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玉丹 《中国招标》2008,(22):11-12
本期刊出的是西北(陕西)国际招标有限公司响应"我最有感触的一次招标"征文活动的第二篇来稿。我们从作者讲述的"一次难忘的招标经历"中,看到了一位敬岗爱业的招标从业者,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项目招标的成功的。无法统计每一天有多少项目的招标工作在进行,但我们知道,在这些项目的背后,忙碌着这样一群可爱的招标人。  相似文献   

2.
仲春 《天津经济》2008,(2):34-37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自己认为喜欢而且能够干好的事情,这就如同每把锁都有开它的那把钥匙一样,尽管那个钥匙也许并不具体,可一旦出现必有感觉。大多数人在寻求钥匙的过程中选择了放弃,而且多数情况下是在人生顺畅的时候予以放弃,只有极少数人总是不断地坚韧寻求,刘丽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3.
王珣 《中国招标》2008,(15):14-15
对多数人来说,一般的征文也许算不得什么,既不陌生也没感觉到是什么特别新鲜的玩意,甚至于对它有些淡漠、不关心了。但对于招投标人来讲,今天,《中国招标》周刊发起的"我最有感触的一次招标"征文活动或许对其感触颇深。征文活动再一次打开了招标人多年只顾忙碌业务无暇思考辛苦与感受的记忆之门,一个个生动而有感触的招投标故事让人们再一次回到了招标当年。回首往事,那些亲历了当年招标的人们更想凭借此平台和机会一吐当年招标的快乐和苦衷。无论是当年招标留下的美好而深刻记忆,还是招投标业务过程中的亲身经历;无论是招标中的酸甜与苦辣,还是经验与教训;无论是招标项目的成功经典案例,还是失败个性案件,都凝结了几代招投标人的辛勤汗水。它既可以给后来者启示和借鉴,也必将成为后人实际业务操作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的案例典范……今天,本刊刊登的"制定招标文件要坚持‘细节决定成败’——从评标办法的‘蝴蝶效应’谈起"即是一篇值得回味和思考的征文,本刊在感谢作者的同时也将此文奉献给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4.
快乐的钥匙     
悠远 《西部人》2005,(1):61
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每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一位女士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手里。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钥匙交在孩子手中。男人可能说:“上司不赏识我,所以我情绪低落。”这把快乐的钥匙又被塞在老板手里。婆婆说:“我的媳妇不孝顺,我真命苦!”年轻人从文具店走出来说:“那位老板的服务态度恶劣,把我气炸了!”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  相似文献   

5.
谢涛 《中国招标》2008,(21):12-13
从"我最有感触的一次招标"征文活动开展以来,我们高兴地看到有越来越多的读者积极参与,发来了自己的作品。而这一次尤其令我们欣喜和感动:西北(陕西)国际招标有限公司一下子发来了三篇征文稿,每一篇都为我们讲述着招标人自己的故事。对大家的支持,我们在此深表感谢!来稿我们将陆续刊出。10年,在人的一生中不算漫长,但对从事的一项工作来说却并不短暂。本文的作者为什么对一个近10年前的项目招标念念不忘?这个项目组又有着哪些"创举"?让我们一同走入他的记忆吧……  相似文献   

6.
1978年我在重庆当兵,这前后所发生的事情至今还历历在目。 我是于1975和1976两年连续报名参军的,但最终未能如愿。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我也加入到备考大军中,结果很有戏剧性的是这年我竟然非常顺利地被批准入伍。年底我正式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相似文献   

7.
铃……铃……"您好,我是《中国招标》周刊社"。"我是吉林省招标有限公司李绍轶。我看到了你们周刊社的特别策划"我最有感触的一次招标"征文活动启事,非常好,我也非常激动,她一下子触动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闸门……"本刊编辑部接到了吉林省招标有限公司总经济师李绍轶打来的电话,在电话连线的这边,我感受到了李总经济师对"尘封已久第一次"的激动,对"招标第一次"的感动,同时也期待着与大家共同分享由"第一次"牵动的"我最有感触的一次招标"。  相似文献   

8.
方圆人生     
《红楼梦》里有这样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是,对社会上的各种事情都透彻明白了,那就是学问;处理人情世故干练而通达,那就是文章。人的一生无非是做人与处世。它的准则是:做事要方,做人要圆。这方面,老子和孔子都是没可说的。方是规矩,是准则,是条框。它要求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更规范。圆是通融,是弧线,是润滑。它要求人能适应,会变通,左右逢源。圆没有角,圆不伤人,也不易自伤。  相似文献   

9.
冯君 《中国招标》2013,(21):50-51
廖××是某省设备招标有限公司从事具体招标工作的业务主办(应被采访者的要求,记者在此不透露其姓名)。这几天,在他的QQ签名上,有这样一句文字:"2011年的项目后遗症就是补、补、补!"。带着几分好奇,问了这句话的由来,原来是因为工作有感而发。事情的原委大致是这样的:在他负责的招标代理项目中,有一家业主单位因为审计原因,需要一套完备的招标项目的相关资料。但是因为该项目招标是在2011年完成的,业主单位自身存档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宽容     
孔子说"对他人要宽恕、宽容。要设身处地,即习惯于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想事情。再具体些说就是,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用那样的态度和行为去对待别人。"孔子经常会给身边的人讲一些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道理。有一次,弟子子  相似文献   

