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中国与东盟贸易和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本文试图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中国OFDI对东盟出口贸易转型的影响。从总量分析的基本视角,采用数据指标(OFDI和行业OFDI以及外贸依存度、各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量)的分析判断贸易规模的质量水平;从结构分析的基本视角,运用2003-2015年中国对东盟国家的OFDI存量和3位SITC Rev.3编码的产品贸易数据,在Lall(2000)对各技术含量出口产品分类的基础上,采用hausman(2007)的方法测算了出口贸易复杂度指标;最后利用pooled EGLS方法分析论证OFDI对东盟出口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分析结论表明,中国对东盟的OFDI在总量和结构上均促进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较好地实现了出口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LALL的产品分类方法,通过核算各类产品的技术含量,并运用技术高度化指数和技术结构图对我国1995-2005年的出口贸易结构变迁加以分析,同时将我国和东盟的出口贸易结构加以比较,分析两国产业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我国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显著减少,中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明显增加;(2)我国出口贸易结构有逐步升级的趋势;(3)我国与东盟相比,出口贸易结构稍占优势,并且,我国与东盟之间存在很强的产业互补性。  相似文献   

3.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江苏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1994-2009年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江苏省出口贸易的数据,从出口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结构、企业经济类型结构三个方面,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江苏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基于分析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就一直保持着较为快速和稳定的进出口贸易额增长速度与幅度,近些年进出口总额趋于稳定,但是规模庞大。并且我国长期处于出超状态,产品出口大于产品进口,使得我国贸易呈现出出口占比较高的结构。而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贸易领域也实现了数字化转型,数字贸易极大地推动着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同时对进出口产品质量产生了相应影响。基于此,本文解释了数字贸易的相关概念,指出数字贸易的内涵、特征以及发展现状。而后,对当前我国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展开分析,从出口贸易整体规模、结构、地区分布等角度进行阐述。指出了数字贸易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具体影响。后提出借助数字贸易提升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有效路径,以期有效促进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新时期金融发展对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总结在这一时期内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做出相应的经济策略,以便在未来经济危机中及时的做出调整。方法:分析金融指标和出口贸易结构在一段时期内的变化,得出需要的结论。结论:金融的长期发展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作用,可以说,金融的长期发展决定了出口了贸易的结构,出口贸易结构是根据金融发展而逐渐做出调整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出口贸易结构是根据金融的发展不断地做出调整和优化的。  相似文献   

6.
孙秋丰  姚秉琪 《市场周刊》2020,(13):0117-0119
本文选取了2009~2018年中国对东盟十国的光伏产品出口数据,通过构建引力模型对影响中国光伏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测算了出口贸易潜力。研究结果发现中国GDP、进口国GDP、地理距离、汇率是影响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中国对东盟各国光伏产品出口潜力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各国贸易潜力制定不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正式启动,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迅速发展,农业经济技术合作逐渐展开,取得了积极成果。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农产品贸易合作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在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概括了中国对东盟贸易的特点,进而提出了拓展对东盟出口贸易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根据1980-2007年的样本数据分析了东盟及其成员国服务贸易总额、增长速度、贸易结构等特点,指出东盟服务贸易发展迅速,部分国家新兴服务贸易贡献力度大,但是总体上仍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并对影响东盟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做了实证分析,指出货物贸易规模、FDI规模和服务业发展水平对其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FDI规模对东盟的服务贸易拉动作用最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贸易流量不断增加,国外需求成为中国产品总需求的重要部分,因此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贸易引力模型是研究国际贸易的重要方法,本文运用引力模型,分析了2012年中国对39位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情况,得出影响中国出口贸易数额的主要因素为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规模、贸易开放程度、地理距离、贸易制度和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增加中国出口贸易数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出口贸易结构的形成机理:基于我国1980-2005年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研究开始将注意力从贸易量转到贸易结构上,但大多数研究只是停留在贸易结构的存在上,而忽视了贸易结构的形成。本文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出口贸易结构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外国直接投资、贸易开放程度、产业结构、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形成有正向作用;研发与创新投入的增加集中表现在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的增加;我国出口贸易结构易造成对外贸易摩擦,但贸易摩擦并没反作用于贸易结构;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仍不能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1.
CAFTA早期收获产品的贸易效应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1999~2006年中国和东盟五国早期收获产品(EHP)贸易流量数据,应用贸易比重指数和行业贸易引力模型,评估中国和东盟五国早期收获产品的贸易效应。结果表明,CAFTA对成员国的EHP区内出口具有贸易扩大效应;同时对东盟五国之间和区外国家与成员国的EHP进出口存在贸易转移效应。在CAFTA今后的建设中,成员国应该采取措施,在促进区内贸易扩大的同时,减少对区外的贸易转移,以获得更大的贸易创造。  相似文献   

