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融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的稳定发展离不开信用体系的支撑.现有的信用体系在标准化、平台化、应用场景化等方面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从大数据的视角出发,提出构建一种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的信用体系.该信用体系采用基于多维数据的“臻信”新标准,对信用主体进行全面信用画像;通过构建统一的大数据信用服务平台,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和互联;引入多维评议技术,实现信用在各种互联网金融场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郭田勇  孟娇 《金融电子化》2013,(9):16-16,18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日趋深化,作为现代信息科技金融应用主力军的互联网金融已经以其势如破竹的姿态对传统金融机构产生重大影响。互联网与金融的深度碰撞、现代信息科技与金融的渗透融合已成为现代金融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直接推动着金融业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3.
中小企业是目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是我国企业中的广大基层力量,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普遍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有效对这一问题提供了较为高效的解决方案。本文基于这一显示,对互联网金融助力中小企业发展的情况进行研究,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出发,对其经济效应进行分析,指出两个主要应用渠道,并提出一定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手段的不断提高,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全面金融改革政策的放款,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在中国风生水起。通过互联网提供资金信息平台,来满足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的资金平衡的方式已被许多行业领域广泛采用,但在传统农业发展中的影响似乎不是非常明显。本文旨在通过对互联网金融以及传统农业的特点分析,探究互联网金融在传统农业中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现代信息技术带动了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与传统的银行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支付便利、成本低廉、信息对称等优势,同时由于其参与广泛,因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互联网金融在规范的前提下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并可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为我国经济发展转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很难改变金融行业高风险的属性,其同样存在政策性风险、非法集资风险、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如果不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必然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小的资金损失,并阻碍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及风险的防控,以确保互联网金融这一新的金融形式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现代信息技术带动了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与传统的银行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支付便利、成本低廉、信息对称等优势,同时由于其参与广泛,因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互联网金融在规范的前提下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并可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为我国经济发展转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很难改变金融行业高风险的属性,其同样存在政策性风险、非法集资风险、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如果不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必然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小的资金损失,并阻碍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及风险的防控,以确保互联网金融这一新的金融形式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化,互联网上金融信息量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搜索引擎,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获取所需信息。本文将探讨数据挖掘技术与搜索引擎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信息检索中的应用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搜索引擎、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及数据挖掘为代表的互联网现代信息科技高速发展,新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以“非抵押、低成本、便捷”信贷模式实现了金融末端普惠,通过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业务,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加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对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持续发展有重要理论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现代金融发展现状及互联网相关文献回顾,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和发展问题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金融不仅影响传统金融的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亦对实体经济存在重大影响,是区域经济产生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通过研究互联网金融技术效应、资本配置效应、信息效应等方面对经济的影响机制,以此分析互联网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并结合海南省互联网发展的实际,对海南省互联网金融发展路径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来临,我国互联网金融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期。然而,在其实际运行中,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监管缺失、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信息披露和信息保护不健全、互联网金融系统自身应用技术的不完善三个方面,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有必要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完善信息披露、保护制度,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构建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安全制度,有针对性地完善互联网金融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互联网的运用深入各个领域,互联网金融的运用也得到了广为的关注。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优势,同时做好对金融风险的防控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为了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进行分析和防控,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2.
正在互联网经济时代,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银行迫切需要进行金融创新,建立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改变传统的依托物理网点的不断增加来拓展业务的方式,在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上取得创新性突破。信息科技是金融创新的主要源泉,现代银行发展过程表明,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方式的推行,往往是金融市场行为同信息科技相互耦合的结果。因此,信息科技的产生和发展,是推动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必然选择。金融机构和金融客户的信息不  相似文献   

13.
梁亮 《财会学习》2018,(8):153-155
小微企业的数量在国内中企业中的占有量不断增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推动力.但是,小微企业经营发展中,由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少等导致小微企业融资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微企业的发展以及规模的扩大.大数据平台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很好地弥补了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少、信息不对称、征信评价困难等问题.本文对大数据平台的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小微企业的融资模式进行介绍,对传统金融环境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加以分析,并对基于大数据平台的互联网金融下小微企业融资创新策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4.
<正>一、互联网金融及主要业态(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目前,业界和学术界对互联网金融尚无明确的、获得广泛认可的定义。吴晓灵(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应该是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来处理银行业务1;王国贞(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企业利用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手段,将互联网的一系列经济行为融入金融要素,产生的金融服务2;刘英、罗明熊(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探讨了金融普惠及制约金融普惠的因素、金融普惠的实现途径;其次点评了信息通讯技术在农村金融创新中的应用及其对农村金融普惠的作用机制、国际经验;最后在简单介绍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类型及其对我国农村金融普惠的作用前景,并就目前互联网金融在农村金融普惠中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是以不同模式的互联网金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以及实地调研等方式深入的研究了如今一些主要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并对不同模式的互联网金融在模式特点、受众、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研究和分析,并据此提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破解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一些固有矛盾,是建立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关键。2013年起,互联网金融为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本文基于对辽宁省、安徽省等地的农村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着重从金融覆盖率、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等角度探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探讨了金融普惠及制约金融普惠的因素、金融普惠的实现途径;其次点评了信息通讯技术在农村金融创新中的应用及其对农村金融普惠的作用机制、国际经验;最后在简单介绍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类型及其对我国农村金融普惠的作用前景,并就目前互联网金融在农村金融普惠中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现代金融》2014,(9):13-15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已很难有效支撑“城乡统筹”下的农村经济发展。互联网时代,农村金融如何渐进发展推动新一轮城镇化改革、互联网金融如何消除城乡差异、在农村地区实施普惠金融服务等系列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为研究对象,对当前南通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及农民的现代互联网金融诉求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同时也对传统的金融带来挑战。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本文在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应对挑战的措施,并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分析,提出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