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乡村的全面振兴需要各类型、各领域、各层次青年人才积极参与。科学认知乡村振兴所需的青年人才类型,可为乡村振兴实践提供更加清晰的引才思路。因此,文章分别从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培育需求入手,将乡村振兴所需青年人才分为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专业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社会人才;按青年人才的地域来源分为本土型、嵌入型和返乡型;依照青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的层次分为基础型、发展型和引领型;按照青年在乡村振兴场域所作用的领域分为服务型、传承型和治理型,分析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和作用,以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乡村旅游以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推动力量。乡村旅游的发展实践表明:乡村旅游活动是由旅游者和提供旅游活动的社区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的,缺少社区参与的乡村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基于此,本研究深入分析了甘肃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的可行性,各类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和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发展现状归纳出甘肃乡村旅游4大主要社区参与类型是城郊休憩型、新型城镇型、景区覆盖型、交通节点型。研究根据甘肃不同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类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社区参与的建议模式,试图为西部地区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研究和实践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力行 《科学决策》2017,(12):19-34
本文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对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了一些基础性研究。积极探索正 确处理城镇化与乡村发展关系的途径,谋划乡村发展新机制和新思路,促进乡村由“历史自然” 发展转向“规划引导”发展,由“被动”发展转向“主动”发展,由“输血”型发展转向“造血” 型发展,由“自然散居”型发展转向“相对集居”型发展,整体、综合、内生促进乡村经济社会 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黄细嘉  王鸽 《特区经济》2010,(2):188-190
本文在分析了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型新农村的概念,对旅游型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建设要素及建设路径进行了研究,为我国乡村的特色发展和产业发展、为乡村旅游和旅游型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对贵州省正安县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及其开发条件的认识,认为正安县发展乡村旅游,可采取交通依托型、景区补充型、潜力后备型和混合型等发展模式,最后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建立新疆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域为研究尺度,用熵权法测算了新疆2015—2020年的乡村振兴发展指数;又通过泰尔指数、莫兰指数分析了新疆乡村振兴水平的区域差异和空间相关性。研究结论:新疆乡村振兴战略效果显著,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在区域差距上,区域内差异远远大于区域间差异。进一步分解后,北疆地区区域内差异最大且呈现逐渐扩大趋势。从空间相关性来看,新疆乡村振兴水平有较强的正向空间相关关系,北疆地区以HH型集聚为主,南疆地区以LL型集聚为主,但LL型集聚数量逐年减少。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三种路径——农民工外流型、征地吸入型、乡村工业化型。农民工外流型特点是农民积极主动的进入城市的生活秩序,农民职业、收入和观念的先行,而身份和居住的滞后。但存在农民工的边缘化和农村的空巢化等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城乡差距的拉大。征地吸入型,其特点是城市的扩张和农村被动地被纳入城市化的进程。主要问题是失地农民对城市文明的习得和社会保障。乡村工业化型,特点是以工业化为内驱带动乡村转型.一种非依附性城镇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乡村旅游的快速崛起与发展,其火热程度与自身经济基础、社会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逐渐显现出不协调的现象,公共安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杭州市为例,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提取游客对乡村旅游地公共安全感知的五个影响因素分别为:治安状况、旅游环境、服务内容、地域文化及安全信息,运用聚类分析,依据乡村旅游公共安全影响因素对游客的影响程度不同,将游客分为"平衡型"、"冒险型"、"谨慎型"三类。  相似文献   

9.
图片新闻     
《中国老区建设》2009,(9):54-55
贵州松桃:特色“农家乐”乡村旅游生意红红火火 连日来,贵州省松桃自冶县特色乡村旅游迎来重庆、湖南、云南、浙江等地的游客,原生态民俗民风倍受青睐,乡村旅游红红火火。近年来,该县依托苗族原生态民俗民风及浓厚的苗族绝技绝活文化资源,全力打造一批“农家乐”特色旅游乡镇和旅游村寨,目前已初步形成农家餐饮经营型、山水养殖科普型、避暑休闲度假型和民风民俗体验型的“农家乐”乡村旅游模式。  相似文献   

10.
当前灵台县“美丽乡村”建设正处在加速推进的关键阶段,要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要求,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四化同步的发展路子,持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一、突出规划先行,确保按规执行.“建设美丽乡村,科学规划是龙头.”灵台县应结合自然条件、人文地理、村落文化、民俗风情和建筑风格等实际,坚持把实施村庄规划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切人点和着力点.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按照“一村一策”的模式,重点从空间格局、景观环境、建筑风貌等方面提出村容村貌建设的要求.统筹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坚持以新建与改造相结合,突出中心村庄规划建设.在具体工作中,要按照改造扩建型、旧村整治型、特色保护型和新建型要求,整合项目,集中突破,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监管、自主建设”的原则,突出农村特点,切实做到慎砍树、少拆房,做到一村一貌,逐步建成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相似文献   