12.
出口相似度与贸易竞争:中国与东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从商品域和市场域两个纬度测算了中国与东盟在自由贸易区之外的第三方市场(或世界市场)上的出口相似度指数.研究表明,中国与东盟出口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趋同态势越来越显著,它反映的是双方在产业转移和传递的国际分工格局调整中相似的演化路径,这意味着中国与东盟在出口上越来越强劲的竞争具有长期性.最后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景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盟水果贸易之特征及互补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东盟水果贸易的品种比较集中,东盟在中国水果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并且在品种结构上具有互补性,为了有效降低出口市场风险,需要考察水果产品出口与主要进口市场之间的互补关系,以明确国际市场上的可靠需求者。本文通过计算中国—东盟水果贸易的相关水果品种的竞争性和互补性指标,阐述了中国—东盟水果贸易的特征及其互补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出口相似性指数分别从产品和市场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竞争关系的强弱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相似性指数高于产品相似性指数,农产品出口产品结构的差异决定了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关系不是以竞争为主;中国与东盟农业领域内的合作将有利于强化产品差异、缓解农产品市场竞争程度。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ses the longer-term effects on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trade of changes in competitiveness brought about by changing real exchange rates. We introduce a model to explain exports from four ASEAN countries which highlights the role of real exchange rates. Specifically, we provide evidence on the price responsiveness of export dem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 there have been large changes in real exchange rates; and (ii) the pattern of ASEAN trade responds to relative prices (real exchange rates). Suprisingly, however, the impact of observed changes in real exchange rates on ASEAN trade is only relatively minor.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早期收获"计划实施,广东从东盟进口农产品快速增加,但对东盟出口却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下滑的不利局面。本文运用引力模型对影响广东农产品出口的因素进行了验证,并对出口东盟农产品流量进行了测算分析。研究表明,广东对东盟农产品出口流量受东盟国家的GDP、人均GDP、距离以及区域贸易制度安排等因素的影响;广东同大多数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呈现"贸易不足",广东农产品对东盟出口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17.
The present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competition in exports among ASEAN + 3 members by applying the export similarity index for the disaggregation export data from 1990 to 2014. We also discuss the change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ASEAN + 3's exports through th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and its relation with similarity index. First,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idea that export similarity varies among ASEAN + 3 member states over the period 1990–2014. Second, we find evidence of several export communities. In particular, five countries, notably China, Japan, Malaysia, Singapore and South Korea, with the highest similarity index form an export community mainly in the electronic microcircuits and parts of office machines. Third, th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seems to be the key factor defining the similarity level of exports. Finally, th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partly allows us to verify the Ricardo's theory and New Trade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ASEAN + 3 trade integration.  相似文献   

18.
以果蔬产品出口为研究对象,借助市场集中度指数、出口多样性指数、出口相似度指数以及CTG指数全面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主要目标市场上的贸易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的果蔬产品在主要目标市场存在较强的竞争关系,且中国在部分产品上具有竞争优势。因此,中国在巩固已有市场的同时,可借助中国独有的竞争优势,开拓与东盟错位竞争的新市场。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恒定市场份额分析法(CMS),选取2001-2012年的相关数据,从产品和市场两个角度对中国向东盟出口机电产品的结构效应及竞争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竞争力效应是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则贡献很小。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对如何优化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增强我国机电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Rivalry in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ts regional neighbours in ASEAN has become a major preoccupation for many regional policy‐makers. For these reasons, strengthening the basis of empirical evidence on regional trade relations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and this paper does so in two ways. Using very detailed historical trade data, we combine econometric and trade flow analysis to elucidate patterns of export competition and underly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 for ASEAN and China.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potential exists for both export rivalry and more extensive trade complementarity, but so do many challenges for policy makers who seek to mitigate adjustment costs and facilitate long term efficiency. Our econometric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the short run at least, ASEAN and China are experiencing intensified export competition in prominent third markets such as Japan and the US. More extensive trade flow analysis reveals, however, that in the long run globalisation can accommodate export growth by all the economies of East Asia, if aggregate growth can be sustained to facilitate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s necessary for an optimal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