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萧山区纺织化纤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萧山及周边地区也是全国化纤产品流通的重要集散地。同时,萧山纺织化纤行业具有巨大的近缘市场基础,相当多的化纤企业本身就是由纺织产业向上游衍生发展而来,整个萧山纺织化纤产业垂直整合度较高,抗风险能力强。随着萧山中国纺织采购博览城的建成,萧山及周边地区化纤市场交易量已占全国市场交易量的近55%。  相似文献   

2.
萧山作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县(市、区)之一。在纺织化纤领域,萧山拥有着“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化纤名镇”、“中国化纤织造民镇等多项区域品牌,2011年,化纤纺织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52亿元。现在萧山又披上了新的光环“中国化纤新材料示范基地”。化纤行业在面临着新的竞争格局下,加快科技创新,研发高新科技纤维,提高产品附加值是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萧山区作为中国化纤行业重要基地,多年来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使化纤纺织业在产业规模、技术装备、国际化发展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化纤工业发展迅速,形成品种较为齐全,结构基本合理的完整工业体系,化纤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2000年化纤产量为694万吨,化纤在纺织纤维加工总量中的比重超过60%,化纤已取代棉花成为第一大纺织原料。自1998年起,中国化纤的产能、产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位。 尽管中国化纤近十年来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快速增长,但仍不能满足国内纺织市场的需求,我国每年都需大量进口化纤及其原料。2000年进口化纤165万吨、合纤主要原料454万吨、人纤主要原料33万吨,因此我国化纤工业与国际市场关联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经过多年发展,开平市的纺织服装产业已形成化纤、无纺布和牛仔三大产业和产业集聚的特色。具有产业链条完整、发展后劲足、大企业多等特点。但是纺织工业发展同全国一样,面临着机遇,也充满着挑战。为促进纺织服装产业的持续发展,开平市委、市政府在仔细研究了开平纺织服装产业优势与不足后,提出了:″将纺织产业作为开平市第一产业发展,坚定不移的走创新之路,建设工业强市″的战略思想。在现有优势上引导创新开平目前拥有纺织服装企业449家,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282家,员工近3万人,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员的有19家。去年,全市化纤纺织工业…  相似文献   

5.
纺织业是福建省长乐市的支柱产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培育和发展,目前形成了以大型民营纺织企业为骨干,以中小民营纺织企业为主体,以棉纺、化纤和经编产业为特色的纺织产业集群,成为国家以及福建省纺织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6.
“‘十二五’期间化纤行业仍是我国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环节,要优化发展化纤工业,到2015年化纤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从2010年的71%提高到76%以上。其中,化纤长丝占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48%提高到54‰”、  相似文献   

7.
为带动纺织产业链配套向以新产品开发、创新拉动需求为方向的价值链的整体提升和根本转变,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能力,增加纤维品牌对纺织化纤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东华大学、国家纺织化纤产品开发中心于上月共同发布了"2012/2013中国纤  相似文献   

8.
经过 改革开放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无纺布三大生产基地之一、广东牛仔服装面料生产和成衣制造产业链最完整的开平市,已跃升为广东化纤行业的老大,其化纤纺织服装产业不但成为当地的支柱行业和龙头行业,而且在广东乃至全国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开平坚持走工业兴市的道路,选准化纤纺织服装业作为一个主攻方向,实行高起点、高技术、高效益的方针,大力推动行业发展,目前化纤纺织服装业已成为开平市的支柱产业。到2001年止,开平全市有一定规模的化纤纺织服装企业共263家,去年  相似文献   

