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以来,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治理有效,既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也是基层党组织整合资源、汇聚力量,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江阴市探索农村治理新架构、推进农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剖析其呈现的"一核两网三治"融合共治新模式,以期为其他地区建言献策、提供启示借鉴.  相似文献   

2.
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意义。进入新时代后,乡村治理现代化又被赋予了新的逻辑内涵和目标要求。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存在治理观念落后、“三治融合”困难、治理主体缺位等方面的问题,探究其背后的经济、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和相应制度供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解决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应创新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完善“三治融合”新体系;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精准定位各党政机关职能。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中提出的"乡村为本"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新农村的启示有:建设新农村应以农村为本,使"外力"与"内力"紧密结合;农村组织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政府不能包办代替;农业与工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4.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就对农村提出新的发展要求,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的发展方式正在与新形势接轨,出现了重大转变,例如,加强各经营主体间联系的三产融合发展方式.宜宾市以现代农业"6+3"特色产业引领农村三产融合,对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因地制宜的特色发展方案.本文旨在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三产...  相似文献   

5.
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途径,也是乡村治理体系创新的关键环节。在地域环境、文化习俗等特定因素影响下,构建“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须在遵循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新时代乡村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坚定中国共产党在“三治结合”中的主体和主力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乡村群众治理需求的价值遵循;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依归;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促进乡村有效治理的实践理路。从而有力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加快数字化发展与建设智能化平台已经成为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基本理念.已有研究探讨了数字治理平台促进政社合作生产的现象与过程,但鲜有文献讨论数字治理平台如何提升政社共治有效性.从数字治理平台的功能维度出发,文章构建了数字治理平台打通政府与社会"双循环"的三大机制:参与机制、中介机制与动员机制.基于对浙江省数字治理平台的考察发现:数字治理平台的参与机制为政社共治提供了多元治理主体,中介机制为政社共治提供了互动规则和制度基础,动员机制为政社共治提供了目标共享、资源整合等动力基础.最后,文章探讨了数字治理平台在政社共治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切实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建设,完善基层治理的立法和制度体系[1]。基层是群体矛盾冲突易发的高风险地,故社会治理应首先将视角置于乡村社会治理。进入新时代,我国乡村法治建设成效显著。但还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为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农村自治组织工作人员所受监督不足、农村执法能力及队伍建设不足、乡村法治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遂提出应以党建引领加强普法宣传、多方参与、共管监督、立法工作、乡村执法能力推进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路径选择,持续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浙江桐乡是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和"三治融合"发源地,该市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数字赋能、流程再造、系统重塑,打造浙里基层治理"四治融合"应用场景,推动"三治融合"向"四治融合"迭代升级,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底座.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治理是顺应数字技术发展趋势而兴起的一种公共治理新模式,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高度契合性,为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供了理论基础。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是政府、村委会、农民等主体,以数字化、信息化和智慧化的数字治理平台为牵引,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能力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过程,其作用机理集中表现为通过数字技术与基层共治机制的融合互补,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建立起主体联结机制、资源整合机制、整体性协作机制和监督反馈机制。在实践中,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还面临着思维、技术、效能、主体、制度等困境,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需要打破传统治理思维、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数字治理运行机制、加速乡村数字人才培养以及完善乡村数字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乡村生态破坏加剧,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成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基层政府、企业单位、乡村居民作为主要治理主体,存在着治理意识淡薄和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的治理状态,这就要求治理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权责作用,构建治理主体的整体性结构,不断形成多元协同共治的治理主体格局。在乡村生态治理过程中,认识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共治逻辑不仅要明晰治理主体间是利益共同体,还要通过人与自然互为主体性来把握人与自然也是利益共同体,让中国乡村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综合体和都市农庄都是"生态农业—农村社区—乡村旅游"复合共生的新形式,但都市农庄是整合乡村旅游综合体多种类型和功能的新业态,是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新形式。文章对两者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乡村旅游综合体和都市农庄拥有共同的资源基础、产业基础、市场导向、发展理念、目标市场和高品质服务保障,但两者在核心赢利点、配套支撑点、区位选择、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方面又迥然不同。已有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思路和模式给了都市农庄建设一些启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都市农庄建设的一些思路,即与"三农"建设融合发展,以农业为基础多样化发展;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与文化建设相融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产业建设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业链延伸;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走生态化道路等。  相似文献   

