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和内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金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重点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分析了美国、日本和荷兰等发达国家在农村金融领域取得较好成果的先进案例。针对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文章认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首先要完善农村金融法律体系,实现有法可依;同时,要明确不同性质金融服务的定位与分工,重点完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管理体系,建议设立农信机构的全国性行业组织,统筹推进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支持;最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可从推动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和农民变富三个方面具体切入。  相似文献   

2.
金融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本文基于福建省闽清县农村经济金融发展实际,在总结金融服务乡村经济实践基础上,分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从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三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赵娟 《时代金融》2023,(6):42-43+61
<正>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政策性银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从对已脱贫地区的定向支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小微企业金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产业等方面探讨政策性银行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定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以来,始终是中国当前最为重要的战略之一,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  相似文献   

4.
金融支持在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一向非常重视乡村振兴的作用,乡村振兴是实现先富带后富庄严承诺的必由选择。与此同时,金融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原动力,更应给予乡村振兴大力支持。黑龙江省金融在助推乡村振兴实施中还存在着金融机构数量不足、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金融服务模式单一等困境。在黑龙江省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通过规范农村政策环境、创新金融产品、积极推进金融服务体系的改革完善等途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金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检验,是推进金融机构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深入研究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三农”工作重心要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历...  相似文献   

6.
从金融层面看,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关键在于乡村金融生态状况以及金融支持乡村生态环境的力度。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养老金融发展提出了内在要求,而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在乡村地区,养老金融及其普惠式发展均存在瓶颈和困境。借鉴国外经验,论文得出三点启示:第一,乡村振兴需要全面、重点发展农村养老金融;第二,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协同进行;第三,乡村振兴需要建立农村养老服务分类供给主体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7.
<正>金融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既要有高屋建瓴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更要有具体的实施路径和先行先试的丰富经验。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发挥了重要的主体功能作用,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工作须臾不可放松。然而,  相似文献   

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是金融业做好涉农金融业务的主要方向。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需要金融业的全力支持、广泛参与,不断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乡村振兴局提出要“构建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对农村金融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金融业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全面巩固脱贫攻坚任务、加快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下,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加快建立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更好地满足广大县域农村差异化金融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提出了明确要求.金融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如何发挥金融机构的资源优势,加强金融机构对乡村振兴的支持效率,是目前亟须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为此,泰和县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有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强化政策引导,涉农贷款不断增加.泰和县出台《泰和县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提出了支持乡村振兴的五大主要任务,找准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建立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普惠金融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圆满实现的重要力量,而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领域的飞速迭代打破了原先普惠金融推广过程中出现的区域壁垒,为数字普惠金融向乡村拓展、覆盖,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分析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方法路径及风险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蒋正华 《银行家》2005,(3):17-19
2005年元旦前,中央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对2005 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此次会议提出 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对 农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还提出了"工 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 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各级政府、各行各业都应当 合理地调整资源配置格局,迈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 持农村的实质性步伐,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 制性障碍。正是在这样良好的大环境下,保监会和农业 部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保险问题,充分发挥保险业经济 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把解决好"三农"问 题作为行业发展的重要社会责任,努力推动在建立城乡 经济社会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有效体制方面,运用"三 农"保险不可替代的作用,迈出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农信社改革与农村金融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宏业 《银行家》2005,(6):124-126
按照国务院要求,所有参加农信社改革的试点省份(8 21)要在年内完成改革工作。在国家政策扶植的基础上,各农信社要建立以县级联社法人为主的法人治理结构,明晰产权,建立新的理事会、监事会,同时设立省级农信联社,对经营管理负责。另外,符合商业银行条件或股份制合作银行条件的可以建立相应的银行。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由省政府负责、银监局监管,产权明晰、法人治理合理的农村金融组织。如此看,改革思路是明确的,要求是具体的,条件是完备的,理应改出一个有活力的市场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但实际调查发现,由于一些难以摆脱的限制因素,导致农信社改革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作者从农信社的改革环境、路径等问题入手,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论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重构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又离不开完善的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严重失衡,与建设新农村的目标极不协调,因此,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和金融组织体制创新三方面重构和改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国内外都做了大量地研究,在衡量和比较中寻找其关联.文章从金融的功能性角度入手,阐述了我国关于农村金融供需主体的现状,研究发现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与农村金融有效需求并存,只有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并动态地提供有效的供给才能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互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对于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互动机制的研究还比较少见。本文通过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互动的基础与机理分析,对实现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的帕累托改进进行探索,以期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田园风光     
方圆百平方公里的桂林会仙地区山环水绕.绿意盎然,是美不胜收的山水田园风光画卷。喀斯特湿地方圆数十里,郁郁葱葱的植被如平畴舒展的地毯。一座座平地拔起的小青山,有的一支独秀,有的相互拥抱,有的连绵起伏,千姿百态,这是上帝造化的天然盆景。  相似文献   

17.
着眼于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政策目标,以既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为基础,通过对“所有权—用益物权”之他物权生成逻辑的拓展,土地经营权得以建立源自“用益物权—次级用益物权”的权利架构。土地经营权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设定的次级用益物权,其生成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行使其用益物权的结果,分置出土地经营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即为土地承包权。通过扩大解释《物权法》第117条中“动产”的含义以及登记技术信息化对物权类型和内容的扩容,物权法完全可以容纳土地经营权这一新型物权。“成员权说”对土地承包权性质的阐释,“总括权利说”“两权说”“债权说”对土地经营权性质的阐释都有偏颇之处,并可能引发实践中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金融业即将对外全面开放的前夕,我们迎来了一个“穷人的银行家”获奖的喜讯:2006年10月13日,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孟加拉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及其创立的格莱明乡村银行。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实践解决了两大困扰金融深化和经济平衡增长的理论问题:一是信贷规模及其绩效是可以与抵押品相脱离的;二是金融资源的投入可以与收入水平相脱离,并成为推动低收入群体脱贫的“原始”推动力。尤努斯推行的小额信贷模式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不需要贷款人抵押,二是银行盈利。正因为不需要抵押,孟加拉的贫穷妇女才能到农村银行申请贷款,从而使58%的人现已脱离贫困线;也正因为9年盈利,孟加拉乡村银行的1227个分行才能正常运转,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只有公益与效率的完美结合才能使穷人的脱贫成为可能。尤努斯的非政府小额信贷模式获得了诺奖的认可,这给我们的有益启迪是多重的:它不仅发现了穷人信用的经济意义,而且给予了诺贝尔和平奖更深刻的社会内涵———持久的和平只有在大量的人口找到摆脱贫困的方法时才会成为可能。这个奖项近期之所以在中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其原因之一恰恰是中国广大农村贫困地区正面临严重的金融抑制而导致的贷款难题已经成为政府一个头疼的难题,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病。这也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社会底层贫困群体的脱贫问题已受到更加强烈的关注,而银行业已在这方面展现了一个成功的范例。面对当前中国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现实,要实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以及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任务,破解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金融抑制,平衡中国金融资源配置,实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匹配,加快贫困群体走向富裕之路的步伐,尤努斯的成功实践极具示范效应。本文刊发谌争勇同志的论文,对“三农问题”及其金融支持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并从金融抑制理论角度提供一点可操作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Rural extremes     
Dennis Livingston 《Futures》1980,12(2):161-162
  相似文献   

20.
从农村资金互助社到综合农协的发展——以梨树县为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次第东风三月来,梨树万顷竞开怀。报春一蕊争先放,不尽繁花遍地开。"这是原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先生2007年3月9日在全国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梨树县闫家村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开业庆典上所贺的双关诗。从诗的寓义上讲,中国银监会对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经过三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