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楼市》2011,(Z1):75-91
他们活跃在2010年,策马驰骋地产界,运筹帷幄,掌控全局。有人比喻,征战楼市犹如"华山论剑",虽然"江湖"味重了,但杀气一样凛然。声东击西,尽显英雄本色;瞒天过海,把控转变时机;女子当道,巾帼不让须眉。破茧成蝶、逆风飞翔,谁在危机中凸显转变的力量?脚踏实地、心系购房者,谁在引导楼市健康生长?力挽狂澜,屹立潮头浪尖,谁在照亮楼市前行方向?这一年,楼市几番危机,他们在逆境中突围,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了寻找楼市的年度骄傲,《楼市》杂志历数这一年的风云人物,述说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2.
由于2007年春节比往年推迟,所以开发商们抓紧在2006年最后的时间力争“揽金”。从《楼市》对杭州透明售房网一年多的跟踪数据显示,2006年的5月和10月是楼市成交的两个小高峰,依照2005年惯例,10月后,月成交量将呈逐渐下降趋势,但是2006年12月却要比11月略胜一筹,成交增加278套,比2005年12月增加895套。可见,2006年底成交形势喜人,购房者和开发商们对杭州的楼市都表现出了较大信心,多数购房者和业内人士认为,平稳与小幅上涨将是杭州楼市今后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据本刊《2003年北京房地产市场三大趋势》的预测,今年北京楼市的商品住宅供应充足、利好措施不断出台、市场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种种迹象表明,2003年将会是消费者置业的春天。在这种情况下,谁将在群雄逐鹿、风云际会的北京楼市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楼市中的亮点,谁又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已经初见端倪。  相似文献   

4.
2007年2月1日,《楼市》杂志发行部为获得2006年度杭州报亭零售前三名的报亭,对摊主致谢并颁发奖金。这已是《楼市》杂志第三次对零售摊主的年终答谢。《楼市》杂志创办至今,从一本陌生的杂志到被读者逐渐认知和接受,并且在杭州房地产市场上已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这一路的成长离不开各零售摊主的帮助。楼市杂志社全体同仁值此新春之际特别感谢零售摊主们的关爱和帮助,并祝新春快乐!趁此答谢机会,记者访问了几位获奖摊主,了解2006年《楼市》杂志的零售情况和读者意见。  相似文献   

5.
刘志明 《经营者》2003,(8):33-33
<正> 当电视上还在做彩电广告的厂家变得稀疏时,手机广告却粉墨登场,闹得沸沸扬扬。是又一波“行情”?还是又一次“赶集”?是又一番混战?还是又一个沸点?国产彩电大户两年河西,三年河东,在大难不死中赌上了手机,拼上了彩电高端——从低水平重复到“高水平”重复,仍是产业重构,还是产品重构,就谁也不是赢家。就谁也长不成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6.
《楼市》2007,(7)
新盘,必然牵引市场期待的目光;新盘,必然寄托买房人的梦想!经过2006年宏观调控洗礼的杭州楼市,房价趋于平稳,交易结构优化,自住型需求成为市场主流。阳春三月,在这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时节,有多少楼盘值得我们期待?有多少楼盘能够引领潮流?请鉴赏:《楼市》杂志为您精心推荐的2007杭州年度“主流新盘”!  相似文献   

7.
《楼市》2007,(13)
弹指间,2007年已走过一半。在这半年中,杭州楼市大放异彩,无论从土地出让量的释放到地产大鳄疯抢“标王”地块,还是从漏夜排队的售楼现场到楼盘连创成交量新高,无不印证了杭州楼市的回暖态势。而且根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确定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发展格局,这将预示着杭州楼市仍将以更加火爆的趋势在今后几年内吸引更多地产商的眼球。  相似文献   

8.
2015年是我国“十二五”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三五”全面深化改革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刻不容缓,必须要“攻坚”、“涉险滩”、“啃硬骨头”,但平稳和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也是前提。基于楼市和宏观经济“唇亡齿寒”之关系,在确保经济能够顺利转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同时推动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战略框架内,楼市缓冲带的作用将进一步体现。因此,在2014年楼市经历了差别化调控、千方百计去库存、全面退出行政干预和促进住房消费等多个阶段性主题后,2015年楼市政策一方面将延续2014年下半年以来促进消费的主题,另一方面也会根据宏观经济走势、房地产运行情况再决定下一步促进楼市的政策力度,同时也将规划“十三五”期间住房发展的政策指导。  相似文献   

9.
《楼市》2008,(Z1)
集结号响,看2008楼市谁主沉浮!2007年,是楼市波澜壮阔的一年。中海、万科、世贸、保利、雅戈尔等十数家外来大鳄强势介入杭州,短时间内地价屡创新高,市场向好之时,土地开发成本也呈上行走势,相应的意义上也影射着房地产平台结构的提升。2007楼市这个  相似文献   

10.
《乡镇论坛》2008,(1):15-15
《乡镇论坛》2007年4月上半月刊发表了杨贵珍写的《缺乏“新农民”谁来建设新农村》一文。一些网友在本刊博客上跟帖发表评论。  相似文献   

