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墨西哥、新加坡、日本、韩国、印度5个国家和我国的苏州、珠三角地区以及重庆加工贸易模式发展历程和特色效益的分析表明,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自身资源禀赋和技术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面对不同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采取不完全相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各种加工贸易模式具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双向流动的迅猛发展,我国跨国公司与世界各国的贸易联系日益频繁,外汇业务迅猛增长。尤其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国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外汇风险日益突出。加之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变动频繁,外汇风险给我国跨国公司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跨国公司面临的外汇风险,以及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积极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5.
文章分析了跨国物流公司在华发展所采取的市场进入策略、网络构建与业务拓展策略、本土化策略以及人才策略。文章认为,跨国物流公司在华发展策略对我国物流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我国应通过提高政府重视程度,完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物流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提升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采取竞合策略;完善物流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等措施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跨国并购作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方式之一.其母公司更多地选择在企业内部各独资子公司之间建立有效的关联机制,维护其企业异质性优势,以实现其全球战略发展的目标。在大量关联交易中引发的跨国间无形资产转让、劳务费用的支付、金融衍生品的买卖而产生的避税行为将进一步加剧.这对我国的反避税政策的完善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剖析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反避税政策的思考以维护我国的税收权益和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7.
跨国公司的R&D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本文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上分析了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动因,并对我国的相应对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9.
战略并购:中国制造企业“走出去”的市场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产业为基础、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的战略并购代表了第五次并购浪潮的显著特征,文章通过对我国领先制造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模式的比较分析,提出战略并购将成为这类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战略,也必然成为现阶段制造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的现实途径和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10.
企业社会责任主体范畴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和内容予以关注,但是却忽略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主体问题。我们可以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带来的道德满足和人类进步而进一步展望,企业社会责任是每一个从事经营活动的实体乃至于个人都应当对社会承担的义务。从财富实力、经营规模、社会影响力、公众认知度等方面看,跨国公司和个体工商户恰居"大""小"两端,它们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意愿以及法律规制上并不一致。但作为企业社会责任主体的地位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1.
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方式越来越倾向于同业并购,近几年来,大型跨国公司恶意并购我国行业主导企业的事件时有发生,这给我国的经济安全与企业发展都带来了隐患。文章从跨国公司恶意并购我国行业主导企业的危害入手,在对跨国公司恶意并购我国行业主导企业的动机与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以并购的流程为线索,从前期准备、合同签约、运作管理与纠纷解决四个方面系统地研究我国行业主导企业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全球扩展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不断深入的主要表现和推动力,跨国公司进行全球行业整合是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主要手段,本文对跨国公司向全球整合型企业发展的趋势及原因展开深入分析,并提出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14.
产业集群转移是产业空间组织的异地重组,成功的产业集群转移使集群优势得以保持与扩大,带动承接地经济发展,作为承接地政府最为关心的如何才能使集群转移成功。学者们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体现在其网络的优势,通过剖析产业集群网络构成与功能及在转移中的变化,发现产业集群转移后由企业组成的产业网络得以基本保持,社会网络和创新网络基本丧失,产业集群转移的本质就是在异地进行新一轮网络化的动态过程,因此承接地政府有意识的完善产业网络;重建社会网络和创新网络是产业集群转移成功的关键。安徽省郎溪县是成功承接产业集群转移的典型,通过总结郎溪县政府在转移集群网络化过程中的行为,印证产业集群转移理论并指出郎溪县在承接产业集群转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创新驱动是高新区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高新区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关键在于构建科学的合作联动创新网络体系。面对现实存在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整合与优化创新资源能力不足等困境,高新区应进一步完善创新资源流通渠道和制度安排,推进创新资源互补与高效对接;建立健全高新区创新网络合作联动一体化机制;构建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创新链条,通过技术需求和服务需求对接增强创新网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