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服务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俊华 《乡镇经济》2006,(5):12-14,21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必需要有金融支持,但是我国的农村金融存在诸多问题,使其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够,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因此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必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制定合理有效的法律,由政府财政支持,建立一个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并存的完整的农村金融结构体系,以支持农村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关礼 《广西经济》2006,(3):14-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举国上下的热门话题,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认真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全力促进新农村建设是财政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推进新农村建设并非要求政府大包大揽,财政的作用只能是引导,真正的主体是农民。因此,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财政投入与农民投入、农民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关系,创新财政支:捉机制,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结合广西实际,笔者认为财政在支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泰创新。  相似文献   

3.
杜萍 《中国报道》2007,(4):36-3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现在我们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扶农的新阶段,但光有这些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相关的配套政策,需要各级财政最大限度地向农村倾斜。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各级政府在财政上要最大限度地向农村倾斜;其次是要从广大农民群众最关  相似文献   

4.
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角度看苏南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俊梁 《乡镇经济》2008,24(6):12-14
苏南地区新农村建设颇有成效,表现为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苏南的新农村建设实践表明,实现城乡和谐重在发展农村,而发展农村又重在充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为人力资源存量的充分利用,其二为人力资源品质的不断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在政府宏观指导和财政支持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利益导向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的主体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5.
王义杰 《改革与开放》2012,(16):182-183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是政府和组织本身需要考虑的问题,应该从法律上给予其合法地位,同时加强对信息交流、监管力度、财政支持等多方面制度的完善,引导农村民间组织健康、稳定发展,为新农村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6.
安徽新农村建设中的财政金融支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安徽新农村建设中面临极大的困难,因而应调整财政支农政策、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和农业保险,从而支持安徽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赵伦  吴志明 《乡镇经济》2007,(12):28-30
西部新农村建设重点在于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公路建设。政府主导作用正确发挥是推动新农村公路建设的基础,村民自治组织承担核心协调作用是保障新农村公路顺利建设的关键,村民建设主体地位得到保障是决定新农村公路建设取得成效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调动最广泛的积极性。在各方面的积极性中,最重要的,是要调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农民的积极性和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全党的大事,是国家的大事,是全国人民的大事。要做好这件大事,单有政府的积极性不行,单有农民的积极性也不行,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政府和农民两个积极性,使两个积极性形成一种巨大的合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向前发展。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最关键的是要调动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  相似文献   

9.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有9亿农民,农村地域辽阔,财政支农力度加大虽然是近年来“三农”工作的一大亮点,但目前农村公共产品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渠道分散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所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依靠政府大包大揽不符合实际,而必须坚持并突出农民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微观经济主体主要包括农民、乡镇企业和乡村政府。当今新农村建设的举措虽说是层出不穷,但归根结底人的因素是最根本的,所有的政策措施都要靠人去实施。如何激活和重塑新农村建设的微观经济主体,自然就成为童中之重。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中“新”的主要内涵是农民主体地位和经济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需要”新人”。因此全面提高农民的经济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11.
公共财政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当前新农村建设中还存有一系列公共财政困境,主要表现为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分散、监管乏力、使用效益低等。为了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和健全公共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形成投入合理、监督到位、使用效益较高的公共财政支农资金运行机制,管好、用好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需要财政不断加大对农村的建设支出。本文分析农村建设支出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研究这一问题,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财政支农力度。出台了多项惠农新政,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农民,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对新农村建设中哪些问题亟待解决、对政府政策和资金投入的调整等问题最具有发言权,此外,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以及参与的积极性也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此,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对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由此提高新农村建设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光由政府单兵作战或由政府和农民唱"两人转",而是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求,动员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参与新农村建设,推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由自发向自觉、由单一向群体、由单向帮扶向双赢共建的长效机制转变.  相似文献   

15.
杨天一 《特区经济》2007,225(10):134-135
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也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必然选择。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正确对待部分地区已取得的成功经验,不能仅仅简单复制所谓的"模式"和"样板";建设资金的投入,既要依靠财政的强力支持,同时也要尽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样化;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民是建设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使建设取得成效、目标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杨帆 《中国经贸》2012,(8):231-231
当前我国正处在“十二五”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创良好局面的关键时期,也是为实现农村全面小康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财政支农工作既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开创新的局面,更要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方面有所作为。本文对我国的财政支农支持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使财政支农支出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政府职能至关重要。按主体性质和对政府职能要求的不同,新农村建设的问题领域可分为三大类:政府为主,城乡统筹;合作为主,政府扶助;个人为主,政府服务。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财政工作要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促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切实完成财政收入任务,推进财政各项改革,支持新农村建设,提高财政监督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当前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当前,要通过完善中央财政投入和资金合理分配的机制,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建立多元化的支农投入体制,加强各项支农资金运行的监督等措施,进一步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农村财政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和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肩负着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山东济宁嘉祥县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积极研究和探索财政支持"三农"的新机制、新办法,提出了"加大转移、通力合作、明确标准、封闭运行、政策支持、抓住重点"的六项具体措施。不断提高农村财政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