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现阶段,中国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为城镇居民、地区之间、不同行业和城乡居民之间。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涵盖了全社会所有成员,存在时间最长;行业间的收入差又集中在城市不同行业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并到城镇居民收入之中;中国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地区,农村人口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地区差距实际上也就主要表现为城乡收入差。因此,研究中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最主要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2.
胡晶晶 《开发研究》2013,(1):21-25,29
未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会如何发展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从可能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主要因素来看,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竞争日趋激烈、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困难、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差距和教育差距的累进扩大、城乡劳动力负担人口差别的拉大等都可能导致未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一系列城市偏向政策的逐步调整、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农民利益群体的逐步强大则可能导致未来城乡差距的缩小。其最终发展趋势将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农村和农业的支持力度。从基于1978~2011年统计数据建立的ARIMA模型分别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进行预测的结果来看,在未来五年,如果国家不继续出台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城乡差距仍会小幅扩大;但如果政府能保持现行支农政策的连续性,并继续出台一系列的重大惠农措施,持续稳定地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则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将继2008年出现小幅回落之后继续得以缓慢缩小。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莉  牛玉清 《特区经济》2004,(12):170-171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总量看,1978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总量占城乡居民总收入的34.05%,农村居民收入占65.95%;而同期的人口结构显示,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7.92%,农村人口占82.08%。1996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总量占城乡居民总收入的49.81%,农村居民收入分配总量占50.19%;同期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8.14%,农村人口占71.86%。可见,城镇居民收入总量的增长快于农村居民收入总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和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时期,促进人口老龄化风险由空间集聚向区域分担转变,对于提升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会加剧我国老龄人口的集聚效应;空间区域异质性表明,在东北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对老龄人口的集聚效应更加明显。此外,对老龄人口集聚方式进行分类回归分析发现: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虽然能够有效缓解城市老龄人口集聚,但是会强化老龄人口在省份维度的集聚;社会保障支出在缓解老龄人口集聚的过程中产生了逆向调节作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在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强化老龄人口集聚的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对于各地区充分识别人口老龄化风险空间集聚水平、实现人口老龄化风险分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相对城市,收入水平、人口结构等原因使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更为突出。近年来农村养老服务机构不断增加,但农村老龄化程度也在逐渐加深,农村养老服务不断面临新的需求与挑战。本文在调研四川绵阳农村老龄人口养老需求的前提下,对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到2050年全球老龄人口将达到20亿,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15岁以下的青少年人群,其中发展中国家的老龄人口将是现在的4倍。全球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宁波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全市87万老年人口64%在农村,农村空巢比例高达77%,其中独居老人占26%,远高于城市。2008年抽查27个行政村,老龄比例20%以上的超过三成,10%以下的仅两个,其余均在16%左右。许多自然村成为“老人村”,一些偏远农村和山区农村尤为突出。余姚市鹿亭乡1.9万人,常年外出务工或经商的8000余名,2987名老人中空巢老人占47%。  相似文献   

8.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呈持续加重趋势.相对贫困人群中老龄人口是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对贫困表现在经济、健康、心理、社会参与等多个方面,具有脆弱性、差异性、物质性、复杂性等特点.中国需多措并举,通过提高收入、维护健康、调适心理、拓宽救助渠道、加强文化建设等途径,从赋权和增能角度解决老龄人口相对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9.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及破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值此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际,给予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将有利于巩固改革成果,为解决三农问题寻找新的途径。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自然因素1.从产业特性来看,农产品具有收入需求弹性小的特点,受经济规律的支配,注定了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农业增长必然要慢于城市二、三产业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收入的不平等程度越来越严重,国家统计局发表的<中国统计年鉴>上的数字,1990年城镇最低收入户居民与最高收入户居民收入之比为1:3.27,到2001年扩大到1:5.39;1990年,农村高收入户的居民收入与低收入户居民收入之比为1:6.7,到2001年上升到1:9.3;若将城乡居民的收入加总,然后从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总收入的比重方面来考察,可以发现过去十几年里,农村人口所占收入比重由1990年62.2%下降到2001年48.5%,而城市居民所占收入比重由37.8%上升到51.5%,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来看,还有不断增大的趋势.由此可以看出,高收入群体占有的收入份额迅速上升、低收入群体占有的收入份额在不断下降,城市人口占有的收入份额不断扩大、农民占有的收入份额不断缩小,我国的收入不平等状况日益严重.而随着我国居民不平等状况的加剧,目前在我国的居民中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三个收入群体,高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  相似文献   

