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地处山东省的东北部,是我国唯一一个尚未全面开发的大河三角洲.由于自身成陆时间较晚,整个生态环境依然十分脆弱,再加上以石油为主体的工业污染的屡禁不止,开发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不言而喻,并由此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继2009年国务院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之后,2010年,国家发改委又批复了《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加快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是落实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保护自身及渤海湾生态环境、确保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是今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运行模式及障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慧 《经济纵横》2005,(5):48-51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论述循环经济的理论渊源,阐述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机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马建运 《经济师》2006,(4):168-169
循环经济是新的发展模式,也是新的生产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和战略选择。文章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提出发展企业循环经济是重点,对大力推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政策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潘玉明 《时代经贸》2008,6(11):63-64
循环经济是新的发展模式,也是新的生产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和战略选择.文章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提出发展企业循环经济是重点,对大力推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政策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理念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是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入手,阐明循环经济理念不仅会引起一场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革命,而且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初探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实施旅游循环经济战略,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本文从理论系统、动力系统、支撑保障系统、参与层面系统、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和目标系统六个方面探讨了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体系和旅游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并在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潘玉明 《时代经贸》2008,6(7):63-64
循环经济是新的发展模式,也是新的生产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和战略选择。文章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提出发展企业循环经济是重点,对大力推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政策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是新的发展模式,也是新的生产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和战略选择。文章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提出发展企业循环经济是重点,对大力推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政策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EEE模型基础上,构建了由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子系统29个具体指标组成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采用2005-2009年数据,对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动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子系统在2005-2008年呈现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但2009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经济持续发展水平出现了下降;社会子系统和资源环境子系统在2005-2009年期间一直呈现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但资源环境子系统发展速度较慢.综合分析,黄河三角洲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在2005-2009年期间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2.
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冬平  杨友孝 《经济地理》2005,25(2):169-172
随着珠三角以城市为主体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战略应运而生。建设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可以提升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促进区域内资源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泛珠三角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的关键在于:①弱化行政区划概念,强化经济圈概念;②以制度整合为突破口,扫清体制障碍。发展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对策是组织创新、机制整合和框架重构。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新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河三角洲地处山东省的东北部,是胜利油田所在地,是我国唯一一个尚未全面开发的大河三角洲。与国内其他两大大河三角洲相比,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较晚,再加上黄河泥沙的淤积和海水倒灌,土地沙化、盐碱化现象十分严重,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生态环境很不理想,无法进行大规模、常规式开发,只能另辟新径,探索一条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己任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后来,随着时光的推移,建立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思路渐渐清晰。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便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实际上,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不仅关系到黄河三角洲自身的崛起,而且还影响着山东半岛、环渤海湾经济圈及其整个黄河流域发展进程。在此,不遗余力地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确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汪士果 《生产力研究》2007,(15):14-16,118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级技术范式。循环经济对线性经济的技术超越必然要求技术选择背后经济驱动力观念性的根本变革。文章在线性技术选择经济驱动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探索调整经济驱动机制,全面实施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作为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点,黄河三角洲的崛起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作为最后一个尚未全面开发的大河三角洲,与其他三角洲相比,黄河三角洲不仅起步较晚,实力较弱,而且中心城市建设也不尽人意,直接制约了黄河三角洲的崛起进程.在此,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地处黄河入海口及其胜利油田所在地的东营市还只是一个新兴的中等城市,现有的经济实力还远不可与上海、广州等大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相提并论,无法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经济龙头带动整个黄河三角洲的崛起与振兴,对黄河流域的辐射更是无从谈起.可见,加快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建设确实任重而道远,这不仅是加快黄河三角洲崛起的核心所在,而且对于未来的黄河治理及其黄河流域的崛起与振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的意义也很重大。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发展情况的阐述.分析了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空间分异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是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以黄河流域91个地市(州、盟)为研究单元,选取2005、2009、2013、2017年截面数据,采用ESDA、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探究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格局,并结合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定量分析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呈现H-H和L-L集聚分布的空间态势,其中L-L集聚区范围不断缩小,H-H集聚区从黄河下游地区向黄河中游地区逐渐延伸;②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差异不断缩小,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不断增强,东-西向成为其旅游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方向;③交通区位条件、旅游服务设施、旅游资源禀赋是影响黄河流域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且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性。  相似文献   

18.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合理的发展模式,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成为国际社会近年来纷争不已、莫衷一是的热门话题,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展示了光辉前景。文章分析了知识经济的特点以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武汉市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市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永  王劲峰 《经济地理》2007,27(3):357-361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历来是学者和政府相关部门关注的重要课题。文章采用全国338个地、市、州,1990、1995、2000和2004年四期人均GDP数据(包括市辖县),定性定量分析了我国市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和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市域经济的发展有从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逐步扩散的趋势,扩散的范围在扩大,但强度在减弱,而市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总体上却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