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次贷危机源于房价上涨停滞后的次贷及其衍生品市场的快速萎缩,信息不对称在危机爆发前风险累积阶段和危机后市场过度反应阶段都是关键因素.次贷及其衍生产品设计繁复且对房价系统性下跌高度敏感,次贷的衍生产品多在场外市场交易使得危机前相关信息未被充分披露.随着指数交易的陆续推出,如基于次债的ABX.HE指数和CME的房地产价格指数期货期权合约,使房价、次贷及其衍生产品的概括性信息得以揭示,基于信息不对称因素的恐慌加重了危机程度.综上,本文针对衍生品设计和市场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构建回归模型,考察了次贷危机前后我国股票市场与世界股票市场联动性的动态变化过程,并且与巴西股票市场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对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互动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股票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不强,并且时而为"即期联动",时而为"滞后联动",联动方式不确定。然而,次贷危机发生后.我国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尤其是与英国、香港地区等市场的联动在不断提高。这主要是由于次贷危机使国内外投资者的预期形成机制和投资理念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3.
美国次贷危机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剖析次贷危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指出为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应更加审慎、灵活地运用货币政策,加大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以及加强现代金融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美国实地考察,发现强化虚拟经济、弱化实体经济的经济结构是次贷危机发生的本源,过度透支未来的消费观念是次贷危机的内在原因,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助推次贷危机全球化,美国金融体系存在系统性缺陷、系统性风险放大。为此,金融创新是未来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动力源泉,而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和立法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构建回归模型,考察了次贷危机前后我国股票市场与世界股票市场联动性的动态变化过程,并且与巴西股票市场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对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互动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股票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不强,并且时而为\"即期联动\",时而为\"滞后联动\",联动方式不确定。然而,次贷危机发生后.我国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尤其是与英国、香港地区等市场的联动在不断提高。这主要是由于次贷危机使国内外投资者的预期形成机制和投资理念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6.
从货币政策、金融创新、杠杆经营、消费模式、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信用等角度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从金融创新、金融监管、居民储蓄率、业绩考评、财务信息披露等方面总结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7.
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愈演愈烈,对于未来的判断越发困难。通过分析美国房价变化趋势及房屋价格下降的结构性原因,本文尝试对次贷危机的内在经济逻辑进行梳理,并就此推导次贷危机中关键性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从2007年初至今,次贷危机迅速从美国国内问题发展成全球金融危机,引起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投资者损失巨大,美国也面临着经济衰退的境地。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次贷相关产品多属于金融衍生品,其实际损失很难在短时间内确定,因此次贷危机的影响远未结束。日前,美国众多大型金融机构出现新的动荡,引起全球资本市场共振,次贷危机的新一轮危害正在蔓延。因此,有必要对美国次贷危机的起因、传导、危害进行认真总结,寻求其中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所面对的信用,市场,创新业务,操作及流动性风险并提出了加强风险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陈雯芳 《时代金融》2009,(5X):75-76
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而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金融界就曾爆发过另一场与住房贷款有关的储贷协会危机危机。这两次危机的发生都与金融监管不当有着相当大的关联。我国应从中吸取教训,避免出现类似不良状况。  相似文献   

11.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政 《海南金融》2009,(4):47-49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是一场在高度证券化和高度衍生产品化的金融体系中,由金融创新所引发、因货币政策和政府监管失误所造成的系统性金融危机。本文通过美国次贷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问题,提出了加强对金融创新监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刘哲 《中国外资》2009,(2):44-46
从次级债风波的风险本质分析入手,基于Arrow-Lind定理分析了金融创新机制设计的内在逻辑在于风险分担个体增加对风险主体风险态度的影响,并在总结“次级债风波”的传导机理分析的基础上,从金融创新为金融主体风险态度的转变提供前提条件和投资经理人职责设计促使金融创新成为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的“催化剂”两个角度研究金融创新对风险传导机制的影响路径,进而对金融市场如何完善风险控制机制的提出了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的角色及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过程中,信用评级机构的信誉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各方对评级机构的评级能力和风险预警能力提出了质疑。本文从次贷危机影响因子入手,分析了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出现的误差。同时,将这些教训与当前我国的评级产业问题相结合,提出避免发生相同危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次贷危机看我国金融衍生市场监管路径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贷危机爆发后,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开始重新审视与思考金融监管问题,并开始把金融监管触角延伸到金融产品层面,希望通过加强对金融产品研发、交易和传播链条上每一环节的监控,从源头上控制金融风险的发生与蔓延。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了金融衍生品与次贷危机的逻辑关系,并从监管层面对危机的爆发进行了相关分析,最后结合我国现状探讨了如何选择监管路径以提高监管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次贷危机加剧和救市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和资产负债表恶化来解释美国次贷危机不断加剧的原因。同时本文也指出次贷危机下存在"流动性陷阱"和"投资陷阱",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美国救市政策的有效性。笔者认为目前财政政策是有效的,尤其是政府直接增加财政支出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6.
消费者信贷挑战金融行业的竞争并加快金融创新,次级债是金融机构在追逐利润前提下的资产证券化产物,然而资产证券化放大金融风险。有效性冲突是现代金融风险的一个新特征,它挑战现有金融监管方式,金融监管不能适应创新需要使得次级债风波重创美国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7.
从金融产品异化角度解析次贷危机的特征、发展和前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人们之所以对次贷危机一再判断失误和低估其影响,主要在于采用了传统观念来评估这次前所未有的危机。次贷危机和以往历次金融危机相比最大的特征在于它是首次由产品异化引发的全面金融危机,所以从产品异化角度来审视这次危机,有助于揭示其中许多新的特征和发展脉络。相应地,传统的危机对策难以完全应对这次新型危机,只有同时对业务模式和产品重新调整,才能最终恢复市场信心和信任。在业务模式和产品经过调整的后危机时代,美国金融市场将会进入更加健康持续深化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8.
次贷危机后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风险及优化配置北大核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次贷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中国巨额外汇储备资产面临着严重亏损风险。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外汇储备以美国国债为主而隐含的信用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投资收益损失风险。长期来看,要逐步减持美元资产,优化外汇储备资产配置。然后,本文从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两个角度对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优化配置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