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效是指一定的法律事实(当事人对财产的占有或不行使权利的行为状态),连续、不间断地经过法定期间,从而发生一定的法律效果。其中,诉讼时效即是指权利人不行使权利的行为连续经过法定期间后,权利人将丧失请求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由此可以看出,权利人在诉讼时效期间内不向义务人主张权利,则义务人可以不履行义务而无需承担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2.
诉讼时效是指债权人怠于行使权利持续到法定期间,其公力救济权归于消灭的一种法律制度。诉讼时效届满,权利人就丧失了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的民事权利,也即丧失了胜诉权。鉴于诉讼时效在银  相似文献   

3.
《广西农村金融研究》1992年第6期刊登的梁焕兰同志《当前银行信贷工作中值得注意的几个法律问题》一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了信贷工作中该注意的法律问题,阅后深有感触、但该文忽视了追偿贷款的诉讼时效问题。似有商榷的必要。 一、诉讼时效及其重要性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请求人民法院按强制程序保护其合法权益而提起诉讼的法定有效期限。在诉讼时效期限内,人民法院对权利人的请求权予以保护;在诉讼时效期限届满以后,对这种请求权不再予以保护。诉讼时效是法律明文规定的,因此时效届满是一种法律事实,它可以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终止。民法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即从知道或者应  相似文献   

4.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一定期间不行使权利,即丧失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其义务以保护权利人权利的可能性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诉讼时效是银行信贷业务中经常要遇到且极其重要的一项法律制度。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法律制度,对于有效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维护银行合法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而且诉讼时效期间是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关于诉讼时效的效力,即超过诉讼时效,权利人丧失何种权利的问题,主要有三种主张:(1)实体权消灭主义.即将诉讼时效的效力规定为直接消灭实体权;(2)诉权消灭主义;即诉讼时效完成后,其权利本身仍然存在,仅诉权归于消灭.(3)抗辩权发生主义.即时效完成后,义务人取得拒绝履行的抗辩权.我国从立法到学理上都采用的是第二种观点,即诉权消灭主义,如<民法通则>第138条规定,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贷款诉讼时效问题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就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对此,《民法通则)有三方面的规定:一是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二是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三是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拒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目前,银行逾期及“双呆”贷款占整个…  相似文献   

7.
马杰鑫 《金卡工程》2010,14(9):136-136
诉讼时效抗辩权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一项实体诉讼权利,在司法诉讼中法院不得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但从其隐含的前提即当事人意思表示的真实分析可知,法院应当主动释明诉讼时效。  相似文献   

8.
诉讼时效制度具有使债务人获得抗辩权,从而导致权利人的权利得不到法律的强制保护而难以实现之功效。如此,诉讼时效期间的长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诉讼时效的效力正是以期间的经过作为生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注册会计师民事诉讼时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认识和界定注册会计师民事法律责任,法律界和行业界都在关注和研究,诉讼时效的确定对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具有重要意义,这对于修订《注册会计师法》工作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本文在研究民事诉讼时效的基本功能、历史演变,民法通则和有关法律对诉讼时效的规定及国外有关注册会计师民事诉讼时效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注册会计师民事诉讼时效的建议,旨在抛砖引玉。 民事诉讼时效的概念及法律意义民事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于一定期间内不行使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权利即丧失该权利,人民法院对其民事权利不再予以保护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中断诉讼时效,是商业银行保全贷款债权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银行清收盘活工作中面临的一个普遍性的法律问题,在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较多。如何正确运用这一法律措施,关系着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与效益,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依法维护银行的合法权益。一、问题的提出《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由此可见,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有三种:(1)债权人起诉或申请仲裁;(2)债权人请求履行;(3)债务人承诺履行。第一种与第三种情形比较好理解与执行,第二种即权利人行使主张权在司法实践中最易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如下:1、债权人口头向债务人主张权利,或者虽以书面形式主张权利  相似文献   

11.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第137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民法通则》规定的诉讼时效就是提起诉讼的法定有效期限;它对稳定财产关系促使债权人及时行使自己的权利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县的国营、集体、个体企业和农户拖欠贷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有的贷款已经形成呆滞,如不及时清收,就有可能造成更多的资金损失。如我行在清理1987年金融资产中,清理出非正常贷款2539.29万元,占全部贷款总数31.73%。其中:一般逾期贷款1398.93万元,占全部贷款总数的17.37%,呆滞贷款997.43万元,占全部贷款总数  相似文献   