11.
"人活着总要做些有意义的工作,浪费时间就是浪费人生.我就是想做些事情,没有别的想法.这几年我的这种感觉越来越重了,我要充分利用晚年这点时间,再做些工作,给后人留下一些值得参考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沈艳 《中国招标》2010,(18):7-8
最近在《中国招标》周刊看到一篇讨论关于考招标师的文章,我认为,既然自己从事招标这一行业,不管以后是作为从业资格还是执业资格,参加招标师考试都是自然也是必然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因为我现在在做一个具体的公司,所以我想主要谈一谈企业自主创新这方面的一些体会.我可能是跟很多人刚才讲的观点不太一致,我作为一个CEO很大工作的任务就是不停地会有人跟我讲,说我们有一个新的想法,我们有一个新的想法,我们准备尝试一种新的方法,我把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了说服他们,说这不行,我要做这个事情,这个东西不能做,等等,在这方面我做了很多的工作.我也注意到其实很多的创新者下场都不太好.  相似文献   

14.
我曾经抽烟很猛,就像我曾经喝白酒也来劲一样,但这两件猛事,我都"出脱"了,也就是戒掉了。这是为什么呢?是为了"贱躯"还是为了"龙体",都不是。我是追逐生活多样性的人,喜欢诸种未曾有过的体验,这是因为好奇心和探险精神在指引着我,对未知世界和未曾经验过的生活,总是心向往之。当然再向往未曾经验过的生活,也要受诸多条件的限制。比如你想过像王石一样的生活,去玩登山玩滑翔,那样大把大把的闲与钱,可不是一  相似文献   

15.
王志彬 《东北之窗》2012,(16):46-46
未见到西钢集团信息中心主任叶鑫时,我一直在想他会是怎样的一个人:"信息中心知识跟进的第一人"、"解决难题的钥匙","承担着信息中心70%以上的二次开发任务","在领导和信息中心全体员工的心目中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信息中心离了谁都可以,但绝不能没有叶鑫!"但一见面,  相似文献   

16.
正上一篇,我们谈了美。这一篇,我们来谈谈用人之道。最近有弟子来看我,我们聊到了时间。弟子说:"掐指一算,人生也就三万多天而已,真是人生苦短啊。"我对他说:"人生的烦恼,在时间方面来看,除了没有好好利用之外,还有另一种浪费时间的方式,你发现了没有?"我所说的那种方式,是针对管理者来说的,那就是把不合适的人放在不合适的位置上,做一件不合适的事——把那人的生命浪费了,把组织的机会也浪费了。简而言之,就是"浪费了一个屁股,同时浪费了一张板凳"。  相似文献   

17.
心事     
《发展》2011,(10):67
失败是条绳子失败是一根绳子,有的人用来继续攀爬更高更陡的山峰,有的人把它当作了自缢的工具。面对失败这根绳子,很多人都明白,该把它当作攀爬的工具,事实上很多人也做到了,所以就有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安慰;可是也有那么一些人,硬是把失败当作了离开这个世界的通道——"不是我不想活,是我已经没有了退路"。  相似文献   

18.
近期,一些招标机构发现部分行业如钢铁、化工、纺织类的招标项目明显减少,甚至在招标过程中的个别项目已出现暂停现象,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美国爆发的次级债危机。目前,这场危机愈演愈烈,其影响已波及全球,中国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美国次级债危机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对我国经济主要有哪些影响?2009年中国的经济形势又会是怎样的局势?这些都是主营业务与经济基本面和国家宏观政策密切相关的招标代理机构目前最为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李建军 《魅力中国》2013,(23):244-244
数学是开启科学知识的一把钥匙,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提高学生智力的关键。数学好的同学,自然科学一般都学得好,科学及综合科好的同学数学不好的几乎没有。既然这么重要,但我调查后的结果其令人沉思,好多学生都不喜欢数学,怕学数学,但不得不学数学,造成讨厌数学,甚至有好多学生考学后发誓不再学数学,甚至有好多人不喜欢做数学老师,这是为什么呢?怎么做才能使学生喜欢数学、用好数学,培养好学生的智力,用这把钥匙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数学教育该如何操作呢?下面就是我对数学新教材的教学经历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新西部(上)》2004,(2):63-63
70年代初,我们村子里所有人家的婚丧嫁娶,我都知道。我们村子的人把婚丧嫁娶一律叫“事情”。不管谁家有“事情”,别人家都要出一份钱,并派人去吃一顿饭。我父亲从来都不参加这些活动,都由我代表去参加。每次去我都是拿着一块钱,交给“事情”的总管。交了钱就开始排队吃饭了,常常可以吃到一大碗有豆腐、粉条和肉的烩菜,当然肉很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