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现代文坛上,萧红是一位极具特色的天才作家。她短暂而苦难的一生为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正是凭借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作家认真地观照自己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无情地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生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整个人类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具有一种深沉的悲剧意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铁凝小说把笔触直接指向深层的人生探索,揭示出现实生活的各种残缺,演出一幕幕现实人生的悲剧,作者借此呼唤真情,呼唤完美的人性。她的小说显现出物质残缺、身体残缺、文化残缺等种种残缺的境象。通过大团圆结局、几乎无事的悲剧、凡人的悲剧透露出她的作品的悲剧意蕴。挖掘出社会的落后与贫困、社会变革和社会动乱、封建意识和传统观念、个性泯灭与道德沦丧等造成残缺的原因。通过残缺的揭示体现出个体意识的觉醒、女性意识的复苏、对美好爱情的期盼、对完美人生的呼唤。  相似文献   

3.
铁凝小说把笔触直接指向深层的人生探索,揭示出现实生活的各种残缺,演出一幕幕现实人生的悲剧,作者借此呼唤真情,呼唤完美的人性。她的小说显现出物质残缺、身体残缺、文化残缺等种种残缺的境象。通过大团圆结局、几乎无事的悲剧、凡人的悲剧透露出她的作品的悲剧意蕴。挖掘出社会的落后与贫困、社会变革和社会动乱、封建意识和传统观念、个性泯灭与道德沦丧等造成残缺的原因。通过残缺的揭示体现出个体意识的觉醒、女性意识的复苏、对美好爱情的期盼、对完美人生的呼唤。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小说注重对女性的刻画描写,她笔下的女性常常是因袭了历史的陈迹,在心理和生理的交困之中挣扎、堕落,最终成为一个个悲剧的载体.读她的小说,你能体会到那无处不在的悲剧意识,而这一切都源于她异于常人的生活经历.本文将就此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5.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重要作品之一,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她无情地鞭挞了封建文化和封建宗法制度对人们的残害,描写了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姑娘所遭受的摧残,同时,也写了冯歪嘴子的生命坚强,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既有寂寞、孤寂的感觉。也有对苦难人生的不屈挣扎,在短暂的一生中,萧红经历着磨难,也有少许的欢乐,最多的却是无法排遣的无休止的寂寞,但萧红又是一位现实主义者,她带着心中的伤疤去勇敢地面对现实,这在她作品中的表现即是,她叙说主人公的落寞无奈,也描写荒凉土地人们的抗争和不屈,她的人生和创作之间可以说有这样一种联系,即作品中的凄婉美丽、抑郁寂寞正是生活中悲惨命运、苦难人生的一种写照;作品中所笼罩的那种伤感、那种痛苦思索来源于生活中经历的多波折和对社会的悲剧的自我体验。  相似文献   

6.
东北女作家萧红的作品从来都不回避死亡,她通过对死亡的书写,表现对生命的关注,她的作品都超越了现实、时代的层面,对生死做出深入的哲学思考,为人们寻求一条穿越生死的精神出路。这种生命意识在其小说创作中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东北大地上人们"蚊子似的"死生真相的书写,揭示出生命意识的麻木、愚昧;二是对人们生命意识觉醒的欣喜发现和对其觉醒后悲剧的书写。  相似文献   

7.
浅析苔丝的悲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哈代的小说人物画廊中,苔丝是一个极富光彩的女性形象,她的美在她的悲剧中熠熠生辉。本文试将苔丝的悲剧放入社会悲剧、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三个层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萧红小说语言的独特性,在她对景物的叙写中体现最为鲜明。本主要从景物叙写的悲剧意蕴呈现、日常景物的诗化、“浸透了人物”的气氛构筑三个方面加以解读。在对这些景物叙写进行解读时会发现这种独特的抒情诗式体语言已不仅被用来标识事件场景或烘托人物心境,并且成为隐喻和象征的主要栽体,作为背景的景物和小说要讲述的故事一起共同表达小说的主题和作的意图。萧红笔下景物的叙写因此成为本结构的组成部分,而不仅仅具有无关紧要的标识性信息功能。  相似文献   

9.
儿童视角是萧红感受、认知、观照世界的独特方式之一.她对这种视角的偏爱和成功运用,是她的个性、童年情结与艺术创造性有机融合的结果.她喜欢用儿童视角来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是有意为之.这不仅是对一种叙事方式的偏爱,更是与她的人生体验、生命感悟及个性心理的天然契合.她以儿童视角来叙述故事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仿佛毫不费力,但却产生了最佳效果.萧红小说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视角的成功运用.儿童视角在萧红的文学创作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琦瑶是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中的女主人公.小说中的王琦瑶是被层层剥开上海世态繁华和40年光影尘埃,去接近生活的芯子和上海的精神.从王琦瑶的生命历程与历史洪流、悲剧宿命与怀旧意识、生活芯子与上海精神等方面予以浅析,以期还原小说中王琦瑶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