11.
空置率与房价成正比的事实再次证明,楼市投机行为已经相当严重,房地产祸根开始发芽、长大。是谁吹大了楼市泡泡?2009年,中国大中城市的房价毫无预兆地直线上升,无论是上涨幅度,还是上涨速度,都远远超过了2007年。  相似文献   

12.
沧海一声笑,滔滔涨落潮,楼市随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限购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江山笑,居梦遥,涛浪淘尽红尘房价知多少?"刚需"憔竟付四成,豪情只剩了一襟晚照。苍生笑,望房兴叹,该买不买谁知道!——面对下半年波诡云谲的楼市,为了诙而谐之,特先奉上一曲楼市版笑傲江湖之《沧海一声笑》聊做开场白。  相似文献   

13.
吕莉  董轶群  冀萧然  陈亚娜 《楼市》2011,(Z4):135-149
政策层层围剿,博弈再度升级。2011年秋,杭州地产上演"生死时速",楼市进入"后调控时代"。谁能预判准确,先知先觉,撑过这个最寒冷的冬季,迎得来年的春暖花开?谁将未雨绸缪,目光长远,抓住调控最佳整合时机,布局未来的十年大运?房博会前夕,《楼市》记者走进杭城大小房企,与房产项目操盘者、房产营销线精英共同探讨当下时局,研判市场走势。而面对这日益凶猛的调控围城,开发商一致认为,做好产品方是制胜之道。  相似文献   

14.
“李嘉诚和王健林这两个在过去20年从中国房地产市场赚取最多财富的富豪近日来两面下注,以防止损失,他们逐渐从中国楼市抽身,致力于投资多元化。”8月11日,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注意。李嘉诚似乎又一次躲过了一场“楼市危机”。这家网站援引美国《华尔街日报》的消息称,李嘉诚将以15.4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出售上海盛邦国际大厦,这是这位大亨旗下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售的第五处房地产。  相似文献   

15.
上承2006破局之势,2007年是房产新政落实关键年,房地产管理、开发、消费都将继续深刻转型。宏观形势明朗,广州城市价值将持续释放,楼市供求平衡发展,预2007全年广州房价上涨12%。"  相似文献   

16.
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发布了我国首部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根据《规划》,到2010年,网络消费将成为我国市场上重要的消费形态,网络化生产经营方式将基本形成。届时,企业进行网上采购与销售额占采购和销售总额的比重分别将超过25%和10%。  相似文献   

17.
这群“自由”了的年轻创始人,都将会给企业界带来深远的影响激情创始人离开企业之后,企业的未来会怎么样?继续壮大;停滞乃至慢慢衰落;突然崩溃——无外乎这三种命运。而创始人离开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命运。《中国企业家》2007年第一期封面文章《谁救了创维?》,在广东企业界引起广泛反响,广州、深圳、东莞一带这期杂志脱销。人们在感慨黄宏生的不幸与幸运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或自己身  相似文献   

18.
《楼市》2004,(Z1)
自国家宏观调控相关政策实施以来,杭州楼市观望气氛逐渐弥漫。开发商、专家和百姓仁智各见、众说纷纭。那么,在购房者的眼中,当前杭州楼市将何去何从?不同板块的楼市将呈现怎样的分化趋势?宏观调控对杭州楼市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针对以上问题,《楼市》杂志联合浙江著名市场研究机构--杭州华坤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在9月下旬组织了一次针对杭州目前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的专项研究,以期从购房者的角度对整个杭州房地产市场观望心态的变化作一次深度的了解和判断。  相似文献   

19.
《楼市》2008,(Z1)
2007年对于杭城的房地产市场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前三季度的疯狂抢购、飞涨房价与四季度的调控高压、成交量萎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回顾和总结让我们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过去,展望未来。一年来,我们和广大读者一起见证了杭州楼市的起起落落,也伴随着楼市一起成长,它的每一次喜怒哀乐都牵动着广大购房者的心,申花、三墩和九堡,三足鼎立。滨江·万家花城、耀江·文鼎苑、昆仑·红苹果掀起热浪。那么,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呈现给了我们怎样的一道视觉大餐?各个区域又缘何"几家欢乐几家愁"?2007年,楼市收获了什么?楼市风云中又有哪些面孔是值得我们铭记的?值此岁末年初之际,《楼市》杂志推出2007年度·楼市揭榜,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一起回顾2007年里这些明星们的灿烂笑脸,再现楼市行情的变迁。走过的岁月里,总有些人是不能忘记的,也总有些事是不能释怀的。对于楼市来说,楼盘永远是这个市场中真正的主角,哪些楼盘哪些风景是您一直以来念念不忘的,不妨跟随我们一起来揭榜评楼,盘点2007楼市期望能够帮助您在2008年的楼市中走得更稳。  相似文献   

20.
楼市服务     
《楼市》2004,(9)
《楼市》帮你解楼事 如果你在买房卖房、装修装潢等消费活动中遇到法律疑难或维权问题,如果你想行专业咨询,都可以拨打《楼市》热线电话:0571-85179558,我们将帮你答疑难,提供咨询,并将你的诉求转请有关部门给予妥善处理或解释。对一些重大具有典型意义或普遍现象的投诉或咨询,我们将在《楼市》上给予刊登。 但,我们要求你反映的问题务必要真实、客观、有事实依据。 谢谢你的信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