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婷婷 《商》2014,(16):92-9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应大小可以直接的影响并决定货币政策在对宏观经济调控上面的调控程度。本文主要是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划分成四个不同的渠道:利率传导渠道、资产价格的传导渠道、汇率传导渠道、信贷传导渠道,并对此四种渠道进行详细的描述。最后,还将我国目前学术界关于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应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商》2014,(16):92-9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应大小可以直接的影响并决定货币政策在对宏观经济调控上面的调控程度。本文主要是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划分成四个不同的渠道:利率传导渠道、资产价格的传导渠道、汇率传导渠道、信贷传导渠道,并对此四种渠道进行详细的描述。最后,还将我国目前学术界关于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应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是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用于实体经济.本文阐述了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资产价格传导渠道、汇率传导渠道以及信用传导渠道的主要理论,指出我国三种非信用传导渠道因缺乏市场机制和微观基础发挥作用受限,在目前以间接金融为主,银行金融中介作为金融体系主体的情况下,银行信贷成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助纳入非正式金融变量的资产组合分析框架,对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分析,立足于中国当前金融结构特点,从资产结构与微观经济个体行为的变化来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提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利率、汇率等资产价格形成的市场化对于货币政策的传导具有重要的润滑作用。  相似文献   

5.
作为货币政策"信用观"之一的银行信贷渠道理论强调银行信贷资金的可贷性.国外学者对金融结构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如银行信贷渠道的存在性、地位及银行部门的角色等问题)存在很大差异.虽然这些研究多以西方国家完善的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体系为背景,但对于中国这样转型国家的货币政策制定实施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技术的革新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进而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重要影响。文章首先从第三方支付、网贷平台、互联网理财和数字货币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影响机理。研究认为,我国互联网金融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第三方支付和互联网理财发展势态较好,而网贷平台规模呈现倒U型趋势,数字货币发展波动较大。同时,文章认为,互联网金融通过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产生影响。最后,文章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机构等部门入手,从利率市场化、货币供应量统计标准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组成细分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从分析公开市场操作目标的"宣布效应"、资产证券化、居民融资渠道的变化、金融合并等因素,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讨论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变化,希望能给我国金融阶层以启迪。  相似文献   

8.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核心理论。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已经从国家层面深入到区域层面,注重分析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而渠道理论是解释区域效应的主流方法。基于渠道理论,通过建立SVAR模型研究近年来广东省的宏观数据,并将其与全国层面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比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发挥的作用后发现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风险承担渠道"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一条新渠道,逐渐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反思其成因,"过低的利率"被一些学者认为是重要的诱因之一。长时期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引起投资者风险偏好的上升,导致金融不平衡的累积。风险承担渠道的研究表明,追求物价稳定的宽松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双重目标的有效实现,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10.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及政策效果大小在于其传导渠道是否通畅。信贷渠道理论从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引发的信贷市场代理问题入手,强调银行等金融结构的信贷数额变动对货币政策传导的真实效应。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在我国表现抢眼,很多研究证实了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占据主体地位的依然是信贷传导机制。然而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实证层面,理论上鲜有建树,后期研究应着力于构建能够考察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经济模型和动态效应,为货币政策决策提供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11.
柯可  郑晨  贺倩倩 《商》2014,(47):162-162
本文根据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尹雷博士利用1993—2011年有关中国银行业结构和中国货币政策的数据分析中国银行业结构对货币政策的五个传导渠道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中国银行业结构弱化了信贷及货币供给量的传导效果,但随着中国银行业集中度的下降,这种弱化效果将会降低;中国银行业结构对利率传导渠道及资本市场传导渠道产生了负向作用,弱化了利率和资本市场的传导效果,随着中国银行业集中度的降低,利率和资本市场传导渠道的传导效果将会增强。中国银行业结构对汇率的传导效果影响不显著。上述结论表明:实施货币政策过程既要重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还要关注银行业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龚奕 《商》2013,(24):182-182,181
我国的金融创新处于初级阶段,其现状决定了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而首要问题就是明确其对货币传导政策所造成的影响。文章分析了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并具体阐述了金融创新过程对货币政策传导所造成的影响,并从货币供给结构和传导渠道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鉴于金融创新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所带来的影响,央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必须采取相应的解决政策,调整货币流通结构并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使金融创新更加规范化。  相似文献   

13.
金融脱媒是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利率市场化的助推器,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产生影响。本文先对1998年1季度至2013年4季度我国金融脱媒指标进行度量,发现2005年第2季度是一个突变点,即在2005年2季度后我国金融脱媒开始显现。再从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中间环节入手逐步分析,发现金融脱媒使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更加顺畅,强化了利率传导渠道。  相似文献   

14.
田敏  高柳  马雷 《商业时代》2013,(4):51-52
本文使用2000-2009年月度数据,采用向量自回归脉冲响应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通过资产负债表渠道传导的金融加速器效应进行实证检验。主要结论为:在我国,资产负债表渠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信贷紧缩时期,货币政策通过资产负债表渠道传导对经济影响非常显著;而在信贷扩张时期,货币政策通过资产负债表渠道传导对经济影响明显小于紧缩时期。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占非金融部门融资规模的比重不断攀升,金融脱媒开始显现并不断深化,势必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设立两个VAR模型,利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析等方法,探究了金融脱媒对我国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渠道的影响机制及效果。  相似文献   

16.
货币政策影响经济活动的传导机制主要有货币政策传导的货币渠道和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货币渠道主要是分析利率、汇率变动对宏观经济变量产生影响 ;信贷渠道主要是通过银行、企业、居民资产负债表和银行信贷条件的变化 ,分析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从长远看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将是规范的货币渠道。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 ,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7.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淄 《北方经贸》2002,(2):43-45
中国加入WTO之后 ,金融将面临开放的压力。在开放性金融下 ,本国与外国之间资本流动的规模、速度以及结构都将相应发生变化 ,随之影响到一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针对开放性金融下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途径 ,分析了中国现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特征以及目前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 ,并对中国在未来开放性金融下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变化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预测。  相似文献   

18.
货币市场基金发展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功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3年末,我国金融市场上诞生了货币市场基金这一投资新品种.它的产生直接导致金融结构中主体地位的调整和行为的变化,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运用效果.本文从我国货币市场基金诞生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正负效应探寻开始,分析我国目前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现状及其原因,研究美国联邦储备体系货币政策传导功效原理,讨论我国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基金发展后货币政策提高传导效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我国2005年1月到2012年12月的宏观数据,通过数据的稳定性检验和协整检验,比较分析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和货币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状态空间模型对变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信贷传导渠道对我国物价的影响有较强滞后性,通过货币渠道进行物价的调控更为有效;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共同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相比较而言,货币渠道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协整与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中国2005年到2008年见的贷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信用渠道传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