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蒙古是草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传承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特色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源和精神动力,对特色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草原文化是内蒙古特色产业开发的竞争优势所在,为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草原文化是内蒙古的第一品牌,打响、打亮这一品牌对内蒙古特色经济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
葛宏 《经济纵横》2013,(6):61-64
随着草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旅游、旅游文化、旅游与文化相得益彰的势头日趋显著,重视开发当地文化溯源和旅游景点的挖掘与研究成为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新亮点。本文以内蒙古为例,分析了草原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业发展中如何开发文化资源进行了分析,提出促进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强大的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而且可以提升国家或地区参与竞争的"软实力",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而财政支持文化发展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河北省是文化资源大省,但远未是文化强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文化产业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政策背景下,河北省如  相似文献   

4.
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战略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时代发展要求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高度统一。文化产业是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朝阳产业,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陕西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富集、后发优势明显,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产业发展基础无与伦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陕西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的必然过程,是推动文化强省工程建设的重要杠杆和战略举措。因此,确定文化产业的战略定位,分析陕西文化产业的成长特点,构建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是民族经济发展的源泉,文化产业已成为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内蒙古经济虽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沿着物质消耗的粗放式增长路径继续发展的潜力和空间都已经非常有限,许多困难和问题已凸现出来。内蒙古的草原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目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十二五"规划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因此,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品牌是文化产业赢得市场、在国际国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近代因煤立市的唐山市,目前面临着资源枯竭、污染严重的经济发展瓶颈,挖掘文化资源,创意品牌引领,推进项目建设,做强文化产业,成为唐山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7.
朱祺 《时代经贸》2013,(16):150-150
在经济与文化充分交融的当今社会,文化产业已成为发展迅速、不断壮大的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和支撑作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际文化市场中属于强势产业,而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则属于弱势产业。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将面临巨大发展机遇和受到国外强势文化产业的强烈冲击。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增强竞争能力。本文从文化产业资本实力、文化资源利用能力、科技水平、市场运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文化产业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刻认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尊重文化产业自身的特点,进一步盘活我国的文化资源存量,以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稳定国民经济及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把文化当成产业来抓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文化产业作为"无烟工业"日渐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正在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引人注目的文化经济现象.周口地处豫东平原,是伏羲文化和老子文化的发祥地,有着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产业的发展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王志禄 《时代经贸》2011,(22):64-64,68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要求,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强市的必然要求,更是优化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发展壮大文化产业,需要积极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因为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单婧 《广东经济》2021,(1):70-77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已成为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大湾区城市间文化产业各具特色及优势,文化同根同源是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文化产品与供给结构性失衡;"文化+"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特色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金融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效果不强等.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合作...  相似文献   

12.
李运祥 《当代经济》2010,(11):70-72
文化实力的竞争日益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竞争的主要内容,文化产业的科学化发展对增强一国的文化力、提高国家软实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比世界上文化发展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从全球文化发展现状及趋势、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及路径选择进行了论述,并提出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市场体系的完善,为产业进行整合、形成新型产业链、获得产业整合超额价值提供良好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构筑旅游业发展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为例,对草原文化旅游资源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草原旅游业如何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并成为推动经济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力量。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根本需要。唐山市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工业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培植和发展文化产业。一、以文化资源的开发为核心,构筑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与培育,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化发展自身的要求。通过产业化…  相似文献   

15.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或者说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成为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这里的问题是,文化产业为何在上世纪末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潮流?这个问题的答案,实质上也暗含着另一个问题:文化创意如何成为可以大规模产业化开发和利用的资源。  相似文献   

16.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主的产业。近20年来,文化产业搭上了经济全球化、传播数字化、网络化的快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发展,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激烈竞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7.
旅游业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旅游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关键是在旅游业中注入文化元素。五邑侨乡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有独特的文化人文景观资源,如何把地区特色文化和旅游业整合起来,开发更多文化旅游产品,带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是侨乡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重点。文章分析了五邑侨乡文化旅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基于五邑侨乡文化旅游资源特点的六种开发模式,探讨了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互动的内生关系;最后,发现高校、政府、企业三方联动的开发模式,最有利于推动侨乡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现今文化产业已逐渐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一项重要的软实力体现。针对目前中国地方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边际收益低的现实,考虑以山地文化开发为基点,探索山地文化资源的开发模式和发展方向。充分发掘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利用文化资源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联系,使其兼备文化意识属性与商品属性。基于模块网状价值链视角展开研究,从时间、空间、产业三个维度对地方文化资源增值路径进行探析,选取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傩文化作为突破口,对文化产业进行自主正外部性发掘,以验证文化意识属性向商品属性转化的可行性,旨在发掘地方文化生产力的释放途径,推动边缘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具有丰厚的满族文化资源,在有效保护满族文化的前提下,将满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竞争优势,是辽宁省建设文化强省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对辽宁省的满族文化资源的时空分布及等级进行描述的基础上,提出合理保护资源、从体验视角开发资源、提高导游服务质量和科学发展旅游纪念品等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桂林水利文化与建筑文化、藩王文化与民族文化、儒释道文化、山水文化、抗战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及其开发潜力的基础上,提出抓住"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桂林市行政重心西移的机遇,树立旅游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理念,挖掘桂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实现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目标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