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创新驱动绿色金融发展是促进企业绿色转型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将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文章探讨了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旨在将绿色金融和科技创新进行深度融合,针对绿色金融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监管不足,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绿色金融发展框架,提高监管效率,并探究"监管沙盒"机制在平衡金融监...  相似文献   

2.
白雪  姜波 《北方金融》2023,(6):49-54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关键驱动力。2016~2022年,中国绿色低碳专利授权量累计20.6万件,占全球比重36.8%,可见中国已成为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带动力量。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规模持续扩大,市场规范化程度和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显著提升。各地在强化政策指引、完善配套体制机制、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仍存在金融对绿色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足、政策激励机制落后以及绿色技术评估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文章建议采取多渠道强化金融支持,健全政策激励体系,创新市场担保机制和推动产品创新等措施,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加快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进一步驱动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3.
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协同发展可有效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在改善环境、降低碳排放的同时,提高“三农”领域的金融可得性.目前,中国在金融支持绿色农业发展上面临的主要障碍包括:绿色农业的标准尚未统一和规范,金融支持绿色农业的范围不够明确,缺乏针对绿色农业融资主体的信用体系,缺少绿色农业供给端的风险分担机制以及绿色农业消费端尚待进一...  相似文献   

4.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和项目建设,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绿色金融利用绿色信贷等金融工具为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为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以2014-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绿色金融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显著推动了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且该结论具有稳健性;机制检验表明,绿色金融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提高企业风险承担能力促进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异质性检验发现,此促进效应在非重污染企业与盈利能力低的企业中更为突出。因此,金融机构在设计绿色金融机制时,应当关注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需求,提供更为灵活和适应性强的金融产品,尤其是针对非重污染企业与盈利能力低的企业;政府应加强对企业及行业绿色数据的监测和披露,提升信息透明度,使得金融机构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绿色创新活动,从而为其提供更精准的绿色金融支持;企业应利用绿色金融积极主动地加入绿色技术创新的行列,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领域创造成效。  相似文献   

5.
绿色金融对优化信贷资金配置,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具有重要指引作用。本文采用2012—2019年28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实证研究框架,分析绿色金融能否助力提高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可以通过优化信贷资金配置助力清洁和非重污染行业绿色创新发展,从而能有效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水平,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绿色金融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作用在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对东部、中部和环保监管程度大的地区的绿色创新水平推动作用更大。进一步拓展发现,绿色金融能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即促进了经济增长并减少了污染排放。本文的启示在于:第一,应持续强化落实绿色金融政策实施,扩大试点范围;第二,建立支持绿色信贷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信贷制度;第三,加强区域创新联动,推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第四,加强环境监管并建立绿色创新扶持政策,助推行业高效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金融的协调高效发展对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引入时序立体数据因子分析法,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金融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08—2018年全国统计数据构建两系统耦合协调模型,试图从宏观角度探究这一时期绿色金融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发展态势.研究发现,2008—2018年,我国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金融长期处于拮抗耦合状态,而绿色金融长期发展滞后是制约两系统耦合度提升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研究表明,绿色金融内部结构失衡是导致绿色金融长期滞后的关键所在.据此,提出要优化绿色金融结构、加强绿色风险控制、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多管齐下提高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推动两系统协调优质发展.  相似文献   

7.
毛彦军  徐文成 《征信》2021,(3):73-80
在构建绿色金融发展指数与工业绿色转型指数的基础上,运用河南省总体数据及辖内17个地市数据对绿色金融发展与工业绿色转型的耦合协调状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绿色金融发展与工业绿色转型存在耦合协调关系,并且在2016年以前处于初级耦合状态,2016年以后,随着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协同推进,其耦合协调度逐渐由中度协调阶段过渡到高度协调阶段。针对实证结论,提出构建激励约束机制、地方财政支持机制以及绿色金融与工业绿色转型对接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绿色标准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基础性内容,完善绿色发展标准体系是新发展阶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和制度保障。论文通过分析我国绿色产品标准、认证体系建设进展,以及绿色产品与绿色消费、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现状,针对当前绿色产品标准不统一、绿色消费带动不足、绿色金融衔接不充分等问题,建议借助科技赋能绿色产品标准体系构建、加快绿色产品认证制度体系建设和延长绿色发展“制度链”,通过完善绿色发展标准体系,促进更高水平的绿色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9.
绿色社区节能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社区低碳转型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绿色社区创建与绿色金融快速发展,两者协同发展路径不断完善。国外绿色社区建设起步早,已形成较为全面的金融支持绿色社区发展体系。本文对相关实践进行梳理总结,并分析得出我国金融支持绿色社区发展仍面临着绿色社区各地评定标准不一,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对滞后,财税等激励性措施缺乏,信息共享、数据披露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提出构建统一的绿色社区评价标准,创新特色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财政、税收、金融三方合力,加大绿色社区信息共享以及完善信息披露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摘要:绿色金融作为一种结合了金融与环境保护的金融创新工具,已经成为助推碳减排的新动能。基于2009-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结合双向固定效应、调节效应和分位数回归等方法,实证检验绿色金融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能够有效抑制碳排放强度,且这一结论具有稳健性;绿色金融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减少碳排放;绿色金融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先增加后减少;中西部地区和工业化水平更高的地区,绿色金融能够更有效地发挥碳减排效应。要通过积极开展动态的绿色金融实践工作,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推动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绿色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工业绿色增长、资源环境压力、绿色政策支持三个维度构建工业绿色发展评价体系,对全国30个省、区、市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探讨金融科技对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的传导机制,并运用三重差分模型分析强环境规制下金融科技对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的补偿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工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中部次之,西部较低。其中,金融科技对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提升具有正面效应,强环境规制下金融科技发展程度越高的地区对其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提升效应愈加显著。因此,亟须推动工业绿色协调发展,强环境规制地区更应注重借助金融科技手段驱动工业绿色发展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2.
绿色供应链金融是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供应链的有机融合,作为推动产业链绿色转型升级的重要金融工具,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多省市为此开展绿色专项行动。目前我国绿色供应链金融存在精准识“绿”难、高效审“绿”难、持续测“绿”难、用心助“绿”难等痛点,而区块链技术可赋能绿色识别、绿色风险管理、绿色监测、绿色服务,解决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痛点。为了助推绿色供应链金融可持续发展,我国需要推进环境信用体系建设以优化绿色金融生态,建立区块链应用架构以提升服务效率,引入监管沙盒机制以提高监管科技水平,创新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另外,我国还需要构建“区块链+绿色供应链金融”标准化体系,建立绿色供应链金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区块链技术法律框架,同时,需要金融机构与区块链科技企业合作共建区块链平台为赋能绿色供应链金融铺路架桥。  相似文献   