1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企业或个人欠国家银行贷款逾期两年未还应当适用民法通则规定的诉讼时效问题的批复>(法复[1993]1号)中指出:"国家各专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系实行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它们与借款的企业或公民之间的借贷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家各专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其追偿债权权利的,应当适用民法通则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确已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并且没有诉讼时效中止、中断或者延长诉讼时效期间情况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由此可见,银行贷款合同纠纷适用的是最普通的两年期诉讼时效.也就是说,从贷款到期日的次日起两年之内,银行如果不主张债权,其民事权利就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给银行贷款带来了风险.  相似文献   

13.
罗澜月 《金卡工程》2009,13(5):57-57
物权请求权是当物权的完满状态受到妨害或者有妨害之虞时,物权人为保护自己的物权而请求有义务者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是一种独立的请求权。诉讼时效的客体应该包括物权请求权。取得时效的设立也不能代替诉讼时效对物权请求权的适用。对物权请求权是否为诉讼时效的客体不能一概而论,应区别各类物权请求权的发生原因和特点,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14.
问题的提出 某银行甲2008年3月23日对企业A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金额共计100万元,期限为5个月,到期后,银行甲向承兑银行乙请求付款遭到拒绝.经查,企业A之前手企业B于3月25日在付款地申请公示催告,期限届满后法院作出除权判决.由于贴现银行甲未及时申报票据权利,致使其贴现业务因票据前手恶意伪报票据丧失而出现风险.  相似文献   

15.
于晓宁 《新金融》2001,(3):32-33
根据我国《票据法》和《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票据权利人丧失票据后,可以通过挂失止付、公示催告、普通诉讼等救济措施行使票据权利。一个有效的完全票据丧失后,其权利人就可以采用这些救济措施恢复权利。但如果是空白票据丧失后,其权利人能否申请公示催告,则是一个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颇多争议的问题,本试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票据丧失是指票据因灭失、遗失、被盗等原因而使票据权利人脱离其对票据的占有。由于行使票据权利必须以提示票据为前提,所以票据一经丧失,行使票据权利便失了依据,而对票据权利人来说,他并未抛弃票据权利。由于票据丧失非基于票据权利人的真实意图,因此法律必须保护原票据权利人的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只要失票人按法律规定的程序,行使付款请求权和追偿权,票据债务人就不得以失票人未持有票据为由而据不履行付款或清偿义务。根据《票据法》第十五条的规定,票据丧失后,可采取的补救措施有三种:即:挂失止付、公示催告、普通诉讼。…  相似文献   

17.
当主债权因诉讼时效经过而消灭时,通常认为消灭的只是其胜诉权,其权利本身并未消灭。因而,对主债权罹于时效的抵押权应作何处理,在理论界产生了较大的分歧。当前几成通说的理论是:为主债权诉讼时效经过后的抵押权再设一个除斥期间。笔者认为:虽然债权诉讼时效经过未消灭其权利本身,依附其上的抵押权也应消灭。  相似文献   

18.
王佳 《金卡工程》2010,14(5):132-132
关于时效问题的处理模式世界主要有两种立法例:法院依职权主动审查和由当事人主张,世界上普遍采取的是后一种做法,但我国目前采用的是法院主动审查并作出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判决。这个做法和民事诉讼中的很多理念、制度是相悖的,本文试图从诉讼时效的处理方式与诉讼要件、权利保护要件审查方式的冲突,与辩论主义与程序保障制度的冲突,与既判力理论的冲突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刘苗 《金卡工程》2009,13(11):73-74
诉讼时效制度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民事法律制度。这项制度重在督促权利人行使权利,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持民事活动中法律关系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及交易安全。在我国,1986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对诉讼时效制度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2008年8月11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从诉讼时效的起算、中断、中止、效力等方面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规定,对完善我国的诉讼时效制度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的诉讼时效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待于我国未来民事立法对其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近期以来,人行横峰县支行在整顿和规范金融秩序工作中,发现贷款超过诉讼时效情况和案件较多,经对横峰法院对金融机构提起诉讼的借款合同纠纷案件败诉原因进行了分析,这与金融机构平时疏于诉讼时效证据收集有关,金融机构对诉讼时效证据的收集和掌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