11.
吴红萍 《老区建设》2008,(17):32-32
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并显示出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城乡倒置显著。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中国的情况则不同。目前,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二是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  相似文献   

12.
站在下个世纪初的门槛上,人们会发现我们的国家将成为老年型国家,再过30多年,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3%左右。人口老龄化将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从一些国家的经验看,必须在老龄化高峰前二三十年,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储备资金,以应付老龄化高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压力。 我国人口大头在农村,农村老年人约占全国老年人口的75%左  相似文献   

13.
郭斌 《魅力中国》2014,(27):257-25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上海市作为全国最先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在1979年就步入了老龄社会,老龄人口以年平均3.2%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50年上海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3%。根据《上海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60岁及以上人口为367.32万人,占全市人口比重的15.43%,微升0.3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45.27万人,占10.30%,上升0.1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浙江于1987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系数日益趋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受到了严峻挑战。全省11个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养老服务需求和供给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同时,全省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并不足以支付当期养老机构的服务费用。为此,根据老化系数、养老服务基础、失能老年人口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等综合因素分析,建议浙江省在杭州市率先试点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趋势浙江省是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1987年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国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把老年人在社会和家庭中应该享受的权益,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敬老爱老不在只是道德约束的范畴,老有所养将受法律保护.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2005年老龄人口已达1.8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1%,2013年我国老龄人口己达2.1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3%,并将于2015年突破2.5亿,而到2040年前后甚至将高达5亿,我国现有老龄人口是欧洲老龄人口的总和,人口老龄化是今后我国人口结构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呼和浩特经济》2007,(4):44-46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全球性趋势,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据最新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43亿,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1%,已步人人口老龄化社会。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且以每年3.2%的速度递增。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07年将发展老龄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市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9.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以上,城区老年人口17万人,占城区总人口的12.1%以上,老年人口数量预计还会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递增,且以高龄、空巢及农村留守老龄人口增多为特点,这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形成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我国大米城乡消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1991—2008年大米消费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构建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大米消费需求经验方程,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分析和方程估计,测算我国城乡大米需求的收入弹性、价格弹性和需求替代弹性,结果表明,农村和城市地区大米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均为负值,而替代弹性为正,这表明随着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粮食消费结构正发生变化,大米消费在城乡居民消费中所占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改革中发展的中国老龄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梅 《特区经济》2009,(5):123-124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规律。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时代。发展老龄产业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老龄产业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19.
王笳旭  王淑娟  冯波 《南方经济》2017,36(9):118-134
理论分析表明,二元经济结构下人口老龄化能够通过要素禀赋结构调整和社会福利改善对城乡居民收入产生不同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进而影响城乡收入不平等。利用中国2000-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显著的扩大了城乡收入不平等,但要素禀赋结构和社会福利水平对老龄化条件下的城乡收入不平等影响效应不同;随着对老年人口供养负担的加重,社会福利支出对老龄化条件下的城乡收入不平等主要表现为替代效应,城市偏向的社会福利支出使得农村因照料老人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减少扩大了城乡收入不平等;而要素禀赋结构的转变则使得老龄化主要表现为收入效应,劳动力相对资本的稀缺性导致转移劳动力工资上涨,从而缩小了城乡收入不平等;随着老龄化深化,通过社会福利改善和要素禀赋结构调整能够有效抵消老龄化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负面影响;研究也证实了二元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缩小作用,而失业率上升和城乡投资差距却会加剧城乡收入不平等。  相似文献   

20.
贾康 《上海国资》2012,(11):12-12
税延优惠问题可能成为我国结构性减税下一时期的一个亮点如果按照国际标准来说,65岁以上人口超过7%就是老龄化状态。目前中国城市区域已较普遍地进入老龄状态,几年之后,整个社会就是一个老龄化的社会。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口红利大约在2015年就要见顶,然后迅速消失,所替代的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迅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