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略论反商业贿赂的刑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娟 《发展》2009,(6):113-114
《刑法》作为治理商业贿赂犯罪的重要法律武器,其反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体系是否完整、严密,直接决定了打击商业贿赂犯罪的有效性。尽管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对与商业贿赂犯罪有关刑法法条进行了重要修改补充,但仍存在许多缺陷。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张红莉 《魅力中国》2010,(35):154-154
商业贿赂犯罪是贿赂犯罪中的一种,已经成为啃噬社会主义食粮的蛀虫,而且案件日益剧增,犯罪手段也越加的多样化,已经极其严重的败坏了社会主义公仆的形象,进而大大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笔者立足于法条与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并从医药购销领域贿赂犯罪方面为例,综合自己就商业贿赂犯罪的见解,希望能为更好的促进我国反商业贿赂犯罪立法的完善和相关体制的健全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六),对商业贿赂犯罪进行了大修改;2007年对商业贿赂犯罪罪名的修正;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联合发布<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所有的这些足以显示我国反商业贿路的力度和决心.商业贿路越演越烈,其危害性引起全社会的共鸣,惩治与预防商业贿路成了我国刻不容缓的重任.  相似文献   

4.
由于商业贿赂犯罪的特殊性,决定了按照传统的刑事原则和制度无法顺利完成追究犯罪、惩治贿赂的任务。结合《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规定,在商业贿赂犯罪追诉中构建污点证人制度、推定规则等,可以适应对商业贿赂犯罪追诉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王鹏祥 《特区经济》2010,(12):246-247
商业贿赂犯罪是一种新型经济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目前商业贿赂犯罪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商业贿赂犯罪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治理商业贿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总体上的考虑和部署,我们需要多方面加大对商业贿赂的惩治力度。  相似文献   

6.
王军利 《魅力中国》2011,(2):148-148
针对商业贿赂犯罪案件,检察机关侦查部门应该在把握商业贿赂犯罪的特点的基础之上,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灵活运用侦查策略,全力围剿商业贿赂犯罪。  相似文献   

7.
去年岁尾,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商务部等部门在天津联合召开了"反商业贿赂与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商业贿赂已经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带来了众多的负面影响,需要强有力的法律遏制。12月24日,刑法修正案(六)草案首次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该草案对刑法做了部分修改补充,其中"将对医疗回扣等商业贿赂犯罪追究刑事责任"成为此次修改草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商业贿赂已经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徐伟贻 《魅力中国》2010,(4X):160-160
本文主要对当前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犯罪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查处困难进行剖析,并由此进一步提出防范和打击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樊冀  熊之洲 《中国经贸》2010,(24):113-114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并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实现现代化,构建和谐的经济社会关系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任务很重,如医改、环保、教育、民生等都是当务之急。但,在这诸多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中,带全局性、根本性的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就是反腐败显效体制构建问题。因为,多年来反腐败的实践数据显示,商业贿赂腐败犯罪正在消解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切积极成果;一边是经济成果快速增长,一边是商业贿赂犯罪金额、人数、领域在不断地迅猛地增大。可见,构建显效预防惩治商业贿赂体系,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实践中总结出我国反商业贿赂犯罪惩治和预防的四大“不适应、不协调、不相称、不对称”的体制缺失弊端,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治理商业贿赂的四大体制对策。  相似文献   

10.
既要反寄生于市场权力的商业贿赂,又要反寄生于行政权力的商业贿赂,这正是目前中国反商业贿赂风暴的特色 2006年1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的讲话中。将“反商业贿赂”列为今年六大要务之一;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corruption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in India using data from the World Bank Enterprise Survey for 2013-14. A set of testable hypotheses is formulated with regard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ribery and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to capture the nuances of the effect of corruption on firm performance. To overcome endogeneity between bribery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study employs two-stage least squares instrumental variables estimation. The foremost finding is that bribery h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effects on firm profitability and labor productivity. This finding confirms the hypothesis that in India bribery “sands the wheels” of business. A further finding is that the negative effect of bribery on productivity is stronger in states run by right leaning parties, although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f party orient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ribery and profitability. This finding supports the hypothesis that tighter connections between business and government facilitate rent seeking that undermines productivity even as profitability is unencumbered. Finally, bribery is found to have more harmful effects on smaller and older firms than on larger and younger ones.  相似文献   

12.
雷水秀  刘芳 《特区经济》2008,(5):141-142
近年来,经济活动中的商业贿赂现象,几乎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政府采购领域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部分,也毫无例外地成为商业贿赂进攻的主要对象。本文结合政府采购工作实际,就商业贿赂在政府采购领域领域形成的原因,作些浅显的分析,并提出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蒋晗华 《特区经济》2012,(10):232-234
《刑法修正案(七)》增设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扩展了传统贿赂犯罪的主体。犯罪主体表述中的"近亲属"、"关系密切人"等模糊性用语,难具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对犯罪主体进行清晰界定,对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适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近年来披露的腐败官员的案例为基础,以涉及省部级腐败官员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官员腐败、审计师选择与公司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行贿的公司倾向于选择低质量的审计师,非行贿的公司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行贿公司的公司价值在短期内显著高于非行贿公司;以审计师选择为传导机制与实现途径,官员腐败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会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商业贿赂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也是我国近几年重点打击的犯罪行为。本文主要对商业贿赂的危害做出分析,进一步探讨应对商业贿赂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张晓涛 《特区经济》2007,(7):232-233
本文着重对商业贿赂罪的犯罪主体进行了探讨,对实践中较有争议的医生及足球裁判的身份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如何解决商业贿赂罪的犯罪主体过窄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陈红艳 《特区经济》2008,(11):253-254
跨国公司商业贿赂所显现出来的危害性,已经超出了其所涉及的经济领域,对政治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对跨国公司商业贿赂行为进行法律规制就是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有力保障,同时也能够对各国的廉政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村庄信任资源存量高并不必然促进基层社区政治权力的正向分配,由非正式行为准则和互惠规范构建的乡村人际信任网络将选民与贿选者捆绑,形成道德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贿选提供非正式制度依托。制度信任被操纵成为贿选者规避风险的工具,加之它回应选民诉求的迟钝和乏力,迫使选民转而依附人际信任。高能的乡村人际信任不断挤占制度信任空间,形成纵容贿选的“加速数效应”。为此,培育新型农村社区组织,转变宗族式信任分配机制为制度化的信任分配机制可有效预防和遏止乡村贿选。  相似文献   

19.
马龙仙  黄琳江 《特区经济》2013,(10):155-157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作为一种新型的受贿犯罪,在我国《刑法修正案(七)》的新增法条中已经对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一立法同时也是预防和惩治国内腐败的现实需要,这一受贿犯罪设立了我国刑法对权钱交易行为的惩治盲区。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还需要在立法上进一步明确该罪的犯罪对象和犯罪数额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骆绪刚  王荣利 《特区经济》2007,226(11):260-262
诱惑侦查是侦查贿赂案件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其极可能被政治利用,作为政治打击手段,国内外学者倾向于否定其在贿赂案件中的适用。应该说,作为一种特殊的侦查手段,诱惑侦查是把双刃剑,在侦查贿赂案件中,有适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同时也必须对其适用的类型、适用的限度、适用的对象、适用的程序以及救济措施等方面进行法律规制,以限制其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