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格根塔娜  张颖 《商》2014,(43):166-166
本文选择2011年的A股上市公司横截面数据,审计意见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研究了国际“四大”合作所、国家会计公司成员所和本土所对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识别能力以及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情况。结果发现,“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概率比国际会计公司成员所和本土所都高,说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更稳健些。  相似文献   

2.
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1年~2004年数据,将会计师事务所分为"四大"、"本土大所"、"本土中小所"三个层级,就投资者能否感知不同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差异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投资者感知到不同层级间审计质量差异,并认为事务所规模越大审计质量越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审计费用越高,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越低;而当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出现亏损和被ST时,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越高;事务所是否属于"十大"与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以2008—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审计延迟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越高,审计延迟越长。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审计延迟的正相关关系受公司异质性和审计事务所特质的调节影响:在规模较小的企业、非国际“四大”审计的企业以及行业专长较差的审计师审计的企业中更加显著。此外,研究还证明了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环境下审计延迟的增加代表了审计努力和投入的增加,而审计努力和投入(审计延迟)的增加提高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环境下的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  相似文献   

5.
李训  林川  胡明 《财经论丛》2013,(2):93-100
中国审计市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在实证检验地域关系与审计定价间关系时发现,上市公司所在地与事务所所在地不同时,审计定价更低,这是中国证券市场上"低价揽客"现状的表现。进一步研究发现,国内大型事务所的行为导致国内市场存在事务所对异地客户的低价现象,而非国内十大事务所客户的地理位置对审计定价影响并不显著,国际四大事务所针对异地客户和同地客户则一视同仁。  相似文献   

6.
王迪 《商》2014,(41):119-120
中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在“做大做强”的行业发展战略下掀起了并购浪潮,其实际并购效果值得关注。文章以中瑞岳华和国富浩华两家大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案为研究对象,以上市公司发布其主审事务所的公告日为事件日来计算累计异常收益率,检验事务所合并所形成的审计质量预期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对新设合并成立的瑞华会计师事务所未来的审计质量做出正面的市场反应,且这一审计质量预期与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呈正相关,即市场预期财务信息质量较低的公司其财务信息质量会随事务所的做大而提升,这支持中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强强合并”会产生积极市场效果的理论推断。  相似文献   

7.
周国华  李一红 《商》2012,(15):87-88
本文以盈余管理频率作为审计质量度量变量,2010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总样本,通过直方图法与概率密度函数法考察了并比较了我国"十大"会计师事务所与"非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相比"非十大"会计师事务所,能够有效减少进行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的数量,"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8.
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导致了股东和管理层之间严重的代理冲突.上市公司降低代理冲突的主要途径是激励与监督,其中,管理层持股和审计分别是内部激励和外部监督的重要方式.审计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审计质量.本文基于代理成本的角度,采用2006-2011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稳健最小二乘法研究了管理层持股、审计需求与审计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越低,对外部审计需求越高,并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越高;“国际四大”、“国内十大”比非“国际四大”、“国内十大”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的频率要高.  相似文献   

9.
以2012~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引入噪声交易理论,探讨审计市场价格噪声对客户选择事务所的影响.发现审计市场价格噪声越大,客户越不愿意更换事务所;即使更换,也更愿意聘请有过长期合作的事务所;媒体关注能减轻市场价格噪声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中,与客户相比,事务所更容易从市场价格噪声中获益.2014年审计定价管制政策放开后,市场价格噪声增强,客户在更换事务所方面更加谨慎.研究有助于监管部门综合分析审计市场价格机制,制订更合理的定价机制.  相似文献   

10.
关联方交易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而作为“经济警察”的审计行业在出具审计意见时能否关注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呢?本文以2011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Logit二元选择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与审计质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当上市公司存在提供或接受劳务类关联交易、担保抵押类关联、关键管理人员报酬关联时很可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四大”审计与审计质量呈显著正相关,上市公司危机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相似文献   

