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性作为一个古老的话题在历史上被众多的学者和大家所亲睐,争论不息,把人性和法治两者放在一起来思考,有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试图从中找出一点对当前法治建设有用的线索来。中国法治的败笔之一就在于没有一个正确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对"人"这一主体的忽视上,如果国人能从法治最初的源流之处去探索,中国法治建设应加快进程。  相似文献   

2.
祖萍 《商》2014,(47):185-185
本文立足于法治中国的建设,首先从人性基础,从哲学的层面阐述了法治立足于的人性理论是性恶论,法治是人性恶给予的合理安排。其次从法治的规范、事实、价值的理论结构的发展以及含义来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法治,再从法治的发展历程中来认识到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进而提出立足于中国法治实践的法治中国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3.
缪嘏玮 《现代商业》2008,(15):280-281
法治是一项社会工程.从中国法学来审视中国法治是必要的,也是一个有益的途径和视角.如果以这样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法治建设的切入口.本文尝试以这个视角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确立为我国新时期法治建设的新目标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内容。一个法治国家必然具备一个法治社会,一个法治社会必然由信奉法治的公民组成。而在我们这个具有"人治"传统精神的国家,想要公民转而信奉"法治",是无法仅仅靠国家的号召来完成的。在国家大力引导的同时,最重要的是需要作为执政者的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信仰法治,以自身言行来率先垂范,党员干部率先树立起法治信仰,将是我们建设"法治中国"征程的起点。  相似文献   

5.
刘丽 《消费导刊》2009,(11):121-121
性善观思想在提出时,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并没有发挥它应该有的作用,性善观致力于人的善性,在治国方略上提出了仁政论与民本思想,对于象征道德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许多年来各国都在努力的建设法治社会,然而伦理的缺失必然造成制度的僵化,事倍功半。所以,良好的法治亦呼唤人性善。本文从性善观的角度出发探析,在人性善视角下我国的行政道德构建。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 ,在由全国工商联和北京思源兼并与破产咨询事务所举办的“中国私营经济发展与法律保障研讨会”上 ,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江平强调 ,在现阶段 ,要促进私营经济的发展 ,加强和发展私营经济存在的法治环境建设非常重要。江教授说 ,一段时间来 ,人们对建设“法治”还是“法制”国家意见并不统一。但中央现在明确提出建设一个“法治”国家。这两个字的变化 ,含义是很深刻的。他说 ,真正意义上的“法治” ,应该指法律秩序和法律理念。即使一个国家有了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 ,并不等于一个国家的法治环境也完善了。这些年来 ,我国有关…  相似文献   

7.
王墨 《中国市场》2014,(42):119-120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命题。毋庸置疑,中国的法治建设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由于长期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及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法治建设在过去并未得到足够重视。近年来,国内冤假错案频频曝光,极大挫伤了民众对法治的信心,法治政府的建设仍然任重道远。本文以唐慧案为切入点,从推进司法公开、提高立法质量、实行诉访分离三个角度来阐述法治政府的建设,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商》2016,(3):241-242
宪法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占有根本性的地位,同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法治传统的缺失、公民权利意识的淡薄,宪法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同时宪法的作用和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制掣了我国宪政建设和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如何让宪法真正成为"权利保障法"从而树立宪法的权威和尊严,这对于当前中国的法治建设来说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问题。从宪法的效力以及宪法对市民生活的影响这个角度出发,研究宪法的效力及其对私法的影响这一问题,对于突破当前中国宪法和宪政发展的桎梏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墨 《中国市场》2014,(46):65-6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但是我国长期受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法治建设在过去并未得到长足发展,国内冤假错案频频曝光。如何呵护公众对法治的信仰,如何打造法治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成了当下亟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永州幼女卖淫案为切入点,从重视网络舆情、培育法治思维、预防冤假错案三个角度来阐述法治政府的建设,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薛慧  李启宁 《商》2013,(7):186-186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原则的确立,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基本方略的提出,法制的基本精神逐渐深入人心。21世纪中国生活从政治到社会的重要目标已经开始迈向依法治国。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欢喜的局面,可是与此同时,许多人也都在疑惑"为什么中国现在才可是实现法治""到何时中国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的现代化,这一理想离我们还有多远",在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之前,我觉得还是应该弄清楚法治现代化和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1.
董俐 《致富时代》2015,(4):152+154
宗教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大势所趋,学术理论界同样认为加强宗教法治建设也是宗教工作的形势所迫,对于如何加强宗教法治建设,我国宗教法治建设的模式及其路径问题,理论界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对宗教法治建设进行了建设性的探讨和争鸣。从宗教法治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出路都提出了十分中肯和良好的建议,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法制理论体系,推动我国宗教法制建设健康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彦斌  陈涛 《消费导刊》2009,(1):223-223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治思想,适应战国末期治理乱世的历史环境,对秦王朝统一中国功不可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中央提出的治国方略,也是21世纪上半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战国末期礼制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形成的治国思想。"以法为核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改造了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指导意义。对韩非法治思想的评论、揭示和批判过程中,应当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要求,这将对我国的行政建设、法治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赵龙龙 《商场现代化》2012,(27):305-306
社会主义中国的法治建设必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工程,绝不可能迅速而轻易地实现,法的现代化必将在法治建设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法作为社会关系的调整与符号系统,其自身的现代化,一定意义上就成为社会全面现代化的条件和标志。本文从法的现代化的视角,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入手,简单分析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努力方向与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三联竞争力》2010,(11):54-54
“CCTV中国十年法治人物评选”活动,立足新世纪十年(2001—2010)波澜壮阔的法治进程,全面回顾和盘点十年来对国家的法治建设和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法治人物。主办方为全国普法办和中央电视台。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是建立在法治社会的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完善和健全对市场经济的规范运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一个国家或者社会没有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那么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运行就犹如空中楼阁;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只有完善和健全的法律制度才能保证私人产权的合法性,才能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本文从法治建设与政府、法治建设与市场两个方面对法治建设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闭幕不久,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重大理论范畴。这在新中国法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统领新时代中国法学理论研究的制高点,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商》2015,(4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强调"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显然这不是一项权宜之计,它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从政党现代化的高度对于时代要求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本文从政党法治建设的视角入手,来探讨其与政党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以期进一步完善政党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及其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商》2016,(15)
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一书中提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句话强调了法律信仰的重要性。法律信仰简单地讲,就是社会公众对法律发自内心的信任。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建设法治国家不仅仅需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这一"硬件"设施,更需要人们对法律的信仰。我国在法治建设中取得了不少进步,但仍存在一些漏洞,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严重。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成为当今法治建设中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因为大学生是今后社会发展建设的主力军,而且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还需要大学生的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9.
尹晓兵 《品牌》2014,(11):107-108
高校廉政文化的建设,事关新世纪中国廉政文化建设发展的水平和程度。现有的研究无法回答一个矛盾: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自发性与自觉性之间的矛盾;无法回答一个追问:有法律一定有廉政文化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无法区分自发因素与自觉因素,对中国法律精神与西方法治精神的区别没有较清醒的认知。  相似文献   

20.
吴文艺 《商》2014,(16):144-144
法治中国的建设过程,也是法律功能的实现的过程。毛泽东主席曾经指出过,中国的问题在农村,根本的问题在于农民,解决了农民的问题,才能解决好中国的问题,所以法律的社会功能的实现,也应当围绕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来展开,这是文章的出发点。文章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法律功能的基本阐述,二是对中国农村法治状况的介绍及相应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