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企业排污权交易会计核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广,排污权交易的会计核算与账务处理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和探讨了企业排污权的会计确认,初始、后续计量及主要会计业务的处理问题,以期为企业进行正确的排污权交易会计核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排污权交易是一种发端于美国的新型环境保护措施。其主要思想是首先确定一个地区污染物排放的总量,然后通过发放排污许可证的方式授予排污单位排污权,各排污单位通过污染治理再将节余的排污指标进行交易从而获取经济利益。排污权交易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激励手段,对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而言是一个“舶来品”。我国长期以来主要采用行政管制手段与排污收费措施对污染排放进行治理。排污权交易究竟是要取代现有治理方式还是与其进行配合运作?排污权交易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也就是我国未来创建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应该如何在现有环境保护体制中运行。  相似文献   

3.
排污权交易的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显著提高,环境资源产权理论运用产权经济学的方法解决环境外部不经济现象,政府通过对环境资源稀缺性进行产权的界定与明晰,将外部不经济问题内部化,运用市场的手段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本文从产权理论的角度分析排污权交易的产生与发展,通过借鉴西方国家排污权交易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更好的应对排污权交易和环境资源问题。  相似文献   

4.
盛新鹏 《商业科技》2011,(3):214-216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显著提高,环境资源产权理论运用产权经济学的方法解决环境外部不经济现象,政府通过对环境资源稀缺性进行产权的界定与明晰,将外部不经济问题内部化,运用市场的手段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本文从产权理论的角度分析排污权交易的产生与发展,通过借鉴西方国家排污权交易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更好的应对排污权交易和环境资源问题。  相似文献   

5.
卢珊 《北方经贸》2010,(8):40-41
排污权交易作为一种典型的以市场为基础的环境保护经济手段,它能充分调动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灵活调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当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但是由于排污权交易在我国刚刚起步,存在一些问题,构建和完善新农村排污权交易制度。应制定和出台相应法律法规;确立合法的排污权;加强环境监控。  相似文献   

6.
何春 《商业会计》2012,(9):9-11
排污权交易是在采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以市场为手段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一种崭新的交易形式。世界各国对排污权排污量、定价等方面都有了许多成熟的理论。排污权交易在我国已经经过多年的试点,但对排污权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还没有统一的规定。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会计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对不同形式的排污权展开分析,提出对我国排污权交易事项进行会计处理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随着环境保护中的经济手段的广泛应用,排污权交易制度应运而生。首先介绍了这一制度的提出及主要思想,随后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排污权交易这一新型环境经济政策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实行污染权交易制度的可行性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环境保护中的经济手段的广泛应用,排污权交易制度应运而生。首先介绍了这一制度的提出及主要思想,随后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排污权交易这一新型环境经济政策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实行污染权交易制度的可行性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徐堃  刘富  田义文 《商业科技》2010,(28):140-140
排污权交易是当前备受各国关注的环境经济政策,它通过赋予环境容量资源价值,确定产权,并允许产权自由转让交易的方式,有效配置污染削减责任,来降低污染控制的社会成本,因而成为有效实施总量控制的方法,然而我国排污权没有进入市场,排污权转让市场远未形成。本文试图通过对排污权交易的理论、研究概况进行分析,并借鉴国外排污权制度运行的成功范例,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的污染排放问题以及实行排污权交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我国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0.
排污权交易是当前备受各国关注的环境经济政策,它通过赋予环境容量资源价值,确定产权,并允许产权自由转让交易的方式,有效配置污染削减责任,来降低污染控制的社会成本,因而成为有效实施总量控制的方法,然而我国排污权没有进入市场,排污权转让市场远未形成。本文试图通过对排污权交易的理论、研究概况进行分析,并借鉴国外排污权制度运行的成功范例,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的污染排放问题以及实行排污权交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我国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1.
排污权交易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首先被美国联邦环境保护局用于大气污染及河流污染管理,而后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相继进行了排污权交易的实践.我国自2002年起在部分省市开展了排污权交易的综合试点工作,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经济的作用,促使企业主动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以最小成本实现减排目标.本文试对排污权交易制度及其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剖析.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显著提高,环境资源产权理论运用产权经济学的方法解决环境外部不经济现象,将外部不经济问题内部化,运用市场的手段治理污染、保护环境.通过对环境资源产权理论的分析,明确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对排污权交易进行了综合概述.  相似文献   

13.
排污权交易会计的处理呼之欲出,国内外普遍存在存货、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三种模式.本文结合我国当前排污权交易的市场活跃程度,丛排污权的本质特征以及企业取得排污权的目的来看,将企业取得的排污权确认为无形资产,并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是一种更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可式.当排污权是通过政府无偿分配获得的,历史成本为零,则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并确认为一项政府补助,在排污权期间进行摊销.只有当企业的实际排污量超过排污权指标时,才确认排污负债,计入”预计负债”,并与额处购入的排污权进行抵消.  相似文献   

14.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近年来我国环境政策一项的改革,目前,在我国市场上排污权的交易机制并不成熟,也存在一些争议。针对我国的污染现状,结合经济学的观点,对排污权交易制度进行剖析,并得出排污权交易制度优于传统的环境政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我国的公共环境危机凸显,特别是严重的空气污染,不仅给人民生活造成了困扰,也给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埋下了隐患。这使得全球将环境治理的重心放在寻找有效的污染防治机制上。而实践证明,碳排放权交易模式是切实可行的一种污染治理模式,将其作为一种政策型工具引入企业的排污治理中,是当下最切实可行的治污减排办法。本文着眼于企业,研究范围锁定在有强制减排任务的企业中,从碳排放的减排循环过程的角度出发对控排企业碳会计流程进行了梳理,说明了碳排放权交易会计是碳会计中的重要部分,是碳会计与交易市场接轨的重要纽带。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自用或出售的角度考虑,按不同的交易目的对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的账务处理分为初始取得和实际耗用两个部分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排污权交易是在政府部门的监督下,发挥市场机制对生态环境容量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本文对我国排污权交易存在的缺乏法律依据、排污总量确定难、排污初始分配难以做到公正公平以及排污监测难等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由此可见,我国并没有形成有效地以市场为机制的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借鉴美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先进经验,提出建立我国完善的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排污权交易理论的核心在于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排污权交易的实施是经济进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既可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保证环境资源总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还可以降低治理污染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目前,江西省已经具备了推行排污权交易的相应技术条件,并有政策法规加以支持,故在江西省开展排污权交易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环境治理力度也逐渐加大。随着环保税的开征,我国排污权交易试点地区将同时实行环保税和排污权交易两种环境经济制度。因此概述二者的理论基础和国外实践,指出我国排污权交易试点地区的实践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环保税政策对于企业的影响。通过对环保税和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比较分析,认为二者不存在重复征收。基于我国国情,两种制度相互配合可以达到优势互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排污权交易作为一种有效控制污染的政策和措施,其产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本文深入探讨了排污权交易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论基础.拓宽了排污权交易理论基础研究的视角和范围,可以为我国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张建 《中国市场》2008,(52):212-213
排污权交易的存在有其理论基础。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必须分步进行。必须不断推进排污收费制度的改革,在注重其他配套制度完善的同时,建立健全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