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在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我院共收治了9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现对其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90例患者中,治愈61例,好转26例,无效死亡3例,有2例患者在治疗后发生感染,给予治疗后好转,未见其他问题发生。结论临床中给予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精密的监测及全面综合的临床护理,可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救治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8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于入院24h内行颅内压监测,依据监测结果控制颅内压,适时采取药物或手术治疗。对照组未进行颅内压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结果对照组34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死亡27例,病死率79.41%。试验组中死亡12例,病死率35.2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将我科2009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标准大骨瓣减压术)83例和对照组(常规骨瓣手术)77例,术后根据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是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照组。对照组按重型颅脑损伤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早期使用机械通气。观察两组治疗后2h呼吸监测指标(PaO2、PaCO2、SaO2)、神经功能评分(SSS)及1周内的死亡情况。结果治疗后2h观察组呼吸监测指标(PaO2、PaCO2、SaO2)改善优于对照组(P<0.001);伤后第7天观察组SSS评分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1周内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机械通气能改善重型颅脑伤患者的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因素及急救治疗体会。方法2007年1月~2012年l2月,我院急诊科近几年来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592例,其中并发应激性消化道出血11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实施急救治疗后随访结果显示,重型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增加,经治疗后治愈87例(75.0%),无效29例(25.0%),共死亡22例(19.0%)。结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的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症状,应针对患者做到早期监测、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与提供合理饮食。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临床护理要点与经验.方法选取灵山县中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与护理要点,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本组58例行气管切开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完善的救治和精心护理,采用GCS预后评分标准,患者GCS评分15分以上17例,占29.31%.除3例(5.17%)继发脑疝后死亡,1例(17.24%)植物生存外,其余均经抢救治疗后病愈出院.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临床护理要点关键在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有效湿化气道,及时扣背吸痰,尽可能减少呼吸道损伤,避免发生呼吸道感染.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可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治愈率,改善预后,促进及早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将对颅脑外伤患者进行临床对比分析,以探讨颅脑外伤后进展性脑出血的临床特点以及有效治疗措施。方法颅脑外伤患者在入院初期均进行脑部CT检查,于颅脑外伤患者入院后48h之内再次进行脑部CT复查。临床治疗主要采用开颅方法清除患者颅内血肿现象,若有需要应在进行开颅清除血肿的同时去除骨瓣进行减压,若颅脑外伤后进展性脑出血患者病情轻微或有特殊情况不易进行开颅手术,应进行保守治疗。结果患者经脑部CT复查以及各项检查后,有24例颅脑外伤患者发生颅脑外伤后进展性脑出血症状;72例颅脑外伤患者未出现颅脑外伤后进展性脑出血症状。24例发生颅脑外伤后进展性脑出血患者中,有8例进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治疗;13例进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的同时去除骨瓣进行减压措施;3例进行保守治疗。结论患者若发生颅脑外伤后进展性脑出血,应进行及时的诊断与处理,是颅脑外伤后进展性脑出血患者预后是否良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占因外伤而死亡的第一位,这种居高的死亡率除与患者本身的颅脑损伤有着重要的关系外,与患者伤后长期昏迷及护理不善所导致的并发症亦有相当重要的关系。行气管切开术可以防止其因呼吸道阻塞而引起窒息,还可改善脑血管的缺血、缺氧,减轻水肿。因此气管切开的护理在重型脑外伤患者的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在进行DSA血管造影后的影像学表现以及在确诊后的治疗要点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45例颅脑损伤患者,对其及时的进行手术治疗,并且针对性的给予术后护理。结果手术治疗后,有31例患者痊愈出院,7例好转,3例恶化,3例死亡,还有1例患者进行了对症的非手术治疗后好转。结论颅脑损伤手术治疗要注意麻醉剂量的使用,这是决定颅脑手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东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48例,经CT扫描确诊后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减压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进行治疗,治疗完成后对比治疗前后以及两组之间的道格拉斯(GCS)评分和治疗效果,以此为标准探讨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在治疗完成后两组的 GCS 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之间进行比较观察组在术后15d的GCS评分以及痊愈率和死亡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观察组的发生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方法选择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过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及神经系统的严密观察,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积极预防并发症。结果 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愈25例,好转9例,转上级医院2例。结论严密的病情观察和完善的护理措施能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防治策略。方法对34例发生颅脑损伤同时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4例患者出院前应用 GOS 评估预后,其中重残6例,植物状态4例,死亡24例。结论外伤性脑梗死是多因素。多途径参与的病理过程,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治疗要根据志者病情采取最有利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就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策略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在我院ICU科收治的2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对其进行急诊护理。结果本组2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过上述急诊护理后,未出现1例医疗纠纷,患者满意度达到了100%。结论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临床症状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意外发生,才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康复,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外伤导致的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治疗体会,为临床治疗提供经验。方法对我院自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接收诊治的84例外伤导致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手术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治疗与患者恢复情况进行总结研究。结果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痊愈49例(58.3%),缓解21例(25.0%),伤残7例(8.3%),植物人2例(2.4%),死亡5例(6.0%)。结论对急性硬膜下血肿情况要进行及时的血肿清除,进行早期诊断,术后注意置管引流,维持患者生命特征,注意并发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应用颅脑微创穿刺治疗脑出血的护理体会。方法对11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术前、术后护理要点。结果治疗112例,死亡18例,存活94例。无1例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颅脑微创穿刺术操作简便、安全、损伤小,对脑出血有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术前、术后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基础护理和严密观察,保持引流管通畅,是预防护理并发症,取得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入 ICU 监护和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是否直接进入ICU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观察清醒时间及评价3个月后患者神经功能和死亡率。结果研究组3个月后ADL分级法生存质量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清醒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入ICU监护和治疗,可有效地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救治方法.方法将3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对照组16例,所有患者常规基础治疗上,观察组采用亚低温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高压氧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将所得实验数据记录.结果通过治疗,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8.2%,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2.5%.结论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疾病的过程中,采用常规治疗加亚低温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收治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联合亚低温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脑水肿程度、格拉斯昏迷评分(GCS)以及格拉斯结果(GOS)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脑水肿轻度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重度患者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组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患者的GOS等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脑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4例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法,制订并实施正确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经治疗与有效护理后,患者脑缺血时间明显缩短,最大限度恢复了脑正常功能;其中治愈72例,显效14例,好转5例,3例溶栓过程中有出血倾向而停药。结论加强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与护理,可有效救治患者濒临死亡的脑组织。溶栓护理对溶栓疗效有较大影响,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和降低致残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探讨重型颅脑损伤(TBI)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S100B蛋白的水平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并判断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7年5月于广东省东莞市厚街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成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资料10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52例,女48例。同时收集该院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女各50例。对入选对象的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S100B蛋白等水平进行测定,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每日进行GCS评分,同时动态观察瞳孔、CT等情况。结果对照组体检者HMGB1为(1.59±0.98)μg/ml,S100B蛋白为(2.11±0.18)ng/ml,IL-1为(0.51±0.48)ng/ml,IL-6为(0.19±0.19)ng/ml;与观察组患者第1天各项指标含量比较,各时点均有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各时点HMGB1、IL-1、IL-6、S100B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后第1天比较,观察组各时点GCS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各项血清学指标与GC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HMGB1、IL-1、IL-6、S100B蛋白的检测能够有效反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脑损伤程度,可有效协助临床医师进行患者颅脑情况的判定,将有可能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