12.
在乡村治理的实践中,村民是推动乡村发展与进步的主体,而村民主体地位的体现则是以民为中心."五共"工作法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要求,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发展成果与群众共享.D镇在乡村发展与治理中进行了运用,故而在顺利推进工作的同时赢得了民心.本文分析了"五共"工作法在D镇在乡村治理逻辑,最后总结了"五共"工作法在D镇运用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9,(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十九大报告还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破解乡村治理主体力量"外生强、内生弱"的困境,实行民主自治,充分发挥乡村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15,(8)
生态乡村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关键目标。近些年来,桂林市生态乡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当前生态乡村建设中,存在农民参与主体意识不强、建设资金相对不足、对生态乡村建设理解不够等困境和问题。为破解这些困境,文章提出了适应当前形势的对策,以期对顺利推进我国的生态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5.
乡村生态康养旅游是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的产物,发展乡村生态康养旅游是带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我国乡村地区生态旅游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情况并不尽如人意。研究表明,我国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与健康产业虽然实现了初步的融合,但产业融合度偏低,主要是由于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资金投入不足;企业整合与创新能力不足,康养旅游精品缺乏;高素质人才培养不足,职业能力培训欠缺。探究问题的根源、关键、根本、核心和突破点,并提出以"协同行动、协同服务、协同共享、协同监管"为目标的协同发展体系,包括协同发展的目标、主体和任务,以期促进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以乡村生态康养旅游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建设新农村离不开中国的文化传统,梁漱溟的"乡村为本"思想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富有启示:各项支农事业应符合三农实际;农村组织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政府不能包办代替;农业与工业必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7.
《经济师》2015,(11)
乡村治理就是多元治理主体对乡村的公共事务进行协同共治的过程,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治理方式的协同性、治理内容的公共性以及治理目标的综合性是其主要特征。为了探究现阶段传统乡村的治理情况,文章选取某省某县的一个传统自然村落为分析对象,试图呈现在行政村一级的两委班子职能弱化的情况下,以村民小组为基本治理单元的村治结构,以及由于权力结构失衡、家族势力、干部素质低下、政治信任缺失等导致的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社区建设进一步推进,传统的乡村管理模式渐渐地失去了效力,乡村治理的理念也正逐渐被引入到农村社区建设中去.乡村治理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合作与博弈的过程,完善我国乡村治理的机制,提高治理的绩效,必须从我国农村社区发展的实际出发,多渠道有效地提高各主体的治理能力,完善和协调治理主体间的合作机制. 一、乡村治理的概念 1、强调乡村治理的主体.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大部分的学者都比较赞同乡村治理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实施管理的过程,乡村社会是国家和社会共同作用的一个领域.党国英认为,乡村治理是以乡村政府为基础的国家机构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给乡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活动.乡村政府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任艳妮认为,乡村治理是包括政府组织和乡村社会以及其他主体在内的一种多元主体围绕公共权力与资源有效配置展开的活动.房正宏认为,乡村治理场域至少存在三方治理主体,即基层国家政权(乡镇政府)、地方精英、村民委员会(民众).  相似文献   

19.
秦寒 《当代经济》2024,(4):103-108
乡村治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工程。为使乡村治理更加有效,避免乡村治理低效而影响共同富裕的实现,基于乡村治理和共同富裕的内在耦合,探究共同富裕对乡村治理在目标取向、理念转换、主攻方向和遵循原则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更高期待。目前,乡村治理助力共同富裕仍面临着乡村治理主体流失、农村内部居民收入马太效应风险增大、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等现实难题。基于此,从治理主体、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公共服务等三个维度来探讨乡村治理助力共同富裕的对策:打造乡村治理共同体,凝聚乡村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在农民收入上,实施扩中提低行动,打好共富乡村建设的组合拳;在公共服务方面,构建多层次供需契合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筑牢共同富裕的生活屏障。  相似文献   

20.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发展阶段对我国乡村治理的领导机制和乡村治理体系等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乡村治理在领导干部、主体结构、人才机制、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党建主线、制度建设、激励机制、创新手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等角度提出新发展阶段我国乡村治理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