9.
面对着高成本带来的压力,萧山区围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重塑、聚合力强化、软环境优化这四条主线,推进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萧山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化纤产业集群之一,在国内乃至世界化纤产业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萧山也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首批命名的‘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之一,产业基础雄厚,在近些年的时间里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和集群优势更加突出,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竞争优势,并具有靠近纺织市场的明显优势。因此,在萧山举办本届中国国际化纤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江苏星罗旗布的产业集群中,一颗以化纤为特色的新星在江苏宜兴冉冉升起。宜兴市新建镇的纺织产业特别是化纤产业蓬勃兴盛,在这里,集聚脂聚合、纺丝、织造、印染为一体,形成了比较完善,配套齐全的化纤纺织产业链,并已发展壮大成为具有集群优势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基于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2001~2010年统计数据,分析产业转移特征与趋势,并进一步探讨与企业亏损及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1)从2001~2010年10年来看,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而化学纤维制造业由中部向东西部转移;(2)从2001~2010年10年内不同时间阶段来看,纺织业等三大产业在2001~2004年间都由中西部向东部转移,2004年后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转为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而化学纤维制造业2004年后由中部向东西部转移;(3)纺织业等三大产业转移特征与产业内企业亏损数量及劳动力转移是紧密相联系的。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产业转移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客观现象,以及只有加快产业有序转移,才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如今纺织行业的迅猛发展,对纤维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纺织行业在发展的同时,对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大,造成了对环境的一定的破坏,利用自然资源将是减少环境危害的有效途径。玉米皮纤维是一种尚未被开发利用的纤维材料,产量很大,尝试研发玉米皮纤维,可以缓解纺织行业对纤维的需求量,增加纤维品种,既绿色环保,更加低碳,可以实现纺织纤维材料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纺织纤维材料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不仅在数量上有了巨大的发展,而且在纤维品种、性能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纤维材料产量的增加,主要依赖化学纤维的产量增加,而化学纤维原料主要是来源于石油、煤和天然气等有限的矿物资源,而这些有限的矿物资源的枯竭是可以预见的。[1]开发利用植物纤维是满足我们对纤维需求的一种有效途径。我国每年绿化用草修剪后废弃的草屑数量可观,大多被遗弃,造成资源浪费。开发利用植物纤维,既不会污染环境,又能够重复利用,符合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周辉 《山东纺织经济》2012,(11):103-106
家纺业是南通的支柱产业之一。简单介绍了南通家纺产业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南通地区家纺产品的发展现状,并结合近年来我国家纺产品的发展趋势,总结了南通地区家纺产品艺术化与功能化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姚蕾 《山东纺织经济》2012,(6):13-15,27
目前,以新能源和环保为主旨的"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目标,贸易与环境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纺织服装业是我国工业中污染最严重的行业之一,环境问题将成为该产业贸易中的重要问题。本文旨在发现纺织服装贸易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探讨纺织服装贸易中环境制度的产生及发展,为更好地优化纺织服装行业的低碳发展提供基础支持。  相似文献   

16.
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对连续遭受外贸壁垒、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困难的中国纺织业来说,无疑又是一场新的严峻考验。一些业内人士甚至宣称纺织业出口即将面临“零利润”的生存困境。本文在分析中国纺织业面临多重压力的基础上,从纺织业贸易摩擦的缓和、产业的升级、以及产品议价能力提升的角度论述纺织品出口退税下调对中国纺织业发展带来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7.
潍坊市纺织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仍有许多突出的问题制约着这一活动的开展。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潍坊市纺织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寻实现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产业创新是一个国家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通过采取一系列创新活动,使原有产业取得进一步发展,实现质的飞跃的过程。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现阶段的发展却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进而探讨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为应对挑战,实现突破性发展所应采取的产业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以纺织产业为例,建立了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并以2004年全国31个省市纺织产业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认为,我国纺织产业区域发展基本呈现出东中西三级带状模式,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我国纺织产业实施区位转移的发展战略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容量,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挑战。面料再造与家纺设计的契合为家纺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生命力。面料再造的手法多种多样,面料再造运用于家纺设计中使设计多元化,可丰富与拓展设计思路,启发设计灵感;面料再造使家纺产品个性化,符合人们的消费心理;有利于产品创造更多的附加值;使家纺产品差异化、风格化,有利于家纺品牌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