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1880年起的100多年的国际汇率体系的演变历程表明: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体系。在整个演变期间,有关汇率制度选择的争论从未停止,相关争论主要围绕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孰优孰劣(简称固定与浮动之争、两极之争)以及两极与中间之争,即两极汇率制度和中间汇率制度之争。本文重点讨论的是两极与中间之争,并探讨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三宝  周宇 《新金融》2017,(6):19-25
汇率制度选择问题长期以来是国际金融领域关注和争论的重要论题。本文通过对2001年至2014年全球汇率制度变化的梳理,发现选择中间汇率制度的经济体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上升趋势,这一事实与传统的"中间汇率消失论"相悖。通过对全球汇率制度与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开放度关系的分析,本文认为中间汇率制度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了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建议,即,维持和优化当前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高洁 《云南金融》2011,(8Z):8-8
人民币汇率制度经历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从固定汇率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变迁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变化。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升值面临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人民币升值将给处于改革发展中的中国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面对升值压力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以保持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亚洲货币合作与汇率稳定政策:欧盟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剑 《新金融》2004,(3):39-42
一、现行汇率制度的波动性及亚洲货币合作 纵观全球汇率制度的变迁,大致可以发现一个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交替出现的过程。现行的全球汇率制度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建立起来的浮动汇率制度。在这种浮动汇率制度中,包括了多种汇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汇率制度经历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从固定汇率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变迁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变化。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升值面临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人民币升值将给处于改革发展中的中国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面对升值压力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以保持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关于汇率制度选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汇率制度选择的“两极论”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并不符合现实。鉴于汇率制度选择实际上是权衡各种汇率制度的优点和缺点,该文对固定盯住汇率、浮动汇率、目标区汇率以及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该文分析了汇率退出机制和退出策略。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经历了许多制度变迁。对人民币汇率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有1989年汇率调整、1994年汇率体制并轨、2005年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文针对人民币汇率的外生结构变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人民币汇率发生了结构变化,在时间段1994年1月至2005年?月趋势平稳,其他时间段为带有结构断点的单位根过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对于我国的汇率产生了长久的影响,人民币一直保持着稳定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汇率制度与货币危机关系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当前国际汇率制度选择困境。实证表明,固定汇率制度下诱发货币危机的概率大于浮动汇率制度。要有效规避一个国家或地区货币的汇率震荡,从过于依赖美元的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的迷思"中跳出,就要通过各国汇率制度协调和改革,藉此合理地构建区域性的汇率制度安排,有效促进区域货币合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外汇储备观察,发现了其与理论推论所不同的表现,既有存在又有变化。这些经济体在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之前的固定汇率制度下都积累了一定的外汇储备,之后又在储备自身收益、汇率变化、资产价格变化、以及偶有的外汇市场干预等因素下变动。所以,外汇储备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仍有其存在价值,包括外汇市场干预、支持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履行国际经济中的责任等等,不能仅凭其存在及变化否定浮动汇率制度本身。因此,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也就仍然要对其外汇储备进行合理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不能满足维持其存在的充要条件,若继续实施这种僵化的汇率制度,将不能满足内外政策均衡搭配的要求。必须改革金融制度,培育微观市场主体;逐渐规范、谨慎有序地开放资本和金融账户;彻底实行经常账户下的人民币可兑换,强化国际收支预警体系的建设;增大汇率的浮动区间,实行有一定幅度的目标区浮动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11.
汇率制度及其调整能否适应一国经济发展一直是各国政府、货币管理当局非常重视的问题。作为东盟中经济较发达国家之一,马来西亚汇率制度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经历了从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到钉住美元汇率制度,而后又从钉住美元汇率制度转变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变迁。这构成了汇率制度的帕累托改进。目前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状况基本健康,货币当局对汇率监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外汇储备充裕,以及在清迈倡议框架下中国与马来西亚于2009年初建立了高额货币互换协议,构成了未来马来西亚汇率稳定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浮动汇率制:发展中国家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发生很大变化,向浮动汇率转变的趋势明显.实现这种转变要把握时机,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3.
去年,我国进行了汇率制度改革,理论界对这一改革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从三元悖论”出发,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现行汇率制度存在的新问题入手,应该选择汇率目标区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以之为跳板,从而逐步向完全的浮动汇率制度过渡。  相似文献   

14.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形成机制,较之以前单一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其突出的特征就是汇率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上下波动。从一年来的实战看,其直观的影响就是人民币的小幅升值以及对未来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从长远来看,以市场为导向的汇率制度有利于人民币汇率长期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但与以往钉住单一美元的制度相比,改革后的汇率形成机制,使汇率处在经常的波动中已成为现实。汇率的波动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汇率波动对进出口企业的冲击必然引发银行经营风险,从而带来金融风险产生的可能,这一现象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汇率问题再度成为国内外焦点的事实提醒我们,问题的根本不是汇率水平的高低,而是汇率制度本身。汇率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则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从对外贸易、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增长等三个方面来看,自由浮动汇率应该成为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长期目标。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进是在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开始展开的制度变迁。回顾演进历程,改革开放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变迁,即双重汇率制度阶段(1981年~1993年)、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4年~2005年7月)、和参考一篮子货币为基础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7月至今)。双重汇率制度作为初级的欠成熟的汇率制度,是与当时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经济转轨的现实,政府利用汇率等手段驾驭宏观经济的技术管理能力向适应的临时性制度安排,为出口创汇发展外向型经济做出相当大的贡献。市场化是1994年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一个本质特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人民币汇率制度事实上是盯住美元制,又出现超稳定特征。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重要特征是建立货币篮子,以此作为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基础;另一汇率制度特征是不断适时调整扩大浮动区间,逐渐形成由外汇市场主体供求变化引起的人民币升值贬值的双向扩展性波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汇率制度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在资本高度流动条件下,新兴经济体的汇率制度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经济学家对于汇率制度的看法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首先回顾了汇率制度新理论的发展,并结合相关的理论,整合了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代表性观点,也提出了自己关于该话题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缺陷与风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还不是一种真正的汇率制度,它只是向完全浮动汇率制度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因此,这种汇率机制必然存在许多制度缺陷和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性使我国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都承受了一定的风险.鉴于此,有必要对我国汇率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是在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将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外汇调剂价)进行并轨后实行的单一汇率制度。现行的汇率制度名义上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意味着汇率应以自由浮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后,实行新的人民币浮动汇率机制,这对企业适应政策和经营环境变化、调整当前经营策略和长远发展战略是严峻的考验。为了解河北省企业的应对情况,我们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辖内大多数企业对此次汇率制度改革经历了由无所适从到积极适应,由被动承受风险到主动防范的过程。随着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河北省涉外企业在实践中对汇率风险的认识不断深化,规避风险的能力正在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