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莹 《时代经贸》2013,(24):75-76
本文使用上市公司2009—2011年的面板数据研究管理层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净资产收益率及每股收益存在正相关关系。管理层持股比例上升,上市公司绩效也随之提高。文章最后针对实证结论,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股权激励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已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中,其股权转让定价均以企业每股净资产为基准。文章通过案例分析,认为这种定价方式有失公允。建议采用自由现金流量法由独立的中介机构评估企业价值,并对管理层人力资本历史贡献进行量化。合理的定价应该是两者的差值除以企业总股本。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尤其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的核心问题是定价问题,因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员工或者其所投资或委托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对本公司进行收购或通过本办法规定的方式取得本公司控制权的,公司应当聘请评估机构提供公司资产评估报告。在以往实施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试行管理层收购案例中,定价模式一般是以每股净资产作为定价基准的,但这一标准并不科学。因为每股净资产是依据“历史原则”从会计角度对企业资产的记录,并不代表资产的优劣和企业未来的盈…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累计超常收益法,利用1997年~2003年间的样本,实证研究了国内流通股市场对机构股权投资者收购公告的反应。结果表明:从上市公司发布机构股权投资者收购公告前2~3个月开始,目标上市公司流通股的累计平均超常收益就显著上升;而国有机构股权投资者收购公告的市场反应显著大于民营机构股权投资者收购公告的市场反应。通过相关关系检验和回归分析,发现目标上市公司的流通股规模、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变量对累计超常收益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定价问题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娥平 《当代财经》2004,(5):65-67,84
管理层收购定价涉及到国有资产的保全和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问题。我国现在流行以每股净资产为基准的做法不够合理,也不应该考虑管理层的历史贡献。管理层收购定价要以市场化为方向,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6.
范力  刘岩 《生产力研究》2007,(22):105-107
文章系统分析了目前我国管理层收购定价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借鉴国外管理层收购的定价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MBO实践和具体的法规政策环境,指出增加竞争性和透明度是我国上市公司MBO定价的关键。具体建议包括:引入公开竞价机制,MBO定价市场化,考虑管理层历史贡献的补偿,强化中介机构的作用,用现金流量折现法逐步替代净资产法以及建立MBO评标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上市公司逐步实施各种以公司股本结构调整为特征的资本运营方式,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国有股配售与回购国有股是上市公司对于调整国有股权比例的两种主要资本运营方式。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是管理层、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关系人了解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2005年4月到2006年底股权分置改革已基本完成,至此我国资本市场进入了后股权分置时代.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相关研究中,以行业数据为样本的专门性研究很少.本文以2008年度发放现金股利信息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其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每股收益、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净资产收益率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相关度不高,每股净资产与每股现金股利相关性较强.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实施管理层收购(MBO)的公司越来越多。但目前,在我国实施MBO还有一些难题没有解决,而最敏感的是该如何确定收购价格。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首先,通过与欧美国家的定价实践作比较,归纳分析了我国MBO定价存在的不足;然后,借鉴欧美国家的定价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建立市场化定价机制的建议:采用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方法和引入市场竞价机制,保证收购价格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产权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准备实施管理层收购(MBO)。但目前,在中国实施MBO,还有一些难题没有解决。最为突出和敏感的问题是收购标的价值(即收购价格)的评估和确定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1.
管理层收购(MBO)中的企业价值定价一直是一个关键而又敏感的问题。目前我国多以每股净资产定价。国外多以折现现金流法定价。本文通过分析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认为企业价值既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这是必要条件;也要考虑市场对企业的认同,这才是充分条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市价折现法,将企业盈利水平与市场对企业的认同结合起来考虑企业价值定价。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1997年~2007年我国所发生的56起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案例为样本,对流通股股东的短期财富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我们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MBO宣告日前后共5天的CAR为0.64%且不显著,MBO前30天至宣告日当天的CAR为0.56%且不显著,MBO宣告日至后30天的CAR为-4.6%且显著。从而在整体上,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对流通股股东带来的短期财富效应为负且显著。论文最后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我国2007-2013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风险偏好与企业研发投资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管理层股权激励和风险偏好对公司研发投资均具有正向影响;并且管理层股权激励对风险偏好与研发投资之间正向相关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管理层风险偏好对股权激励与研发投资之间正向相关关系的调节作用也显著.  相似文献   

14.
李春景  李萍 《经济师》2009,(11):80-81
以2006年沪、深两市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41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修正的横截面Jones模型计算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衡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使用T检验、pe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对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刺激了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管理层股权激励程度与盈余管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就越高。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上市公司MBO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益智 《财经研究》2003,29(5):45-51
本文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MBO),从方式、定价、资金来源、财富效应以及公司绩效等诸方面进行了全样本实证分析,并结合国外的理论实践作了对比评论。通过对累计异常收益CAR、每股收益、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的计量,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MBO并未提高公司绩效,股东财富效应也不显著,且存在违反“公开、公平、公正”三公原则的行为,同时指出目前有关配套措施亦不完善,从而得出慎行上市公司MBO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盈余管理行为对并购溢价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非流通股权的转让以会计报告中的每股净资产为重要定价依据,会诱发相关利益人利用会计盈余管理操纵股权转让价格.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影响并购溢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证研究发现盈余管理变量与股权转让溢价率显著负相关.这一方面表明在股权转让讨价还价过程中.股权受让方能够"看透"目标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另一方面也反映相关利益人通过降低利润的盈余管理,试图抬高股权转让溢价率以迎合监管部门的要求,获得监管部门对股权转让的审核批准.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管理层收购问题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在我国曾一度出现管理层收购的热潮,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乏以及制度设计的缺陷,在管理层收购的实践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资金来源问题、法律依据问题、信息披露问题、收购价格确定问题、新的“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问题以及具体操作上的问题等。为了防止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在股市全流通问题解决之前,应停止国有股以管理层收购的方式向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转让。  相似文献   

18.
徐潮进 《经济问题》2012,(3):98-102
在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下,通过检验上市公司折旧政策选择与盈余反应系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做出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盈余反应系数和折旧费率之间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前的样本中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资本市场存在着功能锁定现象,而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的样本中则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资本市场能够在调整上市公司折旧政策横截面差异的基础上对其会计盈余做出定价。因此,我国的股权分置改革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完善,从而有助于我们了解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变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我国创业板2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其2011年一季度的财务数据,通过运行SPSS 17.0软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每一家上市公司考虑其经营状况,根据对财务指标的曼一惠特尼检验结果,建立了包括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收入、净资产、总资产、每股净资产、每股现金流6项财务指标的Logistic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20.
资产专用性、资产一体化与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资产一体化和资产专用性的角度来实证检验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我们采用一种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因子分析法来综合评价2000年我国深沪两地上市公司发生的并购事件对收购公司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收购公司并购绩效从整体上呈上升与下降交错的趋势,且与资产专用性正相关,同时前者不仅与股权控制变量短期内存在显著相关性,也与组织控制变量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