕机关干部“下基层”,原因有二:一是招待不起。尽管上级作过多次“下基层只准吃工作餐、不准喝酒”之类的规定,但基层实在不敢把这些规定“当真”。为了不让“下基层”的机关干部们感到“冷落”,基层即使费用紧、囊中羞涩,也要咬紧牙关、大大方方地搞好接待,生怕有半点疏忽和不周。如此一次两次基层还能承受,长此以往基层就很难吃得消。二是陪同不起…  相似文献   

8.
今年,吉林省德惠市在连续四年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基础上,以“两到户”、“三下乡”、“四进村”为主要内容组织实施了“爱民工程”,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9.
报载:余江县锦江镇一改以前驻村支农干部由镇政府统一下派的方式,由各村自己挑选。最近一次共有37名镇干部被各村“抢”走,有3名干部则没农民要。镇里对“落选”者,将作“待岗”处理,停发下乡补助费、奖金等,要求他们重新学习农村工作知识,争取成为受农民欢迎的...  相似文献   

10.
时下.正逢春耕时节,各地各部门纷纷派出干部下乡支农,旨在帮助农民朋友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但是,据笔者了解,一些支农干部并不“知农”。正是由于不“知农”,所以在支农过程中存在着走过场的现象,致使支农效果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1.
如今,不少地方出现“城乡反串”现象:昔日在泥里水里摸爬滚打的农民如今洗脚上田,纷纷进城务工经商;一批坐办公室的干部走出机关下乡种地,兴办实体。这一现象说明人们思想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首先,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淡化。下乡务农的干部冲出了“官贵民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今年,吉林省德惠市在连续四年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基础上,以“两到户”、“三下乡”、“四进村”为主要内容组织实施了“爱民工程”,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爱民工程”包括12项具体活动:联系城市特困职工活动;包保农村贫困户活动;城镇低保救助活动;就业和再就业活动;“代理家长”活动;拥军优属活动;安老助孤活动;“村村通”活动;扶残助弱活动;送科技下乡活动;送医药下乡活动;送文化下乡活动。“爱民工程”具体  相似文献   

13.
据悉,以色列政府从事花卉科技推广地区的工作人员实行“4+1”工作制,即一周工作5天,4天在田间进行技术指导和科技推广,1天为咨询日,在办公室接待前来咨询的花农。由此联想到我国,虽然“下乡”活动一浪高过一浪,各种“蹲点”、“调研”层出不穷,但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科技推广和技术指导上并踏踏实实为百姓办实事的人员,还不是很多。据笔者所知,下乡人员“宏观指导”一番尚可,要他们深入田间地头,针对某种技术说出个子丑寅卯,那就太难为他们了。具体到花卉业,情形大抵如此。不过,如果仅仅是业务不精,事情还算好办,实际…  相似文献   

14.
简讯     
简讯城郊乡狠刹“吃喝风”出新招1997年伊始,河南省项城市城郊乡党委政府对干部工作用餐作了明确的规定,实行凭票就餐制度:干部下乡工作期间,每天由乡里发给面值10元的用餐券,凭券到群众家中吃饭。饭前须在用餐券上写清用餐时间、用餐原因、用餐人及用餐地点,...  相似文献   

15.
科技下乡是“三下乡”活动的重头戏,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但据了解,目前广大农民群众已不满足科技下乡千篇一律地发资料、讲大课、开方取药,他们对科技下乡有许多新要求。要“常”下乡,莫“赶潮”。有些地方的科技下乡走形式,赶潮流,一窝蜂,而且多为季节性、突击性的,农民形容“热闹一二天,雨过地皮干”,学得“不解渴”、“不过瘾”;一些地方科技下乡几乎是“清一色”发资料、发书籍、讲大课,由于农民文化水平有限,不少人听不明、看不懂。因此,农民希望科技下乡要“对症下药”,讲实际、…  相似文献   

16.
拍卖──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最佳方式张洋东1994年,涪陵地委、行署把坚持土地“三权分离”,推进农村上地资源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全区农村改革的重点,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制定文件,组织6800多名干部下乡开展“一抓三促一教育”,大马力推进,使这一改革...  相似文献   

17.
春耕时节,笔者下乡时发现,农民对金融部门有“六望”: 一望工作作风再扎实一些。金融部门工作人员要常下乡看看,真心实意到农户家中搞调查,与农民兄弟交朋友。不要局限于坐在办公室等农民上门求贷,更不希望极少数信贷人员即便下乡,也是“蜻蜓点水”或“一阵风”,习惯于听听村组干部汇报,要几个数字,请村干部填好有关调查表,缺乏艰苦细致的贷前调查。同时,希望金融部门不要发放人情、关系户贷款。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不少地方乡(镇)一级干部调动频繁,三年两年换一次班。乡(镇)一级干部在县(市)走马灯一般团团转,群众讥讽之为“铁打的乡镇流水的官”o一干部频繁调动,固然可以使人才得以流通,领导班子搭配趋于合理,可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县(市)选拔一批青年干部充实到乡镇领导班子中,原乡(镇)负责人调县(市)部门供职;三两年后,县(市)又选拔一批干部下乡(镇),那些先下乡(镇)者又回县城。如此几经换班。城市干部严重过剩.机关因而出现了官多兵少的怪象。即使当官的.也是大家肩膀一样高,谁也不买难的老、更为严重的是,造…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辽宁省海城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围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与制度的创新实践,先后实施“三百工程”活动、探索“四差额四推荐三票决”干部选用机制等。随着“三百工程”活动向纵深推进和“四差额四推荐三票决”机制的更加完善,一位位敢干敢闯的年青干部下乡驻进了村,一位位德才兼备的干部成为镇党委书记、市直部门的一把手..这些同志到岗到任后,发挥他们肯干、能干的特点,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协调发展。、本刊近日就相关问题采访了辽宁省海城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杨振业。  相似文献   

20.
报载,去年安徽省临泉县农业局打破送科技下乡的常规,先由各乡镇和农民根据时令上报技术难题,确定“菜单”,再及时安排专家下乡有针对性地为农民解决难题,给农民送去一份精美的“菜肴”。  农民“点菜”,专家“做菜”,是送科技下乡的一种新形式。它好就好在增强了送科技下乡的针对性,能让农民及时“吃”上合乎各自“口味”的科技“菜肴”。  近年来,有些农业和科技部门送科技下乡往往不大研究农时和对象,忽视了送科技下乡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送去的科学技术不是暂时用不上,就是把张三缺少的技术送给了李四。而农民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