11.
汤红梅 《乡镇经济》2007,(12):71-74
农村税费改革前,乡村之间是一种支配性关系体制。税费改革后,支配型乡村关系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乡村关系的发展却出现了新的趋势,民主合作的新型关系将是乡村关系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居住集中的途径与驱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居住的传统形式——村落体系正在受到冲击,同质同构性弱化。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是农村现代化、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以及村庄整理与改造等是我国农村建设过程中实现农民居住集中的主要途径。从农民集中居住的驱动机制上看,我国各地乡村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土地开发驱动型、乡村旅游发展型、市场开发带动型、现代农业园区型、移民建镇建村型、城镇发展带动型等动力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化条件下的传统型中国乡村,生产、生活、乃至交往都被卷入了一个开放、流动、分工的社会化体系之中,以往那个封闭、保守、内敛的传统乡村社会中的乡村信任模式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冲击与影响。本文从社会流动对于传统村庄信任模式的冲击的角度思考在社会转型期条件下构建村庄信任模式的理性道路。  相似文献   

14.
<正>阿里巴巴集团在政策引导和内生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发挥平台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列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五大重点任务之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团结社会各界的力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阿里巴巴等平台型企业在政策引导和内生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发挥自身平台优势,通过派驻乡村特派员等方式,以人才引入和资本输入为核心,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治理模式发生了转变,经济能人型村官逐步取代了传统的道德权威型村官,富人村官获得了乡村管理的话语权。本文从时代发展、政府、村民的角度探讨了乡村治理模式变迁的动力,分析了富人治村的优势与不足,并且从选举制度、培训制度、权力的运行制度和监督制度提出了完善乡村管理、规范经济能人治村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治理模式发生了转变,经济能人型村官逐步取代了传统的道德权威型村官,富人村官获得了乡村管理的话语权。本文从时代发展、政府、村民的角度探讨了乡村治理模式变迁的动力,分析了富人治村的优势与不足,并且从选举制度、培训制度、权力的运行制度和监督制度提出了完善乡村管理、规范经济能人治村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领导核心,引领乡村治理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需要,也是建设使命型政党、服务型政党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乡村出现传统管控方式对基层的影响力减弱、基层的治理资源不足、农民分化引起群众动员和利益协调难度加大、基层组织结构失调等问题。基层党组织作为领导核心,必须进行要素整合,不断加强和提升政治领导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服务力。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乡村关系:村委会有话要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权丽华 《发展》2005,(6):37-38
推行村民自治制度为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农业税的取消为构建和谐乡村关系创造了经济条件,这两大举措是我国乡村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使我国构建和谐乡村关系的进程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使乡村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我国乡村社会内部情况极其复杂,改革的成果与和谐乡村关系的构建都需要持续不断地改革原有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作保障。影响乡村关系和谐发展的体制性因素1.压力型体制下的乡镇所处特殊地位的影响在我国,上级政府往往将各项经济、社会和政治任务指标逐一分解下达给下级政府,并与之签订责任书,然…  相似文献   

19.
以山西省首批100个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最近邻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及建立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对其空间结构和分类特征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样本点空间分布为集聚型,分布高密度区域主要在山西省中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北部和西部分布密度较低。山西省休闲旅游资源丰富,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大量资源,五种乡村发展类型中,特色文化型村庄占比最大,休闲农庄和城郊发展型村庄相对较少。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采用聚类、统计拟合及复杂网络等方法,对2002-2010各省数据分析发现:人均收入大于20000的省份,城乡收入差距在低水位上扩大;低于20000的省份,差距在高水位上呈现倒U型片段。人均收入越高区域,城乡差距越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轨迹是一有倒U型波段衔接成的向下延展的波。近十年城乡差距在扩大,如今维持在11年左右;省内城乡差距最大和最小年数分别是15和7年,且在地理空间上呈现聚集性;省际最大差距年数是13年,省际城镇和省际乡村最大差距分别是8年和13年;城镇消费率近15年持续走低,乡村消费率呈现倒U型片段,且如今乡村消费率高于城镇。还发现:乡城消费率差越小,城乡收入差距就越小,呈现"若乡村消费率每高于城镇消费率1%,城镇人均收入和乡村人均收入比约扩大20%"的数量关系,而解决城乡差距的政策是提高城镇消费率。省份个数分布图从一谱带较窄的分布到一谱带较宽的分布,接着连续性断裂,演化成分立的离散谱带,即社会出现模块化的阶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