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李祥玉  任锐 《理论观察》2010,(3):152-153
为遏制房价过快增长,防范房地产资产价格泡沫,中央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措施,多管齐下调控房地产市场。在此新政背景下,齐齐哈尔市作为一个三线城市.房地产调控政策对齐齐哈尔市房市及房地产金融有何影响。人行齐齐哈尔中支就此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促进我市房地产行业健康平稳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陈涛  樊夕 《特区经济》2008,(12):92-94
中国的房地产价格从2003年以来持续快速上涨,政府及中央银行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政策抑制房价,但房地产泡沫并未显著萎缩。本文通过比较中国与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房地产泡沫的成因、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调控工具以及政策时滞的异同,分析了导致中国货币政策低效的主要原因,在汲取日本的教训和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增强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金融以实践领先于理论的方式迅速发展,在为房地产的投资开发和住宅商品化提供了强大金融支持的同时,也出现了房地产发展区域不平衡、保障性住房金融支持不足、一二线城市房价高企、房地产资产泡沫不同程度存在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防止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泡沫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但这些调控政策能否有效降低房价并抑制房地产泡沫呢?以往房地产泡沫的研究表明,投资者预期对房地产价格波动和房地产泡沫的影响极为重要。经典的噪声交易模型也指出,噪声交易者预期是房地产价格波动和房地产泡沫形成的重要因素。在系统回顾文献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噪声交易者预期对于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影响,并剖析了房地产调控政策对噪声预期和房价关系的调节作用,从而构建了相应的调节作用模型。在此基础上,使用35个大中城市2002-2011年的实际数据进行了调节作用模型的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近年来国家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在抑制房地产价格异常波动和房地产泡沫问题上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实施房地产调控政策已有数年,但始终未取得预期效果,一线城市的房价越调越涨,且涨幅惊人,似乎有只看不见的"手"在与政府调控对着干。新一届政府上任后似乎淡化了房地产调控,但正当人们猜测是否会松动房地产政策的关键时刻,最近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却又重提房地产调控。那么,2014年中国房地产调控将会采取什么新举措,新一届政府能否走出上届政府房地产调控"越调  相似文献   

6.
陈立新 《特区经济》2012,(4):275-277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价格大幅快速上涨,引起了公众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本文使用两个不同的指标分析了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状况。从房价收入比来看,我国大部分居民的收入难以承受过高的房价,我国的房价存在很大的泡沫;从租金房价比来看,租金较低,房价严重偏高,目前房地产投资存在较高的风险,对房地产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有着严重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房屋定价不合理,严重偏高,房地产市场存在较大的泡沫和较高的风险。因此,政府还要继续对房地产业实行调控,加快实施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建设,使房价逐步回归到合理水平,促进房地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由于行业发展过快,导致来自房地产行业的金融风险逐步增大,成为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的一个隐患。自2009年下半年起,国家调控房价、打压房地产泡沫、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相继出台,各银行对房企贷款日益谨慎,房产开发商融资难度增大。  相似文献   

8.
乔林  孔淑红 《特区经济》2012,(5):210-212
本文利用2000~2009年"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以及其他14个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数据来实证检验导致我国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房价快速上涨的影响因素,并分别定量分析了这些因素对两类城市房价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房地产市场发展阶段不同,我国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全国统一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难以满足不同城市稳定房价和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就房地产调控重点而言,一线城市应重在抑制投机型需求,二三线城市应重在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信息》2007,(2):52-53
中央以及地方针对过快增长的房价,几乎对房地产的各环节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政策。然而,调控政策并未有效勒住房价这匹“野马”,房地产咨询公司仲量联行预测,2007年住宅价格仍将继续上涨。  相似文献   

10.
车玲芳  李强 《中国经贸》2011,(12):32-33
自1998年住宅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房价不断上涨,投资性购房大量增加,近两年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实施使得房价过快上涨的趋势有所减缓,但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依然是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本文以这一问题为出发点,以北京和上海房地产市场为例,运用动态自回归模型进行检验,发现自回归系数明显大于临界值,据此判断房价存在泡沫。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房价的过快增长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从我国房地产泡沫的表现和现状出发,分析近几年房价持续增长的原因,及房地产泡沫给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危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防范房地产泡沫进一步扩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一线还是二三线城市,如果当地的住房价格水平与当地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不相吻合,那么这个城市的房价就没有回归到合理价格,这个城市的房价就得继续调整。3月28日,第四届中国房地产科学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在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在发言中强调,部分未实施限购等调控政策的二三线城市,房价依然处于不合理高位,要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可以说,从201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宏观调控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一直是中央政府十分强调的。那么,  相似文献   

13.
《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提出十条举措,这个被业内称为"新国十条",进一步地细化、完善、部署、遏制房价过快增长,同时国家为了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抑制房地产市场泡沫,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纷至沓来。房地产企业为了适应当前政策形势,缓解资金压力,维持企业利润,除了采用更为灵活的营销策略,节约成本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成本控制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房地产开发方方面面,是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是载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树立全员成本意识对于房地产企业就显得尤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一线城市房价与地价的比翼齐飞,城市核心地段的日益稀缺,地王成交价格屡创新高,宏观调控对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重点关注,不少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商开始感到高处不胜寒。与一线城市的巨大调控压力相比,二三线城市的政策环境相对较为宽松,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城镇化建设进程也不断加快,人们经济条件也越来越优越,造成了住宅消费占到了居民生活消费中很大的比例。在我国房价一直上涨,即使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房价调控政策,但是效果却仍不理想。虽然房地产的建设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过高的房价已经完全超过了人们的经济承受范围,让他们只能望而却步,因此,房地产泡沫已经愈加显现出来了。现在本文从多反面来简述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2008年下半年起,全国各大城市商品房价格一路上扬,远远超出了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国务院从2008年年底陆续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特别是2010年出台了“国十条”,从“调结构、抑投机、控风险、明确责任”4个方面,正式确定楼市政策基调,表示政府遏制房价过快增长的决心和态度。为贯彻国务院调控房价精神,建设部、银监会等部门迅速出台政策,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响应。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精神,2010年9月国家有关部委又出台措施,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房地产市场商业化以来房价持续上涨,房价过高已成为社会各界包括政府部门普遍认同的突出问题。基于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及调控政策历史沿革的分析.探究房价过高的深层原因,以期对后续调控政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作者以楼市调控“国五条”为例,澄清了楼市调控中围绕中央一地方政府、政府一开发商等利益主体的流行谬误,探索“新城镇化”下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文章认为,房价高企、调控落空,责不全在地方政府,甚至与开发商关系不大,中央政府的土地计划供给、政策出台频繁仓促难辞其咎,而媒体推波助澜,加剧了市场波动。房地产调控下三四线城市将比一二线城市面临更大的财政危机,房荒和“鬼城”将同时出现。  相似文献   

19.
政策频频出手 房价涨势依旧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房地产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各地房价均保持持续上涨,2007年,各主要城市房价相对于2000年翻了三倍。为了给高烧的房市降温,避免产生房地产泡沫,从2005年开始,政府接连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决心不可谓不大。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房价也水涨船高。房价的居高不下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时时刻刻牵动着人们敏感神经。国内最近报道的多个三四线城市房价下跌,致使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中国的房产市场会像2008年美国房地产市场一样——泡沫破裂。本文将从中国房地产市场现状、中国房价持续走高原因、中国政府控制房价的政策、中美两国存在的差异等方面对中国房价进行分析与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