11.
刘成立 《财贸研究》2012,23(3):132-139,148
外部审计通过鉴证可以降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各方的代理冲突,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2007—2010年中国上市的A股非金融类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外部审计对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外部审计对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选择产生了显著影响,当上市公司被出具无保留意见时,更容易得到长期债务;被四大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更容易获得长期债务;中国的外部审计发挥了应有的公司治理职能,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李斌  陈凌云 《财贸研究》2006,17(3):121-127
当前,国内外监管政策日益重视审计委员会在保障财务报告质量中的作用。事实上,审计委员会是否已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是一个实证检验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发布年报补丁的概率比较低,与此同时,随着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增强、权威性的提高、主任委员独立性的增加,公司发布年报补丁的概率进一步降低。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已设立的审计委员会能有效地发挥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我国上市公司为对例,实证研究了事务所行业专长和客户谈判能力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总体上,我国审计收费与事务所行业专业化水平显著正相关,与客户谈判能力显著负相关,行业专业化水平愈高的事务所,审计收费溢价愈多;谈判能力愈强的企业,折价愈多;相对而言,有行业专长的事务所和国际"四大"的专业化收费溢价更多;但在客户谈判能力较高时,事务所的专业化溢价水平较低;客户谈判能力的折价效应仅在"非四大"审计时存在,"四大"审计时不存在;在无行业专长的"非四大"审计时存在,有行业专长的"非四大"审计时不存在;在企业的谈判能力强时存在,企业的谈判能力弱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4.
以异常审计收费作为审计合谋的代理变量,研究分析师是否能发现审计合谋行为。研究发现,分析师跟踪人数会随异常审计费用的增加而显著减少,这说明分析师能觉察到审计合谋可能带来的风险,并通过放弃跟踪该公司的方式向市场传递信息;进一步研究发现,分析师对上市时间较长的公司,以及民营上市公司的异常审计费用更为敏感,跟踪数量下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事务所任期、审计质量与事务所强制轮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1年下半年以来,世界范围内接连发生了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案件,事务所强制轮换作为一种可能提高审计质量的手段而被提出。本文以客户操控性应计利润绝对值的高低作为审计质量替代指标,以中国上市公司2004年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在审计任期较短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较大,审计质量较低;但是没有发现在审计任期较长时审计质量下降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李明娟  颜琦 《商业研究》2020,(4):132-138
审计质量作为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为公司提供的服务,可以独立于公司之外对上市公司投资活动进行监督。根据产权理论,产权性质不同的经济组织从事的经济活动不同,审计质量对不同产权性质的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也不相同。本文以2014—2018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审计质量、产权性质与公司投资效率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审计质量与上市公司投资过度显著负相关,与投资不足负相关但作用并不明显;在国有上市公司中审计质量对投资过度行为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在非国有上市公司中审计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投资不足行为的发生但作用并不显著。研究结论有利于启示各不同产权性质公司的利益相关方,客观认识审计师的作用功能及其局限性,有针对性、有效率地利用好审计服务,改善公司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17.
鲁海帆 《财贸研究》2012,23(3):116-124
以2005—2009年深沪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设定财务困境公司与财务健康公司两个对比组,分析CEO权力对高管层薪酬差距的影响,以及薪酬差距、CEO权力和两者的交互效应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CEO强权在财务困境公司中不会导致高管层薪酬差距显著扩大,而在财务健康公司则会;财务困境公司中较大的高管层薪酬差距和CEO强权均能促进公司业绩的提升,且比财务健康公司更显著;CEO权力与薪酬差距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在财务困境公司中呈互补关系,而在财务健康公司中呈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18.
This research uses data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during 2001–2004 to test the effects of managerial power on perquisite consump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EO duality, ownership dispersion and long-term tenure of top executives. Results show that companies with higher managerial power tend to incur higher perquisite consumption, while their performance does not improve accordingly. Moreover, perquisite consumption fails to offer effective incentives to managers, and non-state-controlled listed companies have greater managerial power, higher perquisite consumption, and worse performance than that of their state-controlled peers. Results also show that managerial power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compensation incentive.  相似文献   

19.
The rising tide of corporate scandals and audit failures has shocked the public, and the integrity of auditors is being increasingly questioned. It is crucial for auditors and regulators to understand the main causes of audit failure and devise preventive measures accordingly. This study analyzes enforcement actions issued by the 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against auditors in respect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 committed by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We find that auditors are more likely to be sanctioned by the regulators for failing to detect and report material misstatement frauds rather than disclosure frauds.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material misstatements indicates that auditors are more likely to be sanctioned for failing to detect and report revenue-related frauds rather than assets-related frauds. In sum,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regulators believe auditors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detect and report frauds that are egregious, transaction-based, and related to accounting earnings. The results contribute to our knowledge of auditors’ responsibilities for detecting frauds as perceived by regulators.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O power, CEO age and the efficiency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listed corporations controlled by each province’s State-owned Assets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Commission (SASAC) in China. We find that CEOs with more power implement policy are more efficiently. We also find that younger powerful CEOs will act more effectively than their older competitors. The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 is that younger powerful CEOs in state-owned companies are incentivized to implement their policy tasks to gain promotions or political capital. Our results are important to future SOE reform and to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Es as policy instru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