13.
李文祥  鲁宇  王菁 《甘肃金融》2023,(11):9-14+8
产业是现代经济系统的核心,切实推动绿色产业数字化转型和能源产业生态化发展,是未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方向。文章在探究绿色金融能否通过增加经济活动环境成本、倒逼产业优胜劣汰基础上,引入协同理论,分析绿色金融对促进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意蕴、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最后,文章从构建长久有效战略合作机制、统一绿色金融支持能源产业数字化领域转型标准、加大绿色金融产品技术投入与创新力度、加快绿色金融试点地区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绿色金融支持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国际融资》2020,(1):1-1
评选目的:推出为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无废城市提供有力支撑的绿色创新企业的典范,彰显原理创新等核心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气候智能有效实践,为绿色金融提供引领性新动能项目。评选范围与标准:1.企业性质:在资本市场上市或非上市的股份、国有、民营、外资独资、合资企业;2.行业: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创新气候智能,以及高端智能再制造、高效节能减排、清洁能源产业相关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国际融资》2020,(2):1-1
评选目的:推出为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无废城市提供有力支撑的绿色创新企业的典范,彰显原理创新等核心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气候智能有效实践,为绿色金融提供引领性新动能项目。评选范围与标准:1.企业性质:在资本市场上市或非上市的股份、国有、民营、外资独资、合资企业2.行业: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创新气候智能.  相似文献   

16.
王锐  王桤伦 《海南金融》2021,(11):76-82
近年来,我国逐步完善绿色金融政策,通过建立健全绿色信贷及债券标准,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形成绿色金融长效发展机制,推动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绿色低碳化转型.绿色政策发挥降低资产风险、降低参与成本、拓宽配置空间的作用,持续为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转型提供动力.此外,在绿色信贷的环境效益体现与业务认定标准、绿色债券发行机制与收益体现、碳金融工具定价及创新等方面,政策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商业银行应利用政策机遇,优化资产转型风控及资源配置机制,实现信贷由高碳向零碳的动态迭代,加强绿色债券的发行、投资及承销力度,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17.
《国际融资》2020,(3):1-1
评选目的:推出为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无废城市提供有力支撑的绿色创新企业的典范,彰显原理创新等核心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气候智能有效实践,为绿色金融提供引领性新动能项目。评选范围与标准:1.企业性质:在资本市场上市或非上市的股份、国有、民营、外资独资、合资企业;2.行业: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创新气候智能,以及高端智能再制造、高效节能减排、清洁能源产业相关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农业碳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减少农业碳排放高度依赖农业技术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从我国绿色金融制度设计来看,需要通过构建完善农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和低碳农业项目评估标准、强化农业碳补贴等方式加强对农业碳减排的政策引导,推动数字科技在金融支持农业碳减排领域的创新应用,构建有效的农业碳减排风险共担机制;同时,加快建设碳交易市场,推动农业部门广泛参与碳汇交易,充分挖掘农业碳减排的经济价值,着力提升市场主体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9.
农业绿色转型和农村生态宜居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为赋能“双碳”目标下的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支撑。绿色金融通过赋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增值、均衡配置生态项目资源、提升数字化治理效能和乡村生态宜居质量,从而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然而,绿色金融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仍面临着区域间标准不统一、融资主体信用体系不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工具单一、城乡绿色治理协同效益偏低、绿色产业联农带农作用有限等现实挑战。为此,应积极构建绿色金融赋能农业产业体系、绿色普惠金融服务质量监控体系、绿色金融区域协同管理体系以及生态价值经济补偿体系来有效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阐述了绿色金融支持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在环境融资与基础设施、绿色信贷与农业发展、绿色债券与绿色企业等方面的发展成果,结合中国银行在绿色信贷服务、绿色债券发行、金融产品创新、绿色融资风险管理及绿色金融数据统计等方面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指出中国银行甘肃省分行可通过完善绿色金融交易机制、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创新改革试验区、加强与兰州大学绿色金融研究院合作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绿色金融合作,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