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梳理出行为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发展逻辑为:由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内引入行为经济学的新发现转向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约束进行行为福利分析,进而在学科的逻辑起点、核心内容和实践意义上反思,走上了由注重科学属性回归到注重经济学的道德科学属性的发展之路。行为福利经济学加深了人们对于行为的"生态意义"、"心理契约意义"以及社会福利含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当今的世界,企业在市场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企业经济在社会中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经济主流了,但是在现实中,存在不少企业对自己的会计信息瞒报、虚报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的面对这个问题,找出对策抑制其自利的行为,避免给社会造成大的损失,本文就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并解决企业中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医疗诚信问题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日益彰显重要,已有的文献关于诚信的研究从经济学的角度较多,从行为经济学的有限理性理论、预期理论、认知偏差和条件依赖理论视角,剖析了中国医疗机构诚信缺失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诚信缺失的对策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经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的逻辑起点都要依据经济学假设展开,"经济人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发展的基本假设,即精于计算、理性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由于其过度张扬人的自利导致主流经济学在经济界标和社会界标上错位,虽然经过修正和完善,加入了制度、伦理道德的因素,却仍不免陷入人本贫困。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直坚持人本导向,确立了人本思想的研究地位,通过对"经济人假设"的批判,实现了自我扬弃和超越。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发展过程中,仍要坚持人本导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重视人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价值,尊重人本精神,强化经济学对人的研究与深化。  相似文献   

5.
传统经济学建立在自利性假设之上,认为参与人仅仅关心自身利益,即使出现有悖于自利性假设的行为,也只是暂时性的偏离。而最近二十多年的实验经济学研究对该假设提出了质疑,利用大量实验数据不仅证明了人类行为中公平偏好的存在性,而且还表明这种存在性绝非是暂时性的偏离,其对人类的行为决策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影响。目前相关学术研究主要体现在公平偏好与其他社会偏好的区分、有关人类行为决策中公平偏好存在性的实验证明、基于结果的公平偏好与基于动机的公平偏好的差异以及公平偏好对传统激励契约产生的影响。本文指出了国外学术界对公平偏好实验中包括实验对象、货币金额和文化等方面的质疑,同时也揭示了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构成了有关公平偏好实验经济学的研究进展及前沿趋势。  相似文献   

6.
张畅  刘斌  雷雅 《当代经济》2017,(35):154-155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公共部门发生在经济领域的行为和产生的效应的一个属于经济学分支的学科,既探究公共部门的行为逻辑,又分析公共经济行为的约束条件,还考察公共经济的最大化目标.公共经济学既有规范分析又有实证分析,既有演绎推理又有归纳描述,既体现出个人主义方法论又体现整体主义方法论.在公共经济学发展的历史阶段,随着公共经济学研究视野不断扩展、研究领域日益朝着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方向前进,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更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大背景,把经济分析工具与对经济、政治、社会体制的理解和论证有机结合起来.本文将按照公共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阶段进行分类,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做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帝国主义"作为经济学扩展自己研究领域这种现象的特定称谓,通过"侵入"其他社会科学的边界,在援助和丰富经济学自身的同时,也在援助和丰富邻近的社会科学.尽管"经济学帝国主义"存在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问题与不足,但总体上我们还是应当承认和肯定它具有其合理内核.我们不应把它简单地理解为那种真正的帝国主义行为,其带来的应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多赢局面,它可以被看作是经济学为构建开放的社会科学所作的有益尝试;"经济学帝国主义"本质上是"科学帝国主义"的表现.本文就"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演进轨迹、重要表现进行了阐述、剖析和简要评析;并基于此,对我国经济学的发展和建设作了相关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经济思想史上一些相关文献的理论回顾,本文认为,在中国经济与中国经济学理论互动演变的当下格局中,是对经济学的性质、意义、任务以及它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这样一些元经济学问题进行理论反思和讨论的时候了。第二小节的文献追溯发现,在经济学说史上,伴随着由"政治经济学"向"经济学"的转变,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学的本质和任务的理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三小节讨论了经济学能否成为一门价值中立的科学问题。研究发现,任何经济学派的理论观点都会潜含着某些价值判断和伦理原则在其中,经济学家作为一个"学术人"所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如何透过自己的文化信念和价值观,去发现人类社会中的某些"自然秩序"。第四小节讨论了经济学能否成为像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那样一种高度形式化的"精密科学"这一问题,并对目前主流经济学中流行的唯科学主义的研究偏向做了一些反思性的评论。本文最后所得出的结论是:为了中国的理论经济学在未来的健康成长,应该鼓励不同经济学流派和研究路径之间的竞争、对话和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唐卓瑶 《经济师》2012,(6):57-58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信用的好坏是衡量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发达的市场经济,必然有健全的信用制度作为基石。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信用问题也日益突出,信用缺失将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经济活动的效率,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严重阻碍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传统经济学在分析问题时都是以"经济人是理性的"、"市场信息是对称的"等假设为基础。但现实经济活动中,交易主体的信用行为并非完全理性,文章运用新兴的行为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失信行为的各种现象,并提出了相关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深刻揭示和批判了庸俗经济学的价值缺失和拜物教.价值缺失致使庸俗经济学停留于货币和价格的表面现象,并滑向了货币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的迷,因而无法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在对斯密价值理论的解析中,马克思就已经揭示了经济学的拜物教倾向.斯密和李嘉图之后的正统经济学逐渐远离了劳动价值论,尤其是边际主义兴起以后,完全倒向了以效用价值论和均衡价格为主要表征的拜物教.拜物教不仅体现了庸俗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符合资本家自身的利益.重新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贡献,破除庸俗经济学拜物教